13《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1:15:39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近艾力泽·布菲。
二、精读研析
1.走近老人。
杂志社准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成短片,如果由你当导演,你会拍摄哪些镜头 会设计怎样的画外音 请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并分析相关语句,完成拍摄任务的脚本设计。
镜头 镜距 画面描述 画外音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和侧面表现老人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提示:圈画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描写环境的语句、前后关联照应的语句作为画面描述备选。圈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个人感触较深的语句,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语句,作为画外音备选。
镜距 用途
远景 常用于表现广阔深远的场面
全景 常用于表现人与物、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中景 常用于表现人物形体动作
近景 常用于表现人物表情及景物局部状态
特写 常用于凸显局部,起到强调效果
示例:
镜头 镜距 画面描述 画外音
镜头一 全景+近景 小屋全貌: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桌干干净净,地板没有一点灰尘 “瞧!这个仿若世外桃源的小屋。多么自律的老人啊!”
镜头二 近景+特写 种树画面:老人粗糙的手,轻轻在坑里放入一颗橡子 “他种下的不只是一粒种子,更是一份希望。”
镜头三 远景+中景 树林画面:成片的树林;棵棵鲜嫩、挺拔的白桦树;老人孩子的身影 “这笔直站立的白桦,让老人恍惚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
镜头四 全景 一片狼藉的战场;翠绿如雾的森林 “人类除了毁灭,也可以创造。”
镜头五 特写 新鲜醇厚的羊奶,金黄透亮的蜂蜜 “这流淌着奶与蜜的家园!”
镜头六 近景 老人日渐佝偻的脊背靠在日益茁壮的树干上 “让自然休养,让人们休息,相互依靠。”
镜头七 全景+特写 人们聚集在中心喷泉欢庆丰收的幸福场面,最终定格在老人的眼里。老人缓缓闭上眼眸 “老人心满意足,安详地进入‘梦乡’。”
2.比较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你是否认同 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带村子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高低。争来争去,没完没了。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预设1:认同。这段文字介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状况,与老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这段文字显然不能出自沉默寡言的老人之口,而“我”又是个路过的旅行者,不可能对附近村民的过往生活了解得如此详细,所以缺乏信息来源渠道,显得突兀且不真实。
预设2:不认同。村民的逃离反衬老人的坚守,村民的破坏反衬老人的创造。这段文字为后文人们重返家园作铺垫,在对比中凸显老人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更能表现老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叙事视角与侧面描写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
老人创造了奇迹。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报纸上刊登。
合作探究:《植树的牧羊人》为什么受到万千读者喜爱
1.全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2.结合有关语句,论证观点。
要求:主动展示,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
预设:
包含一种力量:克服艰难、改造恶劣环境的信念鼓舞人。
包含一种精神: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人。
包含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享之道教导人。
包含一个背景:战后百废待兴、创造新生的故事抚慰人。
包含一种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的理念警醒人。
包含一个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见证奇迹吸引人。
设计意图
解读文章主旨,挖掘作品价值,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四、推介“植树人”
我们的社会中也有许多默默“植树”的人。试为他/她写一段文字,宣传他/她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提示:可参考本文,采用“议一叙一议"的写作思路:总起议论,简洁凝练;叙述部分语言力求平实,客观描述人物事迹,再现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议论抒情结合,引起读者共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当代生活。体会现实意义。珍视生命,思考人生。
五、布置作业
阅读原文和绘本《植树的男人》,有条件的同学还可观看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比较同一题材的三种艺术形式在人物、叙事、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有兴趣的同学还可尝试分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视野,比较阅读,培养高阶思维。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1 / 1《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1953年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策划了一个征稿专题活动:你曾经见过的最平凡、难忘的人是谁?
编辑部陆续收到投稿,其中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尤其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感受他的情怀。
设计意图
用真实事件导入。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
限时6分钟,一气呵成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做记号。
提示:(1)整体感知文章的方法有多种,初读时尝试对标题进行提问,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例如:
标题提问法 是什么? 牧羊人的姓名?
植树的地点?
种树的时间?
为什么? 为什么牧羊人去种树?
怎么样? 牧羊人怎样种树?
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
牧羊人种树有怎样的结果?
(2)初读时,圈点勾画可用于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并加以整合,有助于迅速梳理文意。
预设:文章记述了一个名为艾力泽·布菲的牧羊人,从1910年开始,在荒原中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种树,重建美好家园的故事。
设计意图
继续练习默读,关注文章整体性。学习提问法。培养学生推断关键词句的能力,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厘清思路
1.再次默读课文,可用“____”圈画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和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第1段 总起议论:_______________
牧羊人情况 高原情况
第2—___段 1913年初见牧羊人
第___—17段 一次大战后______牧羊人
第18段 ____年开始屡见牧羊人
第19—20段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第21段 ______:伟大
提示: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指的是总起句、总括句、过渡句、点题句、前后呼应句等。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具体到本文,指的是交代“我”与牧羊人见面时的语句以及表现牧羊人和荒原情况变化的语句。
设计意图
在练习默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图画重点语句、利用表格把握文章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示例: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长期观察”呼应后文“我”与老人的多次见面)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总起议论句)
那是在1913年……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初次见面)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 ……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再次见面)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屡次见面)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最后次一见面)……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前后呼应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总结议论句)
明确:
第1段 总起议论:慷慨无私,难得的好人
牧羊人情况 高原情况
第2—12段 1913年初见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气;一片废墟;狂风呼啸;干旱缺水
第13—17段 一次大战后再见牧羊人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羊的数量,开始养蜂;一直在种树 树木成片;鲜嫩挺拔的白桦树富有生机;有了溪水
第18段 1920年开始屡见牧羊人 一直种树 没有提及
第19—20段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他已经87岁了,和一万多人共同生活在家园 微风飘着香气;泉水源源不断;到处洋滥着青春活力,人们幸福地生活着
第21段 总结议论:伟大
小结:本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叙述—议论”。文章主体为叙述,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2.观察结构图,不难发现“我”与牧羊人有过多次见面,为何只重点讲述这三次见面的情况?
明确:这三次见面最具代表性,分别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充分表现老人的一如既往。后两次见面的时间分别在一战与二战后,引发读者对毁灭与创造的思考,深化文章意蕴。
设计意图
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精读研析
1.探究种树原因:牧羊人为何要选择种树?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老人种树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呵护,对美好的向往。因为儿子与妻子的相继离世,老人对生命更加珍视;老人内心恬淡,认为没有比种树更重要的事,这与其他人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是索取、破坏与战争形成对比。
2探究植树意义:老人植树后带来了怎样的结果?请分析之前所圈画的表现荒原前后状况的语句,提炼关键词填空并闸述理由。
出示:老人让______变为______。
预设:让“荒原”变为“绿洲”,环境改变。
让“荒凉”变为“活力”,氛围改变。
让“痛苦”变为“幸福”,心情改变。
让“灰色”变为“绿色”,色调转变。
让“逃离”变为“归来”,方向转变。
让“抱怨”变为“感恩”,关系改变。
设计意图
照应之前“对标题的提问”,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分析归纳之前所圈画的表现老人情况与荒原情况的语句。
老人因助人变得更加充实,重获幸福;“荒原”因老人再次成为“家园”,重拾活力。
小结:自私自利,漠视生命,人间即地狱;无私奉献,真爱生命,人间如天堂。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