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新高考版
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022江苏卷)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
2.(2022江苏卷)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3.(2022江苏卷)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4.(2022浙江卷)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2浙江卷)图中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背斜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21河北卷)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7.(2021河北卷)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
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第一张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第二张图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2021湖南卷)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
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9.(2021湖南卷)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
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
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2020全国新高考I卷)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11.(2020全国新高考I卷)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岩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完成下列小题。
12.(2019浙江卷)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13.(2019浙江卷)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2018江苏卷)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A.
B.
C.
D.
15.(2018江苏卷)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的成因。由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D正确;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花岗岩不是喷出岩,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和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B、C错误。故选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貌成因。分析图中信息,该区域由东南部的花岗岩区、西南部的沉积岩区、西北部的变质岩区和中部近似圆形的布兰德山区组成,布兰德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其与东部花岗岩区和西部的变质岩区有接触变质岩区相隔,推测该区域的花岗岩区、沉积岩区和变质岩区先形成,构成布兰德山的花岗岩后形成,形成布兰德山的岩浆在向上侵入时与周围的变质岩和花岗岩接触,先形成的花岗岩和变质岩与高温岩浆接触,形成接触变质岩。构成布兰德山的花岗岩抗侵蚀能力较强,经过一段时间风化和外力侵蚀作用后,仍保持高耸山体形态,周围的花岗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抗侵蚀能力相对弱,经过相同时间的风化和外力侵蚀作用后,岩体被侵蚀更多,显得低矮,A正确;化学溶蚀一般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发育的地区,该地区不具备该条件,B错误;由图中比例尺可知,图示区域范围不大,气候差异不明显,河流侵蚀以及风力侵蚀的能力差异不大,C、D错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岩石成因与年龄。结合材料,推测该区域的花岗岩区、沉积岩区和变质岩区先形成,构成布兰德山的花岗岩后形成,形成布兰德山的岩浆在向上侵入时与周围的岩石接触,使先形成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接触变质岩,因此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接触变质岩区,D正确。故选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岩石的种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读图可知,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项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项正确;③是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项错误;④是花岗岩,是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项错误。故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说明甲处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作用沉积形成,而岩浆喷出地表会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背斜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可知,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地壳水平运动而非垂直运动;图中岩层弯曲,应是受到水平挤压的影响,压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乙处岩层断裂下陷,甲、丙处岩层断裂抬升。故选A。
7.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F1~F4断层延伸至含油层,石油组分在强大的压力下沿断层散失,D项正确。F1~F4断层疏导性能好有利于石油组分的散失,但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其疏导性能再好,也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同理,F1~F4延伸到地表或石油埋藏层位较浅,但断层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石油组分没有散失通道,不会大量散失。故A、B、C三项错误。故选D。
8.答案:D
解析:由第二张图可知,L月的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厚,根据材料信息,该地的冬春多大风,河流的堆积物经过累积。到5月份达到最厚,加上这时段河水少,侵蚀作用弱,故可推出L为5月,而M月可能是9月,因为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经过长时间侵蚀,风积物被侵蚀,厚度减少,故M应为9月份。故选D。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侵蚀大于风力沉积,河道宽阔,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到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狭,①④正确,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
11.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古河道应最先形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了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地质构造”。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褶皱构造形成与砂页岩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故D正确,ABC错误。
1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A.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故A错误;B.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所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故B正确;C.组成砂页岩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故C错误;D.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故D错误。
14.答案:A
解析:1.本题考査地质构造与地貌。读图可知,从甲地到乙地.等高线显示地形为山地,排除C、D;结合地层界线图例和材料可知,该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故A正确,B错误。故选A。
15.本题考査地质年代规律。由材料可知,该区岩层为沉积岩层,下层岩层老,上层岩层新,从丙处的D岩层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一定比D岩层老。由材枓可知,选项中比D岩层老的只有志留系岩层,故A正确,B、C、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