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新高考版
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下图为“绿江村‘水没地’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22江苏卷)照片中河流对岸裸露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岸坡崩塌 B.开山采石 C.水位涨落 D.崖壁贫瘠
2.(2022江苏卷)与图中L线高程接近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2022江苏卷)下列月份中,该村“水没地”淹没在水下面积最大的一般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离河岸距离 (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电导率(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4.(2022湖南卷)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22湖南卷)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6.(2022湖南卷)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情况。图6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2021河北卷)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谱是( )
A.I—Ⅱ—Ⅲ B.I—Ⅱ—Ⅳ C.Ⅱ—Ⅳ—Ⅴ D.Ⅳ—Ⅴ—Ⅵ
8.(2021河北卷)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 )
①风速大
②坡度大
③土层薄
④蒸发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9.(2020江苏卷)地域文化区的分布体现了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图中东北黑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新疆荒漠—绿洲文化的分布体现了( )
A.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0.(2020江苏卷)下列对各地域文化描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文化区——麻辣火锅 B.华北平原文化区——干栏式竹楼
C.华南妈祖文化区——崇拜海神 D.青藏高原文化区——秦腔
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1.(2019浙江卷)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2.(2019浙江卷)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3.(2018江苏卷)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14.(2018江苏卷)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15.(2021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由材料可知,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图中河流对岸L线下为消落带,由于河流季节性涨落导致消落带周期性露出水面,植被难以生长。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相关知识。由图可知,L线应为丰水期的最高水位。结合所学知识,房屋的建设处一定选择的是不被水淹的位置,所以应该接近丙处。故选C。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环流与气候和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靠近我国东北附近,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汛期为7-8月。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读表可知,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因此,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取地下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能力,能够帮助浅根系草本植物提取水源,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项正确,C项错误;草本植物根系较浅,水分竞争力并不强,B项错误;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D项错误。故选A。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间的水分竞争。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于乔木比灌木的根系深,在缺水地区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所以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灌木消失,B项正确。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所以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A、C项错误;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所以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D项错误。故选B。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主要表现为随纬度升高,热量条件变差,呈现在山地垂直地带性上应该是雨林、阔叶林、落叶林、针叶林,所以该山地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垂直带谱是Ⅰ—Ⅱ—Ⅲ,A项正确。故选A。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结合上题可知,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带谱为Ⅰ—Ⅱ—Ⅲ。通过海拔可知,该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太,且我国南方地区多红壤、酸性土,再加上夏季风降水量大且集中雨水冲刷量大,土层薄,难以满足与纬度地带性一致的植被生长需求,②③正确。故选C。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从东北到内蒙古再到新疆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就是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选A。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域文化,麻辣火锅属于四川盆地文化区;干栏式竹楼属于云贵高原文化区;华南妈祖文化区崇拜海神;秦腔属于黄土高原文化区,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图中山麓自然植被沿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ABD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读图分析,甲地位于30°S-40°S之间,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甲地地处1500m山地迎风坡,且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湿),降水较多,因此甲地植被为森林。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ABD错误。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甲地海拔较高,位于1700 2400m,年平均降水量为230 330mm,故不可能形成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带,A、C错误;北坡海拔2400 3400m范围内降水较多,形成山地针叶林带。甲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下方,年平均降水量230 330mm,应为山地草原带,B正确;荒漠带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00mm以下,甲地降水量较多,不可能形成荒漠带,D错误。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根据文字信息可知,该小流域不产生地表径流,水量支出中下滲只占2%,蒸发量占28%,另有70%应该是通过植物截留和蒸腾作用消耗的。这是因为小流域海拔2500 3400m。山地针叶林分布广,森林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水分较多,B正确。A、C错误;小流域海拔2500 3400m不属于冰雪带.降水不会大量转化为固态水,D错误。故选B。
15.答案:(1)沟壑底部易汇集水源,土壤水分相对丰富,发育了落叶阔叶林;坡面的地形坡度较大,接纳了部分顶部径流,发育了疏林草原;丘陵顶部风力较大,蒸发强烈,地表径流流速快,土壤水分缺乏,发育成灌木草原。
(2)该区域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植被生长耗水增多;植被蒸腾作用强烈;坡耕地改为坡地,地表径流流速加快,下渗减少。土壤干燥化过程加快。
(3)原则:因地制宜,恢复原有植被。
途径:选择合适(耗水少或耐旱)的植被;合理调整林地、草地及种植比例;适当控制植被种植密度。
解析:(1)观察图2中的不同地形部位植被类型分布可知,沟壑底部是落叶阔叶林,主要是森林植被;坡面处是疏林草原,为稀疏林地和草地混合;丘陵顶部是灌木草原,灌木是低矮树种。对于小区域来说,影响森林、疏林、灌木、草原等不同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2)本题考查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要重点分析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结合材料可知,坡面处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从坡耕地演变为林草地,水分在下渗、地表径流、蒸腾各个环节发生了明显变化。
(3)根据该区地势起伏大、降水稀少的情况,明确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具体途径需要根据沟壑和丘陵不同部位的水分条件和地形条件进行合理安排,包括选择耐旱植被、配置林草及种植比例、控制种植密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