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七年级下册
王安石
古代诗歌五首
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目标
1
PART ONE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故事导入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
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2
PART TWO
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读出节奏和韵律。
读懂古诗大意。
朗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朗读诗歌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上耸立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在鸡叫时可以望到旭日初升。
不怕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
3
PART THREE
赏析诗句,感悟诗情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最高层”有何含义?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了这首诗,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合作探究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飞来峰上的应天塔。
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应天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合作探究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闻说”一词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而“鸡鸣见日升”则是说鸡一鸣就见到太阳,从侧面渲染塔之高。此句与开头一句,一起造成峭拔之势。
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诗歌赏析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陆贾《新语 慎微篇》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补充资料
“浮云”一词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后被历代诗人所引用,常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浮云也表示无实际意义的事物;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的事物。多用于不在意的事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最高层——字面上指应天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决策的最高层。也指诗人的雄心壮志及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浮云”和“最高层”有何含义?
诗歌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诗歌赏析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写作背景
读出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
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领悟诗情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领悟诗情
登飞
来峰
写景
抒情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站高望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高瞻远瞩
胸怀抱负
不畏艰难
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中,诗人虚写了富有朝气的登高望远之景,寄寓了高瞻远瞩的道理,表现了诗人的雄心抱负与改革决心。诗中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
4
PART FOUR
比较鉴赏,探究写法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写法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比较鉴赏
背诵并默写诗歌。
完成分层作业。
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