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知识盘点(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基础知识盘点及训练(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知识盘点(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基础知识盘点及训练(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5:3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知识盘点
盘点1:字词积累
9.《阿长与<山海经>》
搁gē 掷zhì 脐qí 憎恶zēng wù 菩萨pú sà
竹竿gān 烦琐suǒ 土匪fēi 辫子biàn 胸脯xiōng pǔ 疮疤chuāng bā 诘问jié wèn 哀悼āi dào
茉莉mò lì 书斋shū zhāi 霹雳pī lì 震悚 sǒng 粗拙 zhuó
盘点1:字词积累
10.《老王》
蹬dèng 绷bēng 捎shāo 惶恐huáng kǒng
肿胀zhǒng zhàng 荒僻huāng pì 取缔qǔ dì 降格jiàng gé 镶嵌xiāng qiàn 门框mén kuāng 滞笨zhì bèn 侮辱wú rǔ 悔怍huìzuò
盘点1:字词积累
11.《台 阶》
啃kěn 蹦bèng 撬qiào 磕kē 门槛mén kǎn 厚道hòu dào 糟糕zāo gāo 醒悟xǐng wù 晌午shǎng wǔ 烦躁fán zào 头颅tóu lú
12.《卖油翁》
矢shì 汝rǔ 亦yì 酌zhuó 杓sháo,通“勺” 沥lì
盘点1:字词积累
惶急:恐惧,慌张。
诘问:追问,责问。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痂。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渴慕: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霹雳:又急又响的雷,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孤孀:寡妇。
惧惮:害怕,畏难,畏惧。
憎恶:憎恨,厌恶。
盘点1:字词积累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粗糙低劣。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攥用手抓住或抓稳。
惶恐:惶惧,惊恐。
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愧怍:惭愧。
滞笨:呆滞笨拙。
盘点1:字词积累
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凹凼: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焦躁。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神不定。
大庭广众: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盘点2:文学常识
9.《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切的敬佩和怀念
10.《老王》 作者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翻译著作有世界名著《堂吉诃德》。课文叙写了一个普通人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写出了他的苦与善。也表现了作者对普通的穷苦人的关心、理解与尊重。
盘点2:文学常识
11.《台阶》 作者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主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小学老师》《塌鼻大娘》。《台阶》以一个农民的儿子为叙述者,讲述了父亲为盖新房而拼命苦干的一生,作品交织着对农民贫困现状的怜悯和对其勤劳向上、坚韧不拔品质的崇敬。
12.《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记述了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盘点3:课文内容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9.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10.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盘点3:课文内容
11.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彩。
12.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盘点4:人物形象
阿 长: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老 王:穷苦卑微但又心地善良、老实厚道。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陈尧咨:善射自矜。傲慢自负,知其不足而悔。
卖油翁:谦虚淳朴,酌油技精。
盘点5:课后习题
第9课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思考探究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盘点5:课后习题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盘点5: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1.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本题让学生了解、体会文中有“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即可,不做过多深究。
盘点5: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
2.“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3.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盘点5:课后习题
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参考答案: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盘点5:课后习题
四、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 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有情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盘点5: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
1.鲁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谋死”“憎恶”大词小用, 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当然,这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的,如果学生能从“童年的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作者当时真的认为如此,也未尝不可。言之有理即可。
盘点5:课后习题
第10课 老王
思考探究
一、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参考答案:人道关怀的体现是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个体人格、个体价值,尊重和保障法律赋予的个体权利、个体尊严。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生计,尽可能地照顾老王的生意,尊重老王,让他有尊严地挣钱;而老王知恩图报,在作者一家最狼狈的时候,不避风险,倾力相助。善良之心互相传递、互相支撑,正是基于平等意识的“人道关怀”。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让“人道关怀”照耀社会的每个角落,保障每个个体的合法权益,让忠厚善良、吃苦耐劳的“老王”们,能够凭借诚实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本题回答时少加限制,言之有理即可。
盘点5:课后习题
二、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虽然在“文革”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人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鸡蛋和香油)。“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盘点5:课后习题
三、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3.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参考答案:1.因为这部分内容记叙的是集中体现作者一家与老王珍贵友情的一幕,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令作者既感动又愧怍的一幕。
2.阅读前文,读者印象中的老王应该是一个面容和善的老人。而当作者“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画风突变,令人不由联想到“相框中的遗像”;“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这副恐怖的面容,不由令人联想到“僵尸”。作者接着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暗示作者从直觉出发,已隐约感到老王身上散发的死亡的气息。作者详细描写老王骇人的病容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盘点5:课后习题
3.作者害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本能地被老王骇人的病容吓到了;二是担心老王马上就会倒下,“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所以,作者在害怕的心理下,条件反射式地拿钱给老王,也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事后看来确实有失礼貌,显得“糊涂”。
盘点5:课后习题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 “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盘点5: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1.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2.“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3.“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盘点5:课后习题
五、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不妨多留意下结尾的语句。
参考答案:对“愧怍”的理解之一: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理解之二: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貌似对得起老王,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自己不是感激地收下,而是又拿钱回赠老王,作者懊悔这样做等于“悔辱”了老王的心意,回想起来,老王似乎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自己家的。所以作者一直“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作者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
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有和解剖,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盘点5:课后习题
第12课 卖油翁
思考探究
一、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参考答案:“睨之”“但微颔之”,体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陈尧咨怒形于色,三个反问句中的称呼、质问和斥责的语气,都显得傲慢无礼。
盘点5:课后习题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尔安敢轻吾射!
4.康肃笑而遣之。
参考答案:
1.自矜,自夸。
2.颔,点头。
3.轻,轻视。
4.打发。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