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 社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 社戏(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22:4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 社戏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对下面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离开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3.填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________我在这里________得到优待,________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A.因为  不但  又 B.因为  所以  才
C.因此  不但  还 D.只是  因为  才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5.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参照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满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    ,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团旗    。
三.综合读写(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2)对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节选文字第2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C.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7.尝试探究。
(1)《社戏》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多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晚景。请各举一例。
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   
④触觉:   
(2)《社戏》中,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3)《社戏》中,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作者的乐土”呢?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
一盏油灯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即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与“妈妈送的”及“油灯已溶进我的生命”相照应。
B.本文的主旨是歌颂油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C.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D.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
E.妈妈送我小油灯时嘱咐我的话,是教育我要保存好这盏灯,记住这次教训,好好做人。
(2)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
①说这盏灯“极普通”是因为(不超过15个字)
②说这盏灯“极不普通”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
(3)第4段画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不超过18个字)
(4)“令我陌生的表情”,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这样说?(不超过15个字)
(5)“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6)第11节“那个时候”指什么时候?用文中的话加以回答。
(7)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 社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对下面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离开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解答】分析这个句子,“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显然是“夸张”,锁定BD,“很重的心忽而轻松”表现了心情的高兴和舒畅,“说不出的大”以夸张的手法要突出的是喜悦的程度,所以两个选项相比,B项“无比畅快和喜悦”更符合夸张的作用。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解答】A.有误,“说”在中间,前后都是一个人说的话,“说”后面应为逗号。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要结合标点符号的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如问号、引号、顿号等。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3.填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________我在这里________得到优待,________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A.因为  不但  又 B.因为  所以  才
C.因此  不但  还 D.只是  因为  才
【解答】第一层是因果关系,第二层是递进关系。
故选:A。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关系确定所用关联词语。
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解答】A、“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借代自己的读书。
B、“飞一般”夸张的修辞,写出了船行速度快。
C、把灯火中的戏台比喻成仙山楼阁;
D、应是比喻,把“航船”比作“大白鱼”,比喻修辞手法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拟人”手法是将“物”看成是“人”来写。
故选:D。
【点评】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借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灵活分析其效果。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5.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参照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满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  如同点点风帆 ,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团旗  犹如我们庄严的誓言 。
【解答】首先必须对画线句子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抓住例句的结构、修辞特点进行仿写,第一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蓝天”比喻为“海洋”,因此,仿写的句子也应该用上比喻修辞,第二句既有比喻有含有想象,所以仿句时都要考虑进去。
答案:如同点点风帆 犹如我们庄严的誓言
【点评】解答此题,除按要求写出比喻句外,还要注意句式上的特点,能使其构成排比句。
三.综合读写(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2)对画横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节选文字第2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C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C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C.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解答】(1)本题考查语段标题的拟写。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所选语段,并掌握标题拟写的一般原则。标题拟写一般可以是对内容的概括,也可用贯穿文段的线索。选段内容发生在看戏途中,写了我们月下行船的所见所闻所感,据此可见,B项“渔火点点”不是真切感受到的,而是料想到的,所以不能作为小标题。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凭记忆回忆前文内容,再结合后文情节来结合理解句意。前文写的是看戏前的波折,后文写我终于踏上看戏的路途,可见这句话是主要描写“我”能够看戏后高兴的心理。
故选:D
(3)本题考查描写角度的判断。解答此题先要审清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描写角度”指什么,这是一道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指的是感官的角度,即视觉,听觉,触觉等,按照写景顺序一一辨别即可。第2段描写的角度依次是“清香(嗅觉)→望见(视觉)→听到(听觉)”。
故选:C
(4)考查语言的特点,从文中优美的描写中就能看出问题的答案。选段主要描写了几个小伙伴月夜行船去看社戏途中所见的景物以及行船的过程。在这几段文字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月夜下的清新景色,白篷的航船,潺潺的船头激水声,碧绿的豆麦田,豆麦与河中水草散发的清香,朦胧的月色,依稀的村庄和渔火,隐隐的歌声,月夜下的松柏等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作者对家乡月夜下的景色的朴实描写,透着满满的诗意。与C项相符。
故选:C
答案:
(1)B
(2)D
(3)C
(4)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拟定小标题、运用词语的能力和对心理活动描写、语言特点的理解把握能力。其中第(1)题是常考题目,学生解答时,要先概括选段内容,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然后再根据文章内容拟定小标题,选择合适选项。
7.尝试探究。
(1)《社戏》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多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晚景。请各举一例。
①视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听觉: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③嗅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④触觉: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2)《社戏》中,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3)《社戏》中,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作者的乐土”呢?
【解答】答案:
(1)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②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③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④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2)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而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孩子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3)①“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②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③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
一盏油灯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即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A.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与“妈妈送的”及“油灯已溶进我的生命”相照应。
B.本文的主旨是歌颂油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C.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D.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
E.妈妈送我小油灯时嘱咐我的话,是教育我要保存好这盏灯,记住这次教训,好好做人。
(2)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
①说这盏灯“极普通”是因为(不超过15个字)
②说这盏灯“极不普通”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
(3)第4段画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不超过18个字)
(4)“令我陌生的表情”,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这样说?(不超过15个字)
(5)“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6)第11节“那个时候”指什么时候?用文中的话加以回答。
(7)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文意的分析鉴赏,B项,不能说本文的主旨就是歌颂油灯精神;D项,本文不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而是记叙自己成长经历的叙事类文字。
(2)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理解,结合链接材料找出共同点,整理出答案,①“普通”是外形,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可见其普通所在;②“不普通”指的是经历。“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小油灯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融入“我”的生命,自然对“我”而言“极不普通”。
(3)本题考查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作用方面的题目都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组织答案。因为作者当时年龄不大,所以对油灯是有好奇心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可知,这段文字是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的。正是这些宛如一片星星的油灯,促使“我”“开始学着做油灯”,引起下文,也为下文做铺垫。
(4)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回答本题也要依据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我和”母亲的关系,母亲的性格等方面去理解。母亲一直给我的感觉都是慈祥的,但此时此刻展露出来的模样是我不曾见过的,注意字数的限制。
(5)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结合文意分析,“溶进了我的生命”是说我的性格就像油灯一样了,具有油灯的品质;
(6)本题考查指示代词的含义,首先要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其次对该段落或区域的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问题与所找文段进行对照,从而得到答案。
(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一比喻无疑是作者无私奉献的宣言书,是作者从这盏小油灯和身上获得的最伟大的精神,作者最后这句话是作者对油灯精神感受的一种自然流露,也是本小说主题所在。
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有: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对事物的强烈感情,能引起共鸣。
答案
(1)BD
(2)①它是用墨水瓶、铜钱、牙膏皮制成的。②它来历不凡,经历不凡,已溶进了我的生命。
(3)内容上:突出小油灯的可爱,为我做灯、拿灯做铺垫;
结构上:引起下文。
(4)为了更好地表现妈妈的慈祥。
(5)油灯体现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的性格。
(6)那个时候是指“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
(7)比喻,把“我的躯体、血液、筋骨”比作油灯的“瓶、油、捻”,作用是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我对小油灯的依恋感情。
【点评】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
(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11 8:39:25;用户:初中语文;邮箱:13829350894;学号:44367584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