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1 23: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黑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迤俪(lǐ) 玷(zhān)辱 酒馔(zhuàn ) 搠(suò)倒
B.连累(lěi) 髭(zī)须 洗漱(shù ) 剜(wān)心
C.提(dī)防 彤(tóng)云 庇(pì)佑 仓廒(áo)
D.赍(jī)发 供(gōng)桌 央浼(měi) 模(mú)样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扩张的趋势,又存在生活成本高、居住压力大、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二三线城市正在迅猛发展,所以
A.“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
B.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心,“北上广深”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
C.90后大学毕业生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
D.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  )
“写妖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堂聊斋馆写的对联。“写妖写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①②③④A.,,《》.B..;“”.C.,;《》?D..,“”?
A.A B.B C.C D.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针对网友用恶搞的方式杜撰名人名言,最近上线了“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测系统”,网友可以通过检索“鲁迅说过的话”,查看名言是否为鲁迅所说
B.五一假期,在人从众的峨眉山景区,一位年近六十多岁的男子,用滑竿把97岁的母亲抬上了峨眉山金顶,这份孝心让众人感动
C.最近,微信在“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中新增的“最近一个月”,网友纷纷点赞:三天嫌少,半年嫌多,一个月刚刚好
D.德云社演员发起“水滴筹”的事件引发广大市民热议,随后水滴筹平台发表声明提醒大家,是否资助取决于个人意愿,平台并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真实
5.“画眼睛”是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侧重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
B.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则是她人生路上受到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C.写“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迫害、打击下精神已经麻木。及至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的结果。
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细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6.对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分析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草料场被烧,已无宿身之地,只得上了梁山。
B.是因为杀了陆谦、富安等人,罪责难逃,不得不投奔梁山。
C.是因为林冲已认识到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对它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的原故。
D.是反动统治者一“逼”再“逼”,“逼”之不已的结果,也是尖锐的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本质精神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身处当下境遇,我们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鲁迅的存在,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两句话:“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摘编自张福贵《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本质精神是批判和挑战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民族根性和社会状态,是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B.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C.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鲁迅的真实让伪善者暴露,让恶人不能作恶。
D.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我们需要一直努力坚守“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不要纠结于鲁迅与其周边哪一个人的关系如何,这样解读,会阻碍我们去真正理解鲁迅的本质精神。
B.作者写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C.文章第二、三、四段,以递进结构阐述了鲁迅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普通人具有的意义。
D.原文标题明确提出论证中心,是作者结合社会现状提出的自己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极具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也绝不能对鲁迅的本质精神进行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B.鲁迅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这是由他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的性格造成的。
B.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鲁迅的人格使鲁迅能至死坚守挑战强者并反抗的这一性格。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精神人格,也会树敌过多,会如鲁迅一样痛苦、孤独。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昏
萨基
诺尔曼 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经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提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一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吊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年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此呼喊他的时候,他带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月光微弱,黯淡的光线烘托了人物低迷的心情,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葛尔特茨比最终被骗的结局。
B.在老人“和社会抗衡”的神态里,和“气概已趋衰退”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猜测到,他也遭遇了一些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
C.年轻人“神情坦然”,引起葛尔特茨“警觉”,葛尔特茨“不动声色”地问起他的遭遇,这说明他不太相信年轻人说的话。
D.一开始葛尔特茨比激怒了年轻人,这使得后来他在呼喊年轻人时,年轻人不免“带着几分敌意”地“猛然转过身来”。
(2)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昏”的色调,具有象征意味。
B.小说以小见大,截取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典型性小切片,将原本并不奇崛的事件讲述得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 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葛尔特茨比的人物形象特征。
(4)有人建议将小说标题改成“一块香皂”,你觉得哪一个标题好?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教头巧遇鲁智深
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
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
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拳,不曾见师父使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智深道:“说得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彩。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彩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彩,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使女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智深道:“智深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便叫道人再添酒来相待。
恰才饮得三杯,只见使女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那里?”锦儿道:“正在五岳下来,撞见个诈奸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
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少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高衙内。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1)选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林冲?从中可以看出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一位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是否与林冲相同?
(3)这段文字也有细节描写,也有伏笔照应,请找出。
四.语言表达(共2小题)
10.书评,是对一部作品的内容、思想、写作目的、特色、地位价值等进行评价。请参照示例给作品《聊斋志异》写一句书评,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示例:《红楼梦》
文学的珠穆朗玛峰
大厦倾塌时的慢镜头回放
红楼一梦,盛世挽歌
11.前呼后应,榫接缝合,正如金圣叹所说:“草蛇灰线,一以贯之”,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小说对雪、火、枪、刀、酒的描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请从其中任选一例,写一段25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五.作文(共1小题)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段时间,一款名为“鲁迅群侠传”的手机游戏产品推出,它将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夏瑜、华老栓、闰土、康大叔等装扮成游侠,闹得不亦乐乎。鲁迅作品,包括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款打着“纪念鲁迅”名头的游戏产品一经面世就受到强烈批评,现已下线。
请以“鲁迅,我想对你说”或“网友(游友),我想对你说”或“给手游产品设计师(开发者) 的一封信”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正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黑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迤俪(lǐ) 玷(zhān)辱 酒馔(zhuàn ) 搠(suò)倒
B.连累(lěi) 髭(zī)须 洗漱(shù ) 剜(wān)心
C.提(dī)防 彤(tóng)云 庇(pì)佑 仓廒(áo)
D.赍(jī)发 供(gōng)桌 央浼(měi) 模(mú)样
【解答】A.“玷辱”中的“玷”应读作“diàn”,“搠倒”中的“搠”应读作“shuò”;
B.正确;
C.“庇佑”中的“庇”应读作“bì”;
D.“供桌”中的“供”应读作“gòng”。
故选:B。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3)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如“发卡”“关卡”中的“卡”读“qiǎ”不读“kǎ”。“角色”中“角”读“jué”不读“jiǎo”。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扩张的趋势,又存在生活成本高、居住压力大、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二三线城市正在迅猛发展,所以
A.“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
B.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心,“北上广深”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
C.90后大学毕业生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
D.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
【解答】语段介绍的话题是“一线城市的人口”,语段首先介绍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然后介绍一线城市收紧人口的原因,最后介绍二三线城市的情况。本题前面先说的是一线大城市,后说的是二三线城市,所以后面应该是和上文逻辑关系相对应的,排除A、D;文段的主语是城市,所以选项中的主语也应该是城市,所以选A。
故选:A。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  )
“写妖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堂聊斋馆写的对联。“写妖写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①②③④A.,,《》.B..;“”.C.,;《》?D..,“”?
A.A B.B C.C D.D
【解答】《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书名和篇名都应使用书名号,所以③处应为书名号,据此可排除B、D两项;
结尾句虽出现了“是否”这样的疑问句,但前面说“让我们来看看”这显然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或类似于祈使句的句子,所以④处只能用句号。据此C项也不合适;
故选:A。
【点评】书名号是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的标点符号,亦用于歌曲、电影、电视剧等与书面媒介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书名号分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若单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则单书名号里用双书名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针对网友用恶搞的方式杜撰名人名言,最近上线了“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测系统”,网友可以通过检索“鲁迅说过的话”,查看名言是否为鲁迅所说
B.五一假期,在人从众的峨眉山景区,一位年近六十多岁的男子,用滑竿把97岁的母亲抬上了峨眉山金顶,这份孝心让众人感动
C.最近,微信在“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中新增的“最近一个月”,网友纷纷点赞:三天嫌少,半年嫌多,一个月刚刚好
D.德云社演员发起“水滴筹”的事件引发广大市民热议,随后水滴筹平台发表声明提醒大家,是否资助取决于个人意愿,平台并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真实
【解答】A.成分残缺。“针对”的宾语残缺,在“名人名”后面加上“的情况”。
B.不合逻辑,“年近六十多岁”前后矛盾,“近”与“多”保留一个。
C.结构混乱,“微信……网友……”中途易辙,将“的”改为“了”,或在“网友”前面加上“引起”。
D.正确。
故选:D。
【点评】句子成分残缺:
1、缺主语。
2、缺谓语。
3、缺宾语
4、缺必要的附加成分,如定语、状语、介词。
5.“画眼睛”是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侧重表现她安分耐劳的特点。
B.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则是她人生路上受到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C.写“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迫害、打击下精神已经麻木。及至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希望的结果。
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详细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答】D.“关于眼睛的多次描写”并不能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真正揭示根源的是对鲁镇其他人的态度和鲁四老爷家的“规矩”。
故选:D。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6.对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分析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草料场被烧,已无宿身之地,只得上了梁山。
B.是因为杀了陆谦、富安等人,罪责难逃,不得不投奔梁山。
C.是因为林冲已认识到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对它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的原故。
D.是反动统治者一“逼”再“逼”,“逼”之不已的结果,也是尖锐的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答】A、B两项都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C项拔得太高,不合时代特征。
故选:D。
【点评】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 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我们要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述。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本质精神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身处当下境遇,我们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鲁迅的存在,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两句话:“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摘编自张福贵《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鲁迅的本质精神是批判和挑战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民族根性和社会状态,是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
B.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C.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鲁迅的真实让伪善者暴露,让恶人不能作恶。
D.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我们需要一直努力坚守“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者指出不要纠结于鲁迅与其周边哪一个人的关系如何,这样解读,会阻碍我们去真正理解鲁迅的本质精神。
B.作者写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C.文章第二、三、四段,以递进结构阐述了鲁迅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普通人具有的意义。
D.原文标题明确提出论证中心,是作者结合社会现状提出的自己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极具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虽然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也绝不能对鲁迅的本质精神进行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B.鲁迅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这是由他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的性格造成的。
B.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鲁迅的人格使鲁迅能至死坚守挑战强者并反抗的这一性格。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精神人格,也会树敌过多,会如鲁迅一样痛苦、孤独。
【解答】(1)C.从原文第三段“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看出,选项将“作恶变得困难”变成了“不能作恶”,以全代偏。
(2)B.在原文第一段中,作者写“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和“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是举例论证,选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错误。
(3)D.“也会树敌过多,会如鲁迅一样痛苦、孤独”理解错误,原文为“鲁迅害我”是反语,从原文最后一段“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等处可看出,作者表达的是对鲁迅的深爱。
答案:
(1)C
(2)B
(3)D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黄昏
萨基
诺尔曼 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经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提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一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吊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年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此呼喊他的时候,他带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月光微弱,黯淡的光线烘托了人物低迷的心情,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葛尔特茨比最终被骗的结局。
B.在老人“和社会抗衡”的神态里,和“气概已趋衰退”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猜测到,他也遭遇了一些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
C.年轻人“神情坦然”,引起葛尔特茨“警觉”,葛尔特茨“不动声色”地问起他的遭遇,这说明他不太相信年轻人说的话。
D.一开始葛尔特茨比激怒了年轻人,这使得后来他在呼喊年轻人时,年轻人不免“带着几分敌意”地“猛然转过身来”。
(2)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昏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昏”的色调,具有象征意味。
B.小说以小见大,截取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典型性小切片,将原本并不奇崛的事件讲述得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 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葛尔特茨比的人物形象特征。
(4)有人建议将小说标题改成“一块香皂”,你觉得哪一个标题好?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理由。
【解答】(1)A.“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葛尔特茨比最终被骗的结局”错误,“昏暗”的夜景只与葛尔特茨比被骗有联系,况且文中年轻人的骗局最终得逞了;
故选:A。
(2)C.“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 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中“扑朔迷离的开放情节”不是欧 亨利的典型风格,本文也没有“幽默滑稽的效果”。“欧 亨利”式的小说以戏剧性的情节和出乎意料的结尾而引人入胜,常常具有批判讽刺的效果。
故选:C。
(3)本题是要求分析小说主人公葛尔特茨比的人物性格特点,须对全文情节进行梳理,根据情节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概括。比如,“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诺尔曼一眼就识破了青年人的诡计,说明他有极强的戒备心和聪明的头脑;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当他发现那块被遗落的香皂时,连忙去寻找年轻人,向他道歉,还借给他钱,说明他善良热心;
“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告诫自己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说明他为人善于反省。
(4)题干要求分析“黄昏”和“一块香皂”哪一个标题更好,这是探究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无论同意哪个标题好,其分析的角度往往是人物、情节、环境和小说的主题这几个方面。
认为“黄昏”更好。“黄昏”交代了时间发生的时间,同时也有着葛尔特茨的理解,“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在结构上,可从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四周昏暗不清,文中的三个人都没有看到那块香皂,从而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作答;在内容主题方面,标题“黄昏”为老人找不到香皂创造了环境缘由,故能展现故事中各人物的形象,也暗示了“坏人难防”的故事结局,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认为“一块香皂”更好。“香皂”在文中是一个物象,全文围绕“香皂”展开,年轻人用香皂设局,葛尔特茨比因香皂怀疑、救助年轻人,老先生找香皂又揭示了故事的真相,香皂在文中作为一个线索,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从而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作用。“香皂”在文中具有象征的意味,一块香皂成为行骗手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骗成风的社会风气,对小说的主题有揭示作用。以“一块香皂”为题,简单通俗易懂,同时也能令人思考围绕一块香皂能发生哪些事情,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答案:
(1)A
(2)C
(3)①他看见年轻人神情坦然便“警觉起来”,“不动声色地问”“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说明他心存戒备;②见到一块香皂,就认为准是那年轻人掉的,并追去送还向他道歉,说明他善良单纯;③主动借给年轻人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说明他乐善好施;④他认为自己要“吸取教训”“不能自作聪明”,说明他善于反省。
(4)示例一:我认为“一块香皂”好。①香皂作为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年轻人用香皂设局,葛尔特茨因香皂怀疑、救助年轻人,老先生找香皂又揭示了故事的真相。②一块香皂成为行骗手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骗成风的社会风气,对人们思考这种社会环境的形成与小人物的境遇有揭示作用。③香皂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又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我认为“黄昏”更好。①“黄昏”意蕴丰富,既指模糊黯淡的时刻,也隐喻(象征)着破灭的希望、人生的没落、社会的下沉。②“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合理性。老先生不知丢肥皂,葛尔特茨才会发现肥皂,才会被骗。③作者对于黄昏的描写,以黯淡模糊的色调,烘托了人物消沉的意志,这种基调是作品突出的艺术特征。
【点评】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考生要从小说中勾画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分析文中其它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解题思路可以分为四步:一、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二、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教头巧遇鲁智深
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
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
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拳,不曾见师父使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智深道:“说得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禅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彩。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彩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彩,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使女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智深道:“智深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便叫道人再添酒来相待。
恰才饮得三杯,只见使女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那里?”锦儿道:“正在五岳下来,撞见个诈奸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
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少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高衙内。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1)选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林冲?从中可以看出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一位怎样的人?他的性格是否与林冲相同?
(3)这段文字也有细节描写,也有伏笔照应,请找出。
【解答】(1)解答第一问应先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一般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对照选文即可找出是从哪几方面刻画林冲形象的。解答第二问要注意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应当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本题可结合“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权且让他这一次”等语句来作答。
(2)概括鲁智深的性格特点,可结合“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我来帮你厮打”“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等鲁智深的言行来归纳。与林冲性格的对比应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比较。
(3)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和“伏笔”。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看似闲笔,信手拈来,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情有必然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使文章记叙严密。
答案:
(1)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林冲性格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对立面:尚武好义、正直忠厚和软弱怕事、委曲求全。
(2)鲁智深是位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有义无反顾精神的好汉。有相同一面,都尚武好义,有反抗要求;也有不同一面,鲁智深无拘无束,反抗强烈。
(3)细节如“慌慌急急,红了脸”可见使女锦儿跑得快;伏笔照应如“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有“墙缺”才能看见,才能跳入、跳出。
【点评】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四.语言表达(共2小题)
10.书评,是对一部作品的内容、思想、写作目的、特色、地位价值等进行评价。请参照示例给作品《聊斋志异》写一句书评,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示例:《红楼梦》
文学的珠穆朗玛峰
大厦倾塌时的慢镜头回放
红楼一梦,盛世挽歌
【解答】该题要求写“书评”,应注意“书评”的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行为实施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故评价时应紧抓该部作品的内容、思想、写作目的、特色、地位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即可。注意语言的简练与字数的要求。本题要求给作品《聊斋志异》写一句书评,表达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聊斋志异》的鬼怪特点和不一样的艺术特色分析。字数方面要注意每一句不超过20个汉字。
答案:
《聊斋志异》
瓜棚下的怪谈
花妖狐媚的人情纠葛
从人妖鬼魅洞察人世的真善美丑
【点评】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书评作用于读者,首先在于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说为读者选择图书提供参考,这就要求它把图书的基本内容介绍给读者;其次在于它的中介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行为实施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以使阅读具有针对性,这又要求它点明图书的精要所在;最后在于它的导读功能,此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读者在阅读时,对所读图书进行价值判断提供参考,二是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这自然就要求它必须准确地反映书的内容,并在众多的出版物中遴选书评的对象。
11.前呼后应,榫接缝合,正如金圣叹所说:“草蛇灰线,一以贯之”,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小说对雪、火、枪、刀、酒的描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请从其中任选一例,写一段25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解答】文学鉴赏是近年高考突现出来的测试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列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同时分析它们在结构上或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上所起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特色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情节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二是故事发展多用巧合之法,即古人所言“无巧不成书”,初看事出意外,细想又在情理之中。三是前呼后应,榫接卯合,使小说细针密线,天衣无缝。赏读时,要紧紧把握上述特点,慢品细尝。“草蛇灰线,一以贯之”在文本中呈现出的是线索一环扣一环,情节紧凑有致,“雪、火、枪、刀、酒”是主要的情节特点,串联起具体线索,考生可以根据这几个角度进行细致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因此,小说开始便点明“却早冬来”,前往草料场“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离草料场院前去沽酒,“那雪正下得紧”,离开市井酒店,“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小说反复描写雪,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雪,林冲才去市井沽酒,才会看到山神庙;因为下雪,草厅才会倒塌,林冲才会夜宿山神庙。其次,小说一再描写雪,也暗示了林冲处境的险恶,暗示一场人生搏斗的大风暴即将到来。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五.作文(共1小题)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段时间,一款名为“鲁迅群侠传”的手机游戏产品推出,它将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夏瑜、华老栓、闰土、康大叔等装扮成游侠,闹得不亦乐乎。鲁迅作品,包括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款打着“纪念鲁迅”名头的游戏产品一经面世就受到强烈批评,现已下线。
请以“鲁迅,我想对你说”或“网友(游友),我想对你说”或“给手游产品设计师(开发者) 的一封信”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正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答】
鲁迅,我想对你说
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中,我认识了您﹣﹣鲁迅先生.
爸爸说,您是个勇敢的革命家,妈妈说,您是个杰出的文学家,奶奶说,您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在长辈们的介绍下,您在我的心中的印象是那么威武高大.
在《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中,您写道:有一次观摩课,您看到中国人在自己人被杀害时,不但不悲痛,还喝彩时,您的心深深被刺痛了,为挽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您弃医从文,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您坚定地说“医生只能救人的肉体,而文章才真正能医治人类的灵魂”.
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您日夜不停的写文章,为提神,您吸烟,这大大损伤了您的身体,您为中国操了了一生,直至因肺病而去世,几亿中国人追悼您,为您送行.作为中国人,就永远不能忘记您,不能不拜读您的文学著作.
毛泽东曾说“鲁迅是中国开国的重要人物“是的,你以笔杆子为抢,墨为弹,脂粉化作侠气,战斗了一生.您的文字字字句句直击国民党的心,使坏人害怕,使人民信服,为宣传革命工作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今年夏天我去上海,在您的纪念馆中,听解说员讲一个个关照青年关心劳动人民的故事,我在展览柜中的文稿批注中学到你的认真,您都用红笔或黑笔圈圈点点,仔细修改,一点也不马虎,看着你那苍劲有力的字迹,我想:您每天至少批注几百封进步青年的信件,还如此认真细心,那我在学习中更应该学你一丝不苟的精神.
您在教导侄女周晔在读书时应该认真而不是走马观花时,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直截了当指出,而是照顾着她的自尊,以委婉的方式教导,这种教育的方式很值得很多家长学习,我也从中学到应该怎么读书.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您很珍惜时间,您曾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以前我总是不能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学习效率不高,做事情还有点磨磨唧唧,我想以后不会这样了.
有人说,如果说法国文学不能没有莫泊桑,英国不能有莎士比亚,那么中国就不能没有鲁迅.可见您﹣鲁迅先生对中国是多么重要呀!
我想对您说,您使我学到了许多人生的真谛,您让我敬佩,我要向您好好学习,您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点评】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