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璀璨(càn) 斑斓(lán) 刨根(páo) 撒手人寰(huán)
B.目眩(xuàn) 畏葸(sī) 栅栏(zhà) 孜孜不倦(zī)
C.怪诞(dàn) 湮没(yān) 狰狞(nìng) 自鸣得意(míng )
D.遐想(xiá) 杜撰(zuàn) 褶皱(zhě) 惊诧不已(ch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国台办主任张志军11月22日在北京表示,台湾一些势力企图在文化领域搞“去中国化”是数典忘祖,只会严重损害台湾社会心理和肌体健康。
②医生告诉他一定要坚持运动,不要抽烟喝酒、暴饮暴食,长此以往,身体状况就会慢慢有所改善。
③晚年的杨绛闭门谢客,生活简朴,自言“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但她给清华大学基金会捐款2000万元,其人格其行为令人肃然起敬。
④在眼前出现一位纳西族老太太,那张脸上已有不少皱纹,一身纳西族的装束却一尘不染。
⑤我们要有不怕得罪人的责任与担当,惩前毖后,冷语冰人,对某些同志就要给他们浇浇冷水,降降温。
⑥在晚会上,大家都表演唱歌舞蹈,只有他俩别出心裁,表演了一段逗趣的相声。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
B.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C.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梁思成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
D.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使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此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B.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
C.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D.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山水画的意境往往由园林建筑的“意象”带出,可谓画中的“点睛”。它与树石云水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图式。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在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园林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制所附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因其山水画的介入﹣﹣同时转化成为中国山水画深厚文化和审美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典建筑的形制及其所附有的文化的认知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山水画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取材于陈智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早期界画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山水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互相影响,双方都在对方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推动两种艺术形式走向成熟。
B.早期的“界面”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这有利于还原古代生活原貌,所以“界画”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
C.古代园林建筑与中国古代诗、画之间关系密切,如果一个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就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造园大师。
D.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引发当今建筑界关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的必然,这也有利于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之路。
(2)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是几则材料的中心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关系密切。
B.材料二第二段中列举《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阎立本的事例,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
C.材料二第四段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了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手法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D.材料二从论述层次上看,四、五段是一个层次,六、七段是一个层次,在论证顺序上都是先说“画”再说“建筑”。
(3)根据材料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辋川别业”在建造上借鉴了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手法和思想。
B.白塔在北海中的地位和佛香阁在颐和园中的地位一样,都是主体建筑。
C.“篱苑书屋”和苏州留园石林小院入口设计在设计理念上是相同的。
D.“篱苑书屋”采用室内自然采光的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理念。
(4)赏析“材料三”第二段的语言特色?
(5)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哪些相通之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入海
叶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 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不屈不挠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201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追溯古人关于黄河源的古老记载时,还联想到了文成公主赴藏和亲的历史往事,这些内容使黄河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B.文章描述了黄河从雪山到海洋惊险传奇的漫长历程,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黄河在上游、中游、下流和入海口处的不同特点。
C.黄河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而入海口处则是“排山倒海的波涛”,不同的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
D.“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两者是指蓝色和黄色。黄色河水汇入蓝色的大海,作者称这一景象是“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壮观景象的向往,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运用肖像描写突显人物的虔诚。
C.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和。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用词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表述,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在一步步深化。
(3)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
(4)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网络时代,人们是否拥有“离线权”?之所以亟须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下的即时通信工具已经不再是“日话”“时长”“用户数量”这些维度可以诠释的了,必须以社会化的视角去审视,尤其是审视其对社会行为与心态的负面影响。
技术改变世界,但当信息技术产品 到工作生活日常的每个细节、每一分钟,其正面效应不升反降,负面效应屡屡发生。马斯克甚至直言:“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最大的危险。”此种“反电子乌托邦”的思路或许有点 ,但我们有必要对科技负面性抱着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有两组 的数据:去年上半年,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足够建造109座金字塔。( )。越来越多人在沉重的信息负累和“缰绳”中体悟到:人为机役,人为群役,一定不是社会的福音。
人类与技术,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效率就是生命”,但更应懂得务实高效、 才是更为科学的发展节奏。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除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孔不入 夸大其词 耐人寻味 进退有度
B.无所不至 杞人忧天 意味深长 张弛有度
C.无孔不入 杞人忧天 耐人寻味 张弛有度
D.无所不至 夸大其词 意味深长 进退有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家都留下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对“建造109 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B.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C.似乎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D.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理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B.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清理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C.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清除信息垃圾、保持头脑清醒。
D.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除信息垃圾、保持头脑清醒。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0年12月7日,中国一东盟戏剧周在广西南宁开幕。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来自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24个艺术团体,将与中国广西、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的艺术家们线上联欢,举办23场精彩演出;同时,主办方还将发布中泰、中越、中缅等剧本互译丛书。多国总领事馆代表表示,民族文化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本届戏剧周的举办,能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据悉,本届戏剧周以“共铸文化丝路”为主题,旨在展现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文化艺术的动人风姿,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东盟国家,让东盟国家斑斓多彩的戏剧艺术走进中国,为广大戏剧爱好者带来艺术盛宴。
四.作文(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保尔 柯察金曾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习近平曾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度过短暂一生呢?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璀璨(càn) 斑斓(lán) 刨根(páo) 撒手人寰(huán)
B.目眩(xuàn) 畏葸(sī) 栅栏(zhà) 孜孜不倦(zī)
C.怪诞(dàn) 湮没(yān) 狰狞(nìng) 自鸣得意(míng )
D.遐想(xiá) 杜撰(zuàn) 褶皱(zhě) 惊诧不已(chà)
【解答】A项,正确;
B项,“畏葸”中的“葸”应读作“xǐ”;
C项,“狰狞”中的“狞”应读作“níng”;
D项,“杜撰”中的“撰”应读作“zhuàn”。
故选:A。
【点评】字音积累法:
①以点连线法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②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如以“千”(qiān)为声旁的形声字大致有“歼”jiān、“纤”qiàn或xiān、“跹”xiān、“钎”qiān、“迁”qiān等,“歼”“纤”“跹”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几个字就是考查记忆的重点。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国台办主任张志军11月22日在北京表示,台湾一些势力企图在文化领域搞“去中国化”是数典忘祖,只会严重损害台湾社会心理和肌体健康。
②医生告诉他一定要坚持运动,不要抽烟喝酒、暴饮暴食,长此以往,身体状况就会慢慢有所改善。
③晚年的杨绛闭门谢客,生活简朴,自言“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但她给清华大学基金会捐款2000万元,其人格其行为令人肃然起敬。
④在眼前出现一位纳西族老太太,那张脸上已有不少皱纹,一身纳西族的装束却一尘不染。
⑤我们要有不怕得罪人的责任与担当,惩前毖后,冷语冰人,对某些同志就要给他们浇浇冷水,降降温。
⑥在晚会上,大家都表演唱歌舞蹈,只有他俩别出心裁,表演了一段逗趣的相声。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答】①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原。使用正确。
②长此以往:指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语境是“身体状况就会慢慢有所改善”,不是“不好的情况”,词语与语境不合。
③闭门谢客:指关闭家门谢绝客人来访。使用正确。
④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正,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也指环境非常清洁。此处用于形容装束,用错对象。
⑤冷语冰人:用尖酸刻薄的话伤害人,贬义词。语境无贬义,词语感彩与句意不符。
⑥别出心裁:指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形容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使用正确。
故选:A。
【点评】中国成语数量虽多,但很多成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都很特殊,因而,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辨别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对象。如:“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两小无猜;“妙手回春”指医术高明;“悬壶济世”指行医济事;“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的春天的景色的;“折冲樽俎”指在外交谈判上取得胜利;“破镜重圆”指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
B.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C.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梁思成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
D.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使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解答】A.正确;
B.成分残缺,“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缺少介词,应在“以及”后加介词“对”;
C.表意不明,“约八年多”表意不明,删去“约”或“多”;
D.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后面句子缺少主语,删去“由于”或“使”。
故选:A。
【点评】成分残缺
(一)缺主语
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句首滥用的介词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等,改这类病句一是将介词及介词连带的方位词删去,二是保留介词短语作状语,后边加上适当的词作主语。
2、暗中更换主语造成残缺
3、主语的定语较长造成残缺
(二)缺谓语
一般句子中都有主语和谓语这两部分,相比之下,谓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如果没有谓语,就弄不清主语是怎么回事了。
1、不恰当的省略丢掉了谓语,造成残缺。
2、误以介词短语作谓语
介词短语只能用来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即作状语或补语,少数介词短语可以作定语,但介词短语不能作谓语。如:
(三)缺宾语
宾语是动词谓语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用在动词之后,回答“谁”或者“什么”这类问题。宾语残缺,动作就没有对象了,行为就没有结果了,意思也就表达不清楚了。及物动词必须带宾语,如“解决、发展、开展、采用、扩大、提高、抓紧、进行”等。
1、把及物动词当成了不及物动词用
2、句子稍长,忽略了与前后成分的呼应,造成宾语残缺
(四)缺其他
1、中心语残缺
2、介词残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此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B.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
C.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D.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
【解答】A.“因此”错,因此:因为这,而“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不是“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因而,连词,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
故选:A。
【点评】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①在复习中,应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这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平时要注意积累。
②理解、把握和运用词语,要体会词语的语境义,有时甚至需要考虑文章的主旨。当然,还应该注意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词的意义、色彩的谐调搭配。加强积累,扩大知识面。注意按词义、用法、例句的方式进行积累。
③不死记硬背词性、词的结构等词汇知识,强调理解和体会;加强诵读,注重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词汇。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山水画的意境往往由园林建筑的“意象”带出,可谓画中的“点睛”。它与树石云水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经典图式。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在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园林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制所附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因其山水画的介入﹣﹣同时转化成为中国山水画深厚文化和审美内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典建筑的形制及其所附有的文化的认知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山水画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取材于陈智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早期界画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山水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互相影响,双方都在对方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推动两种艺术形式走向成熟。
B.早期的“界面”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这有利于还原古代生活原貌,所以“界画”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
C.古代园林建筑与中国古代诗、画之间关系密切,如果一个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就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造园大师。
D.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引发当今建筑界关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的必然,这也有利于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之路。
(2)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段是几则材料的中心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关系密切。
B.材料二第二段中列举《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的阎立本的事例,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
C.材料二第四段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了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等手法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D.材料二从论述层次上看,四、五段是一个层次,六、七段是一个层次,在论证顺序上都是先说“画”再说“建筑”。
(3)根据材料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王维的“辋川别业”在建造上借鉴了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手法和思想。
B.白塔在北海中的地位和佛香阁在颐和园中的地位一样,都是主体建筑。
C.“篱苑书屋”和苏州留园石林小院入口设计在设计理念上是相同的。
D.“篱苑书屋”采用室内自然采光的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理念。
(4)赏析“材料三”第二段的语言特色?
(5)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有哪些相通之处?
【解答】(1)A.“双方都在对方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推动两种艺术形式走向成熟”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在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刻,园林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山水画的成熟”,并没有说山水画对园林有这样的作用。选项中的“双方”以偏概全。
C.“如果一个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就能成为一个杰出的造园大师”,说法绝对。文中说“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强调了绘画和造园之间的关系,至于文学,文中这样说“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并不能论定具备绘画素养和文学素养就能成为杰出的造园大师。
D.“是传统文化的回归的必然”,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只是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并不能断定是必然关系。
故选B。
(2)B.“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理解错误。后文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举阎立本的例子,正是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故选B。
(3)D.“体现了人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理念”主观臆测。原文只是说“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举此例主要是为了证明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故选D。
(4)本题,从风格角度,“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点明位置,“方形建筑”点明形状,“方钢”“钢化玻璃”“柴禾秆”等点明材料,具有条理清晰的特点。“4万余”,说法严谨。
从手法角度,“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运用比喻手法,将篱苑书屋比作鸟巢,生动形象,让人们对书屋的形状具体可感。
(5)本题,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这是告诉我们答题范围;“简要概括”是答题要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面有哪些相通之处”是答题内容。我们在文中找出二者相通之处,然后概括即可,原文已经概括好的句子可以直接抄录。
材料一,“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这是二者的想通之处,具有概括性,可以直接抄录。
材料二,“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这是二者的想通之处,具有概括性,可以直接抄录。“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山水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可以将之概括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重意境,重诗情画意,美学境界相契合”。“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在整体布局都讲究主从组合”。“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可以概括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中心思想,追求意境的深邃”。
答案:
(1)B
(2)B
(3)D
(4)①条理清晰,严谨准确。先点明书屋的位置、功能、形状、材料,然后从近处看说明建筑材料,最后从远处看出其形状;“4万余”,说法严谨。
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例如“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果”,让人们直接感知到书屋的外形。
(5)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体证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文精神。
②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的创作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
③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
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重意境,重诗情画意,美学境界相契合。
⑤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在整体布局都讲究主从组合。
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山水画都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中心思想,追求意境的深邃。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入海
叶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 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不屈不挠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201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在追溯古人关于黄河源的古老记载时,还联想到了文成公主赴藏和亲的历史往事,这些内容使黄河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B.文章描述了黄河从雪山到海洋惊险传奇的漫长历程,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黄河在上游、中游、下流和入海口处的不同特点。
C.黄河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而入海口处则是“排山倒海的波涛”,不同的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
D.“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两者是指蓝色和黄色。黄色河水汇入蓝色的大海,作者称这一景象是“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壮观景象的向往,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运用肖像描写突显人物的虔诚。
C.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和。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用词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表述,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在一步步深化。
(3)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
(4)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解答】(1)C.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是“前些年”的事,不是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也不确切,作者并非是对环保发表意见。
(2)D.开头的“它”指代黄河入海的“那一番情境”,不是指代黄河。
(3)从内容上看,作者描写的正是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是文章的内容概括;从结构上看,作者从黄河源头写到黄河入海口,即黄河从地理上、历史上“入海”的经过,因此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主旨上,“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借黄河的倔强、本色,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4)本题开放式作答。如认为放入“神州揽胜”,可分析本文描写黄河入海的艰辛历程和入海的壮观景象,是对壮丽河山的赞美,是写景的文章。如认为放入“文明探源”,可着重分析文中对黄河孕育中华民族文明,以及黄河代表民族精神等内涵。
答案:
(1)C。
(2)D。
(3)交代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写黄河投入海并最终化作海,形象地暗示文章的主旨。
(4)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文章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主旨是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
【点评】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网络时代,人们是否拥有“离线权”?之所以亟须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下的即时通信工具已经不再是“日话”“时长”“用户数量”这些维度可以诠释的了,必须以社会化的视角去审视,尤其是审视其对社会行为与心态的负面影响。
技术改变世界,但当信息技术产品 到工作生活日常的每个细节、每一分钟,其正面效应不升反降,负面效应屡屡发生。马斯克甚至直言:“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最大的危险。”此种“反电子乌托邦”的思路或许有点 ,但我们有必要对科技负面性抱着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有两组 的数据:去年上半年,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足够建造109座金字塔。( )。越来越多人在沉重的信息负累和“缰绳”中体悟到:人为机役,人为群役,一定不是社会的福音。
人类与技术,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效率就是生命”,但更应懂得务实高效、 才是更为科学的发展节奏。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除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A.无孔不入 夸大其词 耐人寻味 进退有度
B.无所不至 杞人忧天 意味深长 张弛有度
C.无孔不入 杞人忧天 耐人寻味 张弛有度
D.无所不至 夸大其词 意味深长 进退有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大家都留下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对“建造109 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B.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C.似乎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人人都会一时语塞
D.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大家都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理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B.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清理信息垃圾、保持清醒头脑。
C.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清除信息垃圾、保持头脑清醒。
D.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清除信息垃圾、保持头脑清醒。
【解答】(1)第一空处,无孔不入:有空子就钻。比喻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活动(含贬义)。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②指凡能做都做到了(用于坏事)。此处语境是指信息技术产品有空子就钻到工作生活日常的每个细节、每一分钟,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无孔不入”。
第二空处,杞人忧天,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夺大其词:说话或写文章不切实际,扩大了事实。此处的语境是指此种“反电子乌托邦”的思路或许有点不必要的忧虑,所以应该用成语“杞人忧天”。
第三空处,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意味深长:含意深远;耐人寻味。此处的语境是指有两组值得仔细体会琢磨的数据,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耐人寻味”。
第四空处,张弛有度:松紧有度,收放自如。常形容一个人比较会生活。进退有度:言行恰如其分。此处的语境是指应懂得务实高效、松紧有度,所以应该用成语“张弛有度”。
故选C。
(2)A.前面说“有两组耐人寻味的数据:去年上半年,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足够建造109座金字塔,紧承前面,应先说“建道109座金字塔”的时间,可排除A;
C.后面说“越来越多人在沉重的信息负累和‘缰绳’中体悟到:人为机役,人为群役,一定不是社会的福音”,不符合前后的语境;
D.“而要问这‘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时间,似乎人人都会一时语塞”搭配不当,“语塞”应是针对“大家都做了什么,又智下了什么”这一提问,可排除D。
故选B。
(3)A.“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语序不当,应该为“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保持清醒头脑”语序不当,应为“保持头脑清醒”。
B.“保持清醒头脑”语序不当,应为“保持头脑清醒”。
D.“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更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语序不当,应该为“倡导保障‘离线权’不单单是给人们的生活留白,更是保障人们能够及时从网络世界中探出头来”。
故选C。
答案:
(1)C
(2)B
(3)C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0年12月7日,中国一东盟戏剧周在广西南宁开幕。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来自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24个艺术团体,将与中国广西、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的艺术家们线上联欢,举办23场精彩演出;同时,主办方还将发布中泰、中越、中缅等剧本互译丛书。多国总领事馆代表表示,民族文化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本届戏剧周的举办,能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据悉,本届戏剧周以“共铸文化丝路”为主题,旨在展现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文化艺术的动人风姿,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东盟国家,让东盟国家斑斓多彩的戏剧艺术走进中国,为广大戏剧爱好者带来艺术盛宴。
【解答】本新闻的时间、事件是“2020年12月7日,中国一东盟戏剧周在广西南宁开幕”,主题是“共铸文化丝路”,内容有“线上联欢”“剧本互译丛书”,意义是“能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注意不超过80个字。
答案:
2020年12月7日,中国——东盟戏剧周在广西南宁开幕,围绕“共铸文化丝路”的主题,将开展线上演出、剧本互译丛书发布等活动,以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和命运共同体建设。
【点评】新闻压缩要把握文段语意,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所谓关键信息,主要指读者最关心、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提炼时,要根据是否是读者最需要知道的内容,是否是目前最需要宣传的标准来考虑。主要信息有:时+地+人+事+因+果。
四.作文(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保尔 柯察金曾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习近平曾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度过短暂一生呢?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往往完全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
读万卷书,只为一睹你的芳颜;行万里路,是要追寻你的方向。青春,我满怀爱恋奔向你,不顾流荒,不畏过往。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唯有奋斗,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朝着我们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真正而又无悔的青春。
青春是一场泅渡,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我们却要把持住那些岌岌可危的惶恐,毅然朝梦里花开的暖季前行,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奋斗,是一种夺取胜利的拼搏,只有奋斗才能为梦想的实现、情感的激发、精力的喷薄提供最切实的通道,才能把青春的力量真正转变为创造世界、塑造未来的无尽动力。真正的青春只有在奋斗中才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总会一次次不自觉望向远方,对远方的道路充满憧憬,尽管忽隐忽现,充满迷茫。有时候身边就像被浓雾紧紧包围,那种迷茫和无助只有自己能懂。尽管有点孤独,尽管带着迷茫和无奈,但我们依然勇敢地面对,因为,这就是我们的青春,不是别人的,只属于我们的。我们因追求而美丽,因激情而显出了青春的活力,我们在奋斗,奋斗这样一个永不会回头的青春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昭示着一代伟人奋斗的青春。他们的青春因充满奋斗和激情而洋溢着美好,而今,青春正在我们手中,我们不能容忍青春在我们手中白白流逝,我们不能在叹息声中虚度光阴,我们不能在叹息声中了结生命,正拥有青春的我们,何不以勇锐盖过怯懦,以进取压倒苟安,扬起奋斗的帆?把你压垮的不是你肩上的重担,而是你扛起重担的方式。青春,注定了要颠簸,要有眼泪和汗水,有委屈、不甘和失败。青春不属于安逸,望而止步,不敢向生命挑战的人,不论你处于多么优越的位置,成功只会是过客,不会属于你。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就让我们在青春时节奋发吧!让青春之花永远绽放在我们心中,书写一卷有声有色的人生!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