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②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③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B.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3.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D.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4.下列完全没有反面论述的一组是( )
A.①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②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B.①昭王得范雎,废穰侯,……使秦成帝业②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C.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②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D.①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②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外交部发言人: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
B.父亲季尧是著名学者,儿子季舜是新晋教授,朋友真诚赞美季氏父子说:“季氏伯仲,一门双杰,虎父无犬子!”
C.刘教授微笑着对好友说:“这次办理出国手续,您妥善安排,十分操劳,明天我将到府上拜谢,以表感激之情。”
D.小李大学毕业求职,在自荐信中写道:“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能力不逊于研究生,请领导任人唯贤,唯才是用。”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徙、流、弃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中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
②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三.默写(共2小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林觉民《与妻书》中用比喻手法揭露中国当时黑暗统治的句子是“ , ”。
(2)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告知自己的妻子定会为牺牲自我,谋福天下为乐的两句是“ , ”。
(3)《与妻书》中表现作者死而无憾,革命后继有人的句子是“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正面论述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时,以泰山作类比后,又用“ , ”两句类比,论述为君之道。
(2)李斯《谏逐客书》中,“ , ”两句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显他的德行。
(3)《谏逐客书》中以“ , ”做总结,与前文“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不当做法互见,逻辑严谨,论证缜密。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马克思墓地
唐弢
马克思墓在伦敦市郊北部的海格特小山上。我在英国时正值铁路工人罢工,交通不便,陪我的孔慧怡女士又没有去过那里。7月12日早晨,我们决定先到北区的查林再说。大风骤起,阴云密布。从筑路工人口中问明路由,缓步上坡,路不太陡,但对像我这样一个心脏病患者来说,还是有点吃力。两旁是属于中等阶级的住宅,看去简单朴素,幽静整洁。大约走了半个小时,便到坡路尽头,绿树成荫的滑铁罗公园已在眼前。进入大门,绕着池塘穿行,芳草如茵,杂花满圃。出北门向左一拐,便是与小山同名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和他的爱妻燕妮、外孙哈利 龙格、“忠诚的琳蘅”一一海伦 德穆特等葬在一起。公墓的铁门半掩。里面到处是十字架,到处是大小不同、式样各别的墓碑。我们沿着一条长满蔓草的小径往南,读着每一块墓碑上的名字,其中有资本家、小商人、教师、海员……找不到一个我们曾经听到过的熟识的名字,更不用说全世界都知道的卡尔 马克思了。
不久,我从小径左边发现一座方形尖顶、巍然矗立的高高的碑石,碑座正面刻着墓中人的姓名。原来这是英国女作家乔治 艾略特埋骨之处。艾略特生前从热心教会的善行转变到介绍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大大的轰动了当时英国的思想界。她的长篇小说《亚当 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取材农村,描写社会动态、刻画人物心理,从生活里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像莎士比亚、狄更斯笔底的人物一样,马克思也引用过艾略特小说里的人物,去比拟他的朋友和熟人。例如在给她大女儿燕妮的信里,就说地质学家达金斯有点像艾略特小说《费里克斯 霍尔特》的主人公,不过达金斯不像费里克斯“装腔作势,而是有学识的”。他还告诉燕妮,自己曾开玩笑警告达金斯,要他别让艾略特夫人遇见,否则,“她会立刻抓住他,把他写进她的文学作品里”去。看来马克思酷爱文学,很有风趣,常用艺术形象强化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方的感受,不肯轻易地放过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一切动人的印象。
我们继续前行。远处,一缕青烟冉冉上升,有个老人将成堆的枯枝点燃了,一面烧,一面不停地从四周把落叶扫拢来。我们加快步子,正待向前问讯,立刻发现自己原来到了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绿荫环抱,不需要再问什么,马克思的头像已经赫然在望了。
头像底座是一块方形的浅色大理石。全部高三米余,宽一米五,正面中间微凹的小块白石,刻着墓中人姓名及其生卒年月,底座上端是英文金色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端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比起中国传统的墓碑来,两句话也许简单了一些,但我以为选得十分恰当。正如李卜克内西说的:马克思不需要人家为他立纪念碑,他已经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自己树立了纪念碑。是的,这才是不朽的纪念碑。因此,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逝世后第三天,他被合葬在海格特公墓一角的爱妻燕妮的墓穴里,离此一箭之地。我们现在站的并不是当年恩格斯作墓前演说的地方。这里是1954年新迁的墓址,由几个国家的共产党筹资建成。它并不豪华,却显得庄严,大方,雄伟,特别是1956年劳伦斯 布雷德肖雕塑的马克思青铜头像安上以后,这位思想家便以他的坚毅、慈祥、风趣,同时又带一点期待的神情,从高处凝望着这个世界,凝望着人类的正在变化的一切。
布雷德肖的马克思头像的确是一个杰作,就我见过的马克思画像或者塑像而言,似乎还没有一个能够超过他。为政治伟人——尤其是像马克思那样伟大的思想家造像是不容易的。布雷德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罗丹的《巴尔扎克》放手大胆,给人以一种粗犷的美,而他的《维克多 雨果》却是浑朴的、厚实的。我们的雕塑家为了保持严肃而不敢过于放任,为了表示正直而不想使棱角流于圆熟,我的印象是有点拘谨。这是艺术上的问题,又不完全是艺术上的问题。
我们在墓前大约流连了半个小时,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当我转到滑铁罗公园,出了大门,踏着坡路走上归途的时候,脑海里时隐时现地闪动着马克思的头像,闪动着他的带一点期待从高处凝望这个世界的神情。这个神情使我困惑。我忽然若有所悟:呵,他在沉思,他的期待也正因为他在沉思。
恩格斯的墓前演说开头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我现在要说,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100年过去了,在伦敦北郊海格特小山上,我亲眼看到马克思带一点期待的神情凝望着这个世界。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他在凝望中沉思。
马克思在沉思。
1983年6月30日追记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引用艾略特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去比拟他的朋友和熟人,既表现了马克思的风趣性格,也说明他酷爱文学的特点。
B.作者引用李卜克内西的话,旨在表明马克思的著作和理论为他得了巨大的声誉,也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
C.1954年筹资迁墓、1956年雕塑青铜头像等,这既表明马克思的理论学说广为传播,也表明后人对他的纪念与缅怀。
D.恩格斯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而作者却说“他没有停止思想”,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二者表达了相同的含义。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艾略特的小说创作情况,这既突出了艾略特的文学成就,也衬托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
B.“全部高三米余,宽一米五”“微凹的小块白石”“英文金色大字”等数字说明和细节描写,给人留下了非常具体的印象。
C.拿罗丹的雕塑作品作对照,指出布雷德肖雕塑的马克思青铜头像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原因并不完全是艺术方面的。
D.这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详细记述了作者在英国伦敦北郊海格特公墓瞻仰马克思墓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3)“大风骤起,阴云密布”“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两处天气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位思想家便以他的坚毅、慈祥、风趣,同时又带一点期待的神情,从高处凝望着这个世界,凝望着人类的正在变化的一切”,马克思有何期待?下文又两次写到马克思的这种期待神情,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10.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于马克思的逝世,作者回避了“死”这个词语,而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词语来表达,这些词语符合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用语非常得体。请从用语得体的角度回答下面的问题。(不超过10字)
(1)1980年10月10日,“人民艺术家”中国电影演员赵丹去世。怎样表达一个演员之死?
(2)1990年,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突然发病去世。怎样表达一个音乐家之死?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是一种责任,一种如繁衍生息一样的天职。不论阅读是严肃庄重的,是轻松愉悦的,还是枯燥繁复的, 。向知识和道德进化是人类永恒的方向,阅读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重要路径。阅读是件寻常事,它须臾不离人们的生活,让寻常的日子过得坚定有力,充满情感。 ,阅读每前进一步,人的进化就更深一步。既然如此, ?阅读,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常态。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嫡庶之分,在中国宗法社会里是非常严格的。正妻称为嫡妻,嫡妻之子为嫡子, 。这是一种区别。长子为嫡子,非长子为众子。这又是一种区别。这里所谓长子为嫡子,也必须是正妻之子。 。《公羊传 隐公元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个原则, ,妾媵所生的子即使年长,如果正妻有子,仍应由正妻的子承袭。
七.作文(共1小题)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歌唱到:“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卡尔 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还有人说到:“青春乃心境,而非年华;青春非现于桃面朱唇之艳,灵活矫健之躯,而现于志士之气,遐想之境,激情之盛。”
作为身处新时代将要成年的你,读了上面的材料,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②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③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解答】此段文字论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根据关联词“首先”“然后”判断出①③在最前。②句“所以”领起的内容是上两句的结果,所以在③句后。④句“这个基础”指的是②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以④句在②句后。正确的顺序为①③②④。
故选:B。
【点评】句子排序的基本规律: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一件事情,总是有先有后的,这种先后,就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这种先后找出来,句子也就排列出来了。比如写一个活动的一段话,找出这个活动的过程就可以了。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有些文章,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对于这样的文章里的句子,被打乱后,让我们排列,我们可以找出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按照时间先后就能正确排出顺序了。3.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排列。有的文章或者段落,是按照总分结构来写的,打乱后,我们在弄清大意的基础上,找到“总”“分”,然后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排列就可以了。4.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排列。有些文章或段落是按照空间变换也就是地点的推移的顺序写的,打乱后,我们只要找出不同的先后出现的地点就可以了。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B.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解答】A.膏腴:肥沃。古今同义。译文:向东占据成皋的险要之地,割取肥沃的领土。
B.富利:丰厚的实力。古今同义。译文: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C.形容: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在此句中古今同义。译文:正当那个时候我内心的悲痛,大概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描述的。
D.所以:古义﹣﹣表示原因。今义﹣﹣因此。古今异义。译文: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啊!
故选:D。
【点评】本题可以将一个词中的两个字分开组词或者释义,前提是将古代汉语虚词与实词的基础打牢,根据语境来确定该词语的含义,还要注意翻译不通顺时要思考是否为通假字,联系现代汉语语法、通过排除法便可以得出答案。
3.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D.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解答】A.主谓倒装句,谓语“称心快意”放在主语“几家能彀”的前面,译文:几家能够称心如意。
B.省略句,(我)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译文:(我)不能写完想要停笔。
C.定语后置句,定语“如我辈”作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钟情者”,译文: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
D.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今日之中国”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生”,译文:有怎么不幸在今天的中国出生。
故选:B。
【点评】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4.下列完全没有反面论述的一组是( )
A.①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②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B.①昭王得范雎,废穰侯,……使秦成帝业②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C.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②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D.①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②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解答】A.①译文: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分哪个国家。内容完全从正面论述。②译文:不是秦国的人要离开秦国,外国的说客要被驱逐出境。“离开秦国”“被驱逐出境”是从反面论述的。
B.①译文: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使秦国成就帝王基业。内容完全从正面论述。②译文: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不敢西进”“不入秦国”是从反面论述的。
C.①译文: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内容完全从正面论述。②译文: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内容完全从正面论述。
D.①译文: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抛弃了”是从反面论述的。②译文: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驱逐宾客”“减损百姓”是从反面论述的。
故选:C。
【点评】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4、把握表达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外交部发言人: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
B.父亲季尧是著名学者,儿子季舜是新晋教授,朋友真诚赞美季氏父子说:“季氏伯仲,一门双杰,虎父无犬子!”
C.刘教授微笑着对好友说:“这次办理出国手续,您妥善安排,十分操劳,明天我将到府上拜谢,以表感激之情。”
D.小李大学毕业求职,在自荐信中写道:“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能力不逊于研究生,请领导任人唯贤,唯才是用。”
【解答】A.“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口语化,不符合外交场合。
B.“伯仲”指指兄弟间排行的次序,此处是父子,对象错误。
C.得体。
D.“请领导任人唯贤,唯才是用”,不符合自荐要谦虚的要求,“但能力不逊于研究生”自我夸耀,不合要求。
故选:C。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在西汉汉文帝前,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徙、流、弃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的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中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
②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解答】(1)C.句中的“君侯”“君”都是指李斯,“高”指的是赵高,“臣”是赵高的自称,“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是说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是说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这两句中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长有封侯”“世世称孤”都是赵高给李斯描绘的前景,意思是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故“即长有封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译文: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
(2)D.“隋唐之后,则指笞、杖、徙、流、弃市”错误,“弃市”应为“死”。
(3)B.“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错误。“为寿”在此文里,只是“敬酒庆贺”之意,不指“庆生”。原文“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意思是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
(4)①“度”,估计;“足”,值得;“事”,侍奉;“弱”,衰弱;“西”,西行。译文: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
②“乃”,就;“使”,派;“案”,审理、查办;“狱”,案件;“治”,判定,可译为“惩处”;“责”,追究;“状”,情状;“收捕”,拘捕。译文: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全部拘捕了宗族宾客。
答案:
(1)C
(2)D
(3)B
(4)①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
②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李斯的案件,惩处李斯,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全部拘捕了宗族宾客。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行巡游。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小儿子胡亥很受宠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七月,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怎么办呢?”李斯于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依从了赵高。
赵高畏惧李斯位高权重,(于是)查办李斯,诬陷李斯想要裂地为王,二世认同这种做法。李斯被捕后并套上刑具,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唉呀!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么能为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吗!然而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现在我的智慧赶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桀、纣、夫差,我因尽忠而死,也是应该的呀。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是乱政吗!”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惩处李斯案,查问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情状,将其宾客和家族全部逮捕。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点评】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三.默写(共2小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林觉民《与妻书》中用比喻手法揭露中国当时黑暗统治的句子是“ 然遍地腥云 , 满街狼犬 ”。
(2)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告知自己的妻子定会为牺牲自我,谋福天下为乐的两句是“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
(3)《与妻书》中表现作者死而无憾,革命后继有人的句子是“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 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
【解答】故答案为:
(1)然遍地腥云 满街狼犬(重点字:腥)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重点字:牺)
(3)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重点字:教)
【点评】《与妻书》中的名句辑录:
(1)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2)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3)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4)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5)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正面论述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时,以泰山作类比后,又用“ 河海不择细流 , 故能就其深 ”两句类比,论述为君之道。
(2)李斯《谏逐客书》中,“ 王者不却众庶 , 故能明其德 ”两句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显他的德行。
(3)《谏逐客书》中以“ 士不产于秦 , 而愿忠者众 ”做总结,与前文“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不当做法互见,逻辑严谨,论证缜密。
【解答】故答案为:
(1)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重点字:择)
(2)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重点字:庶)
(3)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重点字:忠)
【点评】《谏逐客书》中的名句辑录:
1.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2.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3.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马克思墓地
唐弢
马克思墓在伦敦市郊北部的海格特小山上。我在英国时正值铁路工人罢工,交通不便,陪我的孔慧怡女士又没有去过那里。7月12日早晨,我们决定先到北区的查林再说。大风骤起,阴云密布。从筑路工人口中问明路由,缓步上坡,路不太陡,但对像我这样一个心脏病患者来说,还是有点吃力。两旁是属于中等阶级的住宅,看去简单朴素,幽静整洁。大约走了半个小时,便到坡路尽头,绿树成荫的滑铁罗公园已在眼前。进入大门,绕着池塘穿行,芳草如茵,杂花满圃。出北门向左一拐,便是与小山同名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和他的爱妻燕妮、外孙哈利 龙格、“忠诚的琳蘅”一一海伦 德穆特等葬在一起。公墓的铁门半掩。里面到处是十字架,到处是大小不同、式样各别的墓碑。我们沿着一条长满蔓草的小径往南,读着每一块墓碑上的名字,其中有资本家、小商人、教师、海员……找不到一个我们曾经听到过的熟识的名字,更不用说全世界都知道的卡尔 马克思了。
不久,我从小径左边发现一座方形尖顶、巍然矗立的高高的碑石,碑座正面刻着墓中人的姓名。原来这是英国女作家乔治 艾略特埋骨之处。艾略特生前从热心教会的善行转变到介绍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大大的轰动了当时英国的思想界。她的长篇小说《亚当 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取材农村,描写社会动态、刻画人物心理,从生活里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像莎士比亚、狄更斯笔底的人物一样,马克思也引用过艾略特小说里的人物,去比拟他的朋友和熟人。例如在给她大女儿燕妮的信里,就说地质学家达金斯有点像艾略特小说《费里克斯 霍尔特》的主人公,不过达金斯不像费里克斯“装腔作势,而是有学识的”。他还告诉燕妮,自己曾开玩笑警告达金斯,要他别让艾略特夫人遇见,否则,“她会立刻抓住他,把他写进她的文学作品里”去。看来马克思酷爱文学,很有风趣,常用艺术形象强化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方的感受,不肯轻易地放过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一切动人的印象。
我们继续前行。远处,一缕青烟冉冉上升,有个老人将成堆的枯枝点燃了,一面烧,一面不停地从四周把落叶扫拢来。我们加快步子,正待向前问讯,立刻发现自己原来到了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绿荫环抱,不需要再问什么,马克思的头像已经赫然在望了。
头像底座是一块方形的浅色大理石。全部高三米余,宽一米五,正面中间微凹的小块白石,刻着墓中人姓名及其生卒年月,底座上端是英文金色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端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比起中国传统的墓碑来,两句话也许简单了一些,但我以为选得十分恰当。正如李卜克内西说的:马克思不需要人家为他立纪念碑,他已经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自己树立了纪念碑。是的,这才是不朽的纪念碑。因此,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逝世后第三天,他被合葬在海格特公墓一角的爱妻燕妮的墓穴里,离此一箭之地。我们现在站的并不是当年恩格斯作墓前演说的地方。这里是1954年新迁的墓址,由几个国家的共产党筹资建成。它并不豪华,却显得庄严,大方,雄伟,特别是1956年劳伦斯 布雷德肖雕塑的马克思青铜头像安上以后,这位思想家便以他的坚毅、慈祥、风趣,同时又带一点期待的神情,从高处凝望着这个世界,凝望着人类的正在变化的一切。
布雷德肖的马克思头像的确是一个杰作,就我见过的马克思画像或者塑像而言,似乎还没有一个能够超过他。为政治伟人——尤其是像马克思那样伟大的思想家造像是不容易的。布雷德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罗丹的《巴尔扎克》放手大胆,给人以一种粗犷的美,而他的《维克多 雨果》却是浑朴的、厚实的。我们的雕塑家为了保持严肃而不敢过于放任,为了表示正直而不想使棱角流于圆熟,我的印象是有点拘谨。这是艺术上的问题,又不完全是艺术上的问题。
我们在墓前大约流连了半个小时,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当我转到滑铁罗公园,出了大门,踏着坡路走上归途的时候,脑海里时隐时现地闪动着马克思的头像,闪动着他的带一点期待从高处凝望这个世界的神情。这个神情使我困惑。我忽然若有所悟:呵,他在沉思,他的期待也正因为他在沉思。
恩格斯的墓前演说开头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我现在要说,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100年过去了,在伦敦北郊海格特小山上,我亲眼看到马克思带一点期待的神情凝望着这个世界。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他在凝望中沉思。
马克思在沉思。
1983年6月30日追记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马克思引用艾略特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去比拟他的朋友和熟人,既表现了马克思的风趣性格,也说明他酷爱文学的特点。
B.作者引用李卜克内西的话,旨在表明马克思的著作和理论为他得了巨大的声誉,也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
C.1954年筹资迁墓、1956年雕塑青铜头像等,这既表明马克思的理论学说广为传播,也表明后人对他的纪念与缅怀。
D.恩格斯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而作者却说“他没有停止思想”,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二者表达了相同的含义。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艾略特的小说创作情况,这既突出了艾略特的文学成就,也衬托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
B.“全部高三米余,宽一米五”“微凹的小块白石”“英文金色大字”等数字说明和细节描写,给人留下了非常具体的印象。
C.拿罗丹的雕塑作品作对照,指出布雷德肖雕塑的马克思青铜头像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原因并不完全是艺术方面的。
D.这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详细记述了作者在英国伦敦北郊海格特公墓瞻仰马克思墓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3)“大风骤起,阴云密布”“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两处天气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位思想家便以他的坚毅、慈祥、风趣,同时又带一点期待的神情,从高处凝望着这个世界,凝望着人类的正在变化的一切”,马克思有何期待?下文又两次写到马克思的这种期待神情,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答】(1)D.“二者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理解有误。恩格斯用“停止思想了”委婉表达了马克思的逝世;作者用“他没有停止思想”写出自己瞻仰马克思头像的感受和思考。
(2)A.“衬托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理解有误,是为了衬托马克思“马克思酷爱文学,很有风趣,常用艺术形象强化自己的观点,加深对方的感受”的形象特点。
(3)“大风骤起,阴云密布”,主要是通过环境变化来渲染气氛,以烘托“我”去拜访马克思墓地时那种肃穆、沉重的心情;“天,始终是欲雨不雨的样子”是对上一句环境描写的呼应,同时也渲染了“我”对马克思的仰慕崇敬之情,照应“脑海里时隐时现地闪动着马克思的头像,闪动着他的带一点期待从高处凝望这个世界的神情。这个神情使我困惑。我忽然若有所悟:呵,他在沉思,他的期待也正因为他在沉思”的语句,即马克思也是“欲语不语”的沉思状态。
(4)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来分析,马克思的“期待”,主要是希望人们都能够从唯心转变为唯物,就如“艾略特生前从热心教会的善行转变到介绍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一样,解放思想;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见,他期待全世界无产者能联合起来,来解决底层民众的社会问题。后来又两次再次写到他的期待,“他的期待也正因为他在沉思”,交代了期待的原因,是因为他始终沉思;“带一点期待的神情凝望着这个世界。他没有停止思想,他还在思想。他在凝望中沉思”,强化他作为思想家的特点,表达对马克思至死不休的精神的崇敬赞美。
答案:
(1)D。
(2)A。
(3)①第一处交代天气变化,渲染肃穆的氛围,烘托作者要去拜谒马克思墓时的沉重心情。②第二处照应了上文的天气变化,烘托了作者瞻仰马克思墓后的沉重心情,暗示了马克思头像“欲语不语”的沉思。
(4)①马克思的期待:期待人们的思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变化;期待关于基层民众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期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②交代马克思“期待”的原因;突出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形象特点;表达对马克思无限崇敬的感情。
【点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答题方法如下: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义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从分析修辞入手,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10.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于马克思的逝世,作者回避了“死”这个词语,而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词语来表达,这些词语符合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用语非常得体。请从用语得体的角度回答下面的问题。(不超过10字)
(1)1980年10月10日,“人民艺术家”中国电影演员赵丹去世。怎样表达一个演员之死?
(2)1990年,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突然发病去世。怎样表达一个音乐家之死?
【解答】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理解题目的主要内容,把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考生作答时,既要避开“死”字,又要合乎人物的身份.“帷幕”与电影演员相关联,“休止符”与音乐家相关联.
答案:
(1)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2)画上了生命的休止符.
【点评】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是一种责任,一种如繁衍生息一样的天职。不论阅读是严肃庄重的,是轻松愉悦的,还是枯燥繁复的, 我们都没有理由去推卸这种责任 。向知识和道德进化是人类永恒的方向,阅读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重要路径。阅读是件寻常事,它须臾不离人们的生活,让寻常的日子过得坚定有力,充满情感。 阅读是一件大事 ,阅读每前进一步,人的进化就更深一步。既然如此,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阅读呢 ?阅读,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常态。
【解答】语段阐述了阅读是一种责任的观点。第一处根据“阅读是一种责任”、“不论阅读是严肃庄重的”推断,应该是“我们都没有理由去推卸这种责任”;第二处根据“阅读是件寻常事……”、“阅读每前进一步,人的进化就更深一步”推断,应该是“阅读是一件大事”;第三处根据前文对阅读作用的阐述及后面的问号推断,应该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阅读呢”。
答案:
(1)我们都没有理由去推卸这种责任
(2)阅读是一件大事
(3)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阅读呢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嫡庶之分,在中国宗法社会里是非常严格的。正妻称为嫡妻,嫡妻之子为嫡子, 妾之子称为庶子 。这是一种区别。长子为嫡子,非长子为众子。这又是一种区别。这里所谓长子为嫡子,也必须是正妻之子。 嫡庶之分关系到承袭制度 。《公羊传 隐公元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个原则, 正妻所生的长子才合乎承袭的资格 ,妾媵所生的子即使年长,如果正妻有子,仍应由正妻的子承袭。
【解答】本文段主要内容是“嫡庶之分”。
第一处空格后的“这是一种区别”表明空格处内容和前文形成比较,前文是“嫡妻之子为嫡子”,那么空格处就是“妾媵之子为庶子”。
第二处空格根据前后文的内容分析,空格处的内容既是对前文的总结,又要引出后文的“承袭”,前文内容是“嫡庶之别”,后文内容是“承袭原则及制度”,故空格处内容大意为“嫡庶之别和承袭关系密切”。
第三处空格依据其前的“原则”和后文对空格处内容的解说可以推断,空格处的内容是“正妻所生的孩子才有承袭的资格”。
故参考答案为:
①妾之子称为庶子 ②嫡庶之分关系到承袭制度 ③正妻所生的长子才合乎承袭的资格
【点评】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句子的风格、特点。比如:第一处空格前后为“文言文”行文风格,且句式整齐;第三处就是现代文的风格。
七.作文(共1小题)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歌唱到:“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卡尔 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还有人说到:“青春乃心境,而非年华;青春非现于桃面朱唇之艳,灵活矫健之躯,而现于志士之气,遐想之境,激情之盛。”
作为身处新时代将要成年的你,读了上面的材料,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解答】
奋斗与青春
青春是歌,谱写人生最美的篇章。青春是朝阳,充满着未来与希望。青春是鹰,展翅搏击无际长空。青春是花蕾,散发着令人炫目的光彩。
青春如同雨后斑斓的彩虹,如同黑夜中灿烂的烟火,青春很短,但不应该是匆匆过客,青春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希望,我们应该把握青春,为充满希望的未来奋斗。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生能有几个青春?青春易逝,别等消逝了,才发出“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慨。花草的种子先要穿越沉重黑暗的泥土,才得以在阳光下发芽微笑;小鸟要跌打,失去无数根羽毛,才能锤炼出坚硬的翅膀;就连上帝,也不过是曾经在地狱走了最长的路挣扎最艰难的那个人。
人生亦是如此,人生不平的,人生是坎坷的,但我坚信:在人生中只有奋斗中曲线前进的快乐,没有直线上升的成功。奋斗的激情如六月的烈火,前进的脚步若江涛海浪,遇山开山,遇水截水!抓住青春的一分一秒,胜过虚度的一年一月。
巴基斯坦人讲:“不抗争而活,是耻辱;不抗争而死,是懦弱;抗争而生,是光荣;抗争而死,也是甘心。”在青春中奋斗,就算失败,亦无怨无悔,青春无畏,我怕谁,青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如果你有奋斗的梦想,那么向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光阴;人生,最璀璨的莫过于青春;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奋斗。青年人,要看到明天,抓住今天,在奋斗中前进,也许在明天旭日出山之前,你又创造了奇迹。永远不要平息那一刻奋斗的心。
青春如诗,韵味绕耳;青春如画,五颜六色;青春如歌,节奏优美;青春如纸,洁白无瑕;青春如玉,无价之宝。
我们有青春,我们还年轻,我们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资本。人生,就是要闯出自己的路,也许你会说,岁月无长,谁知走的对不对。是,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只求问心无愧!人生,因为有青春,才有无限动力;人生,因为有奋斗,才有卓越追求。
积极奋斗,百分之一的希望也有可能实现;消极的等待,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也会泡汤。你还在等什么,把握今天,才有更美好的明天,还在青春年少的我们,奋斗吧!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