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千乘(chèng) 喟然(kuì) 莫春(mù) 师旅(lǚ)
B.沂水(xí) 率尔(shuài) 比及(bǐ) 曾皙(xī)
C.鼓瑟(sè) 冠者(guàn) 饥馑(jǐn) 铿尔(kēng)
D.侍坐(shì) 小相(xiàng) 哂笑(xī) 舞雩(yú)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国以礼
A.加之以师旅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走小路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6.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二.默写(共2小题)
7.按要求填空。
(1)如其礼乐, 。 (《论语》)
(2) ,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
(3)曾皙言志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其中表现出人们生活充裕,按时添衣的句子是 , 。(《论语》)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
(3)《鸿门宴》中樊哙用“ , ”来说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三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的作者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庄周家贫,故往货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货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 外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 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
C.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盲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②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文段一中,庄子是用什么方法回答使者的?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12.微写作(三选一),按要求作答。
《论语》中曾多次论及君子的修养,如: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器;君子坦荡荡;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其中,你最看重哪一种品质?请结合《论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150﹣200字。
13.结合《鸿门宴》的内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参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构补写,所写句子能使语段意思完整,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
《鸿门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① 。②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刚愎自用,③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七.作文(共1小题)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经典必然是艾柯所说的“开放的作品”,永远无法穷尽其含义。阅读经典寓言,你也往往能读出多重寓意。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对于《庖丁解牛》的寓意,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千乘(chèng) 喟然(kuì) 莫春(mù) 师旅(lǚ)
B.沂水(xí) 率尔(shuài) 比及(bǐ) 曾皙(xī)
C.鼓瑟(sè) 冠者(guàn) 饥馑(jǐn) 铿尔(kēng)
D.侍坐(shì) 小相(xiàng) 哂笑(xī) 舞雩(yú)
【解答】A.“千乘”中的“乘”应读作“shèng”。
B.“沂水”中的“沂”应读作“yí”,“比及”中的“比”应读作“bì”。
C.正确。
D.“哂笑”中的“哂”应读作“shěn”。
故选:C。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国以礼
A.加之以师旅 B.不吾知也 C.则何以哉 D.毋吾以也
【解答】例句:状语后置句。“以礼”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为”,因此正确顺序是“以礼为国”。译文:用礼来治理国家。
A.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以师旅”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加”,译文: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个国家上。
B.宾语前置,“不吾知也”应为“不知吾也”,句意:不了解我。
C.宾语前置句,“何以”应是“以何”。句子翻译为:那你又能做什么呢?
D.宾语前置句,应是“毋以吾也”。句子翻译为:没有人任用我了。
故选:A。
【点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走小路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感谢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应译为“谢罪,道歉”,句意为: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故选:D。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解答】例句:介词,替,给;
A.介词,替,给;
B.动词,做;
C.介词,因 为;
D.动词,叫作,称为。
故选:A。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6.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想象”表述有误,原文中没有运用想象。
D.正确。
故选:C。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二.默写(共2小题)
7.按要求填空。
(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 (《论语》)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
(3)曾皙言志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其中表现出人们生活充裕,按时添衣的句子是 莫春者 , 春服既成 。(《论语》)
【解答】故答案为:
(1)以俟君子(重点字: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重点字:道)
(3)莫春者 春服既成(重点字:既)
【点评】《论语》名句积累:
1.德不孤,必有邻。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以其无礼于晋 , 且贰于楚也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为国以礼 , 其言不让 。”
(3)《鸿门宴》中樊哙用“ 大行不顾细谨 , 大礼不辞小让 ”来说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解答】故答案为:
(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重点字:贰)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重点字:礼)
(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重点字:谨)
【点评】《鸿门宴》名句积累: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能胜。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三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的作者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解答】(1)第一首诗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第二首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强调了“民心向背”。第三首,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2)第一首诗,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强调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第二首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第三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
答案:
(1)杜牧的诗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的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的诗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译文:
题乌江亭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乌江亭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绝句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赏析
题乌江亭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乌江亭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绝句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庄周家贫,故往货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货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 外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 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
C.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盲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②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文段一中,庄子是用什么方法回答使者的?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解答】(1)“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问之曰”的内容,“曰”后面应该停顿,“邪”是句末语气词,不是“对曰”的主语,故需在“邪”后断开,排除A、D两项。“波臣”,指水族。古人设想江海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治的臣隶称为“波臣”。后亦称被水淹死者为“波臣”,中间不应该断开。“君”为后句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
故选:B。
译文:我问它:“鲋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鲋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
(2)D.“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错误。比“侯”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公侯伯子男是旧说周代的五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故选:D。
(3)A.“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错误。结合“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是《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
故选:A。
(4)①“宁”,宁愿;“污渎”,死水沟;“自快”,自己寻得快乐;“羁”,束缚、拘禁;“仕”,仕进、做官;“快”,使动,使……愉快。
译文: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②“此”,代词,这;“宁”,宁愿;“贵”,重视、崇高、尊重;“生”,活着;“曳”,拉拽、牵引;涂”,泥、泥巴;“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宁其生而于涂中曳尾乎”。
译文: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抱着它的尾巴爬行呢?
(5)先分析第一问,庄子是用什么方法回答使者的,根据原文“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可知,庄子将金钱与高官视为束缚他的东西,做官就像祭祀天地时用的牛被最终牵进太庙去当祭品一样,表达自己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的志向。这是运用了比喻论证(打比方)的方法。
从庄子的选择中可以看出,面对楚王给予的富贵与权势,庄子不为所动,并且说“子亟去,无污我”,表现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特点;因为对方是楚国的国君,如果马上回绝他的邀请,就太不礼貌了,也太不给国君面子了,而且弄不好会得罪国君,到时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庄子用牲牛作比,比较委婉地推掉楚王的邀请,表达了自己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从中可以看出他追求自由,洒脱不羁的性格。
答案:
(1)B
(2)D
(3)A
(4)①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②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抱着它的尾巴爬行呢?
(5)比喻论证(打比方)的方法;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追求自由,洒脱不羁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言恣肆纵横,以满足自己,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终可以得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政事托付于你,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抱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走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点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12.微写作(三选一),按要求作答。
《论语》中曾多次论及君子的修养,如: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器;君子坦荡荡;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其中,你最看重哪一种品质?请结合《论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150﹣200字。
【解答】这类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这一题相对简单些,只需从《论语》中挑出一些能体现君子品质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理解即可,这需要考生熟读、熟悉《论语》内容。
答案:
(示例):君子是有修养的,有修养的人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是有自己人生之准则与底线标准的,是可以独处一地而又能自得其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这不是君子吗?在《论语》开篇,孔子就说到了这一点。别人不了解我可以,我还是应当了解别人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可以自得其乐,可以享受孤独,但我不能无视别人的存在,了解别人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也是君子修为的一个途径。
【点评】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13.结合《鸿门宴》的内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参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构补写,所写句子能使语段意思完整,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
《鸿门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①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保全自己 。② 项羽骄傲自负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刚愎自用,③ 刘邦则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解答】语段是将刘邦和项羽作对比,突出两人的性格特点,表明两人成败的原因。补写句子可以结合对比的手法填写,填写注意字数不超过15字。第一处的前一句是项羽在优势下的性格特征,根据对比,可以填写刘邦在劣势下的性格特征,所以第一处填写: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保全自己。第二处根据刘邦善于纳谏随机应变的内容填写,运用对比手法填写项羽,所以第二处可以填写:项羽骄傲自负拙于应变。第三处写项羽用人,可以根据对比手法写刘邦用人,所以第三处填写:刘邦则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故答案为:
(1)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保全自己;(2)项羽骄傲自负拙于应变;(3)刘邦则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七.作文(共1小题)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经典必然是艾柯所说的“开放的作品”,永远无法穷尽其含义。阅读经典寓言,你也往往能读出多重寓意。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
对于《庖丁解牛》的寓意,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解答】
善刀而藏之
读罢《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我对庄子的养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善刀而藏之”,即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认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规律,累垮了身体,并成效甚微。这些人正像是“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那只乌鸦。这只乌鸦想要喝杯子里的水,但当它把嘴伸进杯子里时却发现够不到。它费了半天的劲,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与“族庖”。他们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及道理,只知道蛮干,“岁更刀”“月更刀”,技艺没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可谓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们能掌握这些规律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只乌鸦,它后来想到了一个主意:把一些小石块衔进杯子里,这样水面就会上升,自然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喝到水了。于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较一下同一只乌鸦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不难发现,前一次乌鸦费的力气要比后一次多很多,而且没有成功;后一次它发现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本质,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获得成功。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样:遇到“节者有间”,则“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每至于族”,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解牛有时会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碍,便要巧妙地避过,且加倍小心谨慎,集中精神去应付。于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这种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就好比人生处世,面对种种困难,仍能保持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损。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绝伦,是因为他掌握了解牛的规律及方法,“得养生焉”。
我们要学会使用“养生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养生。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各门学科的学习要领,不采取“题海战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效率的学习。
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学会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社会上,我们要顺应自然,遵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建设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庄子称赞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诚然,人生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艺术,应当有其自身的节奏与韵律。社会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又要“善刀而藏之”﹣﹣诗意地享受着人生。
【点评】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