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páo) 砉然向然(huā) 莫不中音(zhòng)
B.肯綮(qìng) 有条不紊(wěn) 度长絜大(qiè)
C.发于硎(xíng)怵然为戒(chù) 踌躇(chóu chú)
D.大郤(xì) 刈旗(bó) 良庖岁更刀(gēng)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褊(biǎn)小 无以,则王(wàng) 庖厨(páo) 罔(wǎng)民
B.忖度(dù) 彼恶(wū)知之 吾惛(hūn) 衅(xìn)钟
C.便嬖(bì) 商贾(gǔ) 庠(xiáng)序 鸡豚(tún)
D.赴恕(sù) 不赡(shàn) 孝悌(tì) 莅(lì)中国
3.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
B.居则曰 居:平日、平时
C.如或知尔 知: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成长
4.下列各句中“尔”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如或知尔
C.子路率尔而对曰 D.尔何如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罔民而可为也。
D.非曰能之,愿学焉。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④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8.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9.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无以,则王乎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以君子远庖厨
D.从而刑之 欲辟土地,朝秦楚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1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技盖至此乎 B.如土委地 C.砉然向然 D.善刀而藏之
1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得软脚病
B.加之以师旅 皆以美于徐公
C.子路率尔而对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
C.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 , , , 。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
D.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
二.默写(共3小题)
17.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 , ,咏而归。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是因为子路: ,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 , ”两句指出了“七十者可以食肉”的前提条件。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权”的重要性的一句是“ ”;强调“度”重要性的一句是“ ”。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举羽毛作比,说齐宣王有能力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两句是:“ ,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三年之后达到的境界是: 。
(2)庖丁解牛遵循“ ”“ ”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
(3)庖丁解牛采取谨慎的态度,遇见难以下刀的地方,就“怵然为戒, , , ”。
三.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20.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在《论语》中,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请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出“君子”有哪些特点。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①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下列语句中,对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兵 兵:兵器
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类异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则由无所施其勇 吾其还也
C.子路抗手而对曰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夫子何选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B.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阐释战争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C.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D.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páo) 砉然向然(huā) 莫不中音(zhòng)
B.肯綮(qìng) 有条不紊(wěn) 度长絜大(qiè)
C.发于硎(xíng)怵然为戒(chù) 踌躇(chóu chú)
D.大郤(xì) 刈旗(bó) 良庖岁更刀(gēng)
【解答】A.“砉然向然”中的“砉”应读作“xū”;
B.“度长絜大”中的“絜”应读作“xié”;
C.正确;
D.“刈旗”中的“刈”作应读“yì”。
故选:C。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褊(biǎn)小 无以,则王(wàng) 庖厨(páo) 罔(wǎng)民
B.忖度(dù) 彼恶(wū)知之 吾惛(hūn) 衅(xìn)钟
C.便嬖(bì) 商贾(gǔ) 庠(xiáng)序 鸡豚(tún)
D.赴恕(sù) 不赡(shàn) 孝悌(tì) 莅(lì)中国
【解答】A.正确。
B.“忖度”中的“度”应读作“duó”。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3.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
B.居则曰 居:平日、平时
C.如或知尔 知: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成长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长:年长。译文: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
故选:D。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4.下列各句中“尔”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如或知尔
C.子路率尔而对曰 D.尔何如
【解答】A.代词,你们。句意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
B.代词,你们。句意为: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C.“尔”相当于“然”,……的样子。句意为:子路急遽不加考虑地回答说。
D.代词,你。句意为:你怎么样。
故选:C。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罔民而可为也。
D.非曰能之,愿学焉。
【解答】A.“向”通“响”,作响。
B.“涂”通“途”,道路。
C.“罔”通“网”,张开罗网陷害。
D.无通假字。译文: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
故选:D。
【点评】常见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通“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解答】B.“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
故选:B。
【点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 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④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答】①“举”,手向上托着。
②“举”,拿。
③④中“明”的意思都为“视力”。
故选:D。
【点评】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具体句子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8.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解答】A.宾语前置,正确语序“未有之也”,译文:这样做了却不称王的,从来没有过这样的。
B.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以何异”,译文:有什么区别呢?
C.状语后置,正确语序“以桑树之”,译文:把桑树栽在这个地方。
D.宾语前置,正确语序“臣未闻之也”,译文:我没有听过这件事。
故选:C。
【点评】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9.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无以,则王乎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以君子远庖厨
D.从而刑之 欲辟土地,朝秦楚
【解答】A.“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王”,名词作动词,实行王道。
B.“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老”,形容词作动词,赡养。
C.“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D.“刑”,名词作动词,惩罚。“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故选:C。
【点评】词类活用基本判断方法:
1.含义辨析法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义,辨析一个词是不是活用,可以根据语境含义来分析。如果发现某动词或形容词按动词或形容词的基本用法无法翻译通顺,但根据语境含义可判断出它的临时用法,那么,此时的临时用法就是该动词或形容词的活用用法。如,语境中要译为“使……”就是使动用法,“以……为……”或“认为……”就是意动用法。
2.语法分析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判断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确定动词或形容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出它们的具体含义。如: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则是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则是名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A.为长者折枝 B.吾见其难为
C.视为止,行为迟 D.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解答】例句:介词,替,给;
A.介词,替,给;
B.动词,做;
C.介词,因 为;
D.动词,叫作,称为。
故选:A。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技盖至此乎 B.如土委地 C.砉然向然 D.善刀而藏之
【解答】A.盖:通“阖”,为什么。译文:技艺为什么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呢?
B.没有通假字。
C.向:通“响”,发出响声。译文:发出很大响声。
D.善:通”缮“,擦拭。译文:擦拭完刀收藏起来。
故选:B。
【点评】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能力。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例2:师者,所以传道事业解惑也。(《马说》)“受”代替“授”。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1: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代替“才”,才能。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例1: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例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例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已”,停止。
1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解答】A.“共”通“供”,提供;
B.没有通假字;
C.“说”通“悦”,高兴;
D.“知”通“智”,明智。
故选:B。
【点评】通假现象可单独设题,也可以放到文言文翻译中考查,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文言现象,平时一定要注意多积累。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得软脚病
B.加之以师旅 皆以美于徐公
C.子路率尔而对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答】A.副词,等到/副词,近来。
B.介词,用/动词,认为。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
D.两个“如”都是连词,可译为“如果”。
故选:D。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
C.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古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错,应该是“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女子十五岁行及笄之礼。”
D.正确。
故选:C。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 , , , 。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解答】通读全文,比较选项,首先确定首句是①还是④,①说作品,④说其人,从衔接上看,前面说的是“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显然④更合理。排除B、C.比较A、D,从结尾入手较好,③是今人对孔孟的评价,⑤是司马迁对孔孟的评价,其中“意”为主张、宗旨的意思,呼应②.自古及今,③结尾更好。故选取D。
故选:D。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
D.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所以不可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错误。
故选:D。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二.默写(共3小题)
17.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咏而归。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是因为子路: 为国以礼 , 其言不让 。
【解答】故答案为:
(1)浴乎沂 风乎舞雩 (重点字:雩)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重点字:礼)
【点评】《论语》名句积累:
1.德不孤,必有邻。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 鸡、豚、狗、彘之畜 , 无失其时 ”两句指出了“七十者可以食肉”的前提条件。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强调“权”的重要性的一句是“ 然后知轻重 ”;强调“度”重要性的一句是“ 然后知长短 ”。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举羽毛作比,说齐宣王有能力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两句是:“ 吾力足以举百钧 , 而不足以举一羽 。”
【解答】故答案为:
(1)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重点字:豚、彘)
(2)然后知轻重 然后知长短(重点字:重)
(3)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重点字:钧)
【点评】《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句: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5)文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三年之后达到的境界是: 未尝见全牛也 。
(2)庖丁解牛遵循“ 依乎天理 ”“ 因其固然 ”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
(3)庖丁解牛采取谨慎的态度,遇见难以下刀的地方,就“怵然为戒, 视为止 , 行为迟 , 动刀甚微 ”。
【解答】故答案为:
(1)未尝见全牛也(重点字:尝)
(2)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重点字:固)
(3)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重点字:微)
【点评】《庖丁解牛》重点句:
(1)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表现庖丁解牛后怡然自得神态的语句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3)《庖丁解牛》中,写解牛三年后达到的境界是:未尝见全牛也。
(4)庖丁解牛遵循的规律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5)庖丁解牛采取谨慎的态度,遇见难以下刀的地方,就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三.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20.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在《论语》中,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请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出“君子”有哪些特点。
【解答】根据“君子周而不比”可知,君子广泛结交友人,团结他人但又不会相互勾结;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知,君子看重道义而轻视利益;据“君子坦荡荡”可知,君子襟怀坦荡;据“君子成人之美”可知,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据“君子和而不同”可知,君子讲求和谐,与人和睦相处,但又能遭到不盲目附和他人。
答案:
团结他人;重义轻利;胸怀坦荡;成人之美;与人和睦相处,而不盲目附和。
参考译文: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①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下列语句中,对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 攘:夺取
C.挺刃交兵 兵:兵器
D.夫子曰:“辩哉!” 辩:通“辨”,区别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A.以其类异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则由无所施其勇 吾其还也
C.子路抗手而对曰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夫子何选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B.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阐释战争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C.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D.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
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解答】(1)D.辩:有口才,能言善辩。句意:孔子说:“多么有口才啊!”
(2)A.都是介词,因为。
B.代词,他的;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还是。
C.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
D.语气词,呢;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选A。
(3)B.“释”解释为“解释”有误,应是“消除”。“释国之患”应翻译为“消除两国的灾难”。整句译文为: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陈述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
(4)B.张冠李戴,“繁词”的意思是“费太多的口舌”,据原文第三段“子贡复进曰……辩哉”可知,孔子夸奖口才好的对象是子贡而非子路,子贡善于雄辩,应该是“繁词”。
答案:
(1)B
(2)A
(3)B
(4)B
参考译文:
孔子向北游览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在身边陪侍。孔子四处看了看,然后深深地感叹说:“在这儿凝神思虑,思绪万千。你们几个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从中进行选择。”
子路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得到一个机会)将帅的白色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似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云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盘旋飞舞。在这种情况下,我率领一队人马打击敌人,一定能夺得上千里的土地,夺取敌人的战旗,手执割下的敌人的左耳。只有我能干这些事,让他们两人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勇猛啊!”
子贡也走上前去说道:“我希望当齐楚两个大国在广阔的田野上交战,两军对垒相望,战场扬起的灰尘连成一片,士兵就要拿起武器交手时,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陈述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得到,就让子路、颜渊跟着我吧。”孔子说:“多么有口才啊!”
颜渊退后不说话。孔子说:“颜回,向前来,为什么只有你不谈谈心愿?”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你说说看。”颜回回答说:“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我希望遇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教化人民,让人民安定,不用加固城墙,不用越过护城河。把剑、戟这些兵器销铸成农具来使用,平原湖泽上放养成群的牛马。家家没有离别相思之苦,千年没有战争的忧患。那么,子路就没地方施展他的勇力,子贡也没地方用他的辩才了。”孔子神情肃穆地说:“多么美好的德行啊!”
子路举起手来问道:“老师会选择谁呢?”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伤害百姓,不费太多的口舌,颜回都具备了。”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