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hóu) 函陵(hán) 氾南(fán)佚之狐(shī)
B.缒城(zhuì)薄雾(bó) 瑕疵(xiá)大肆(sì)
C.救济(jǐ)城阙(què) 伯仲(bó)逢孙(páng)
D.枸杞(qǐ)戍守(shù) 供应(gòng)疲敝(b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亦去之
4.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肆其西封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越国以鄙远 D.烛之武退秦师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朝济而夕设版
C.夫晋,何厌之有? D.失其所与,不知
6.下列加点的“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缒而出 B.今急而求子
C.施施而行 D.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7.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8.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郑伯在国家存亡绝续之际,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让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去见秦君。
②郑伯是一位从谏如流的君主,也是一位襟怀坦荡的君子,他礼贤下士,面对烛之武的抱怨,他能主动认错,并能动之以情。
③面对奸诈多疑、利益至上的秦穆公,烛之武凭借巧言令色的说辞,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成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④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秦、晋两国之间本来就同床异梦,这些都被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⑤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⑥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⑥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左氏博议 卷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指代对方,表示恭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三.默写(共2小题)
12.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这是一部 (体例)的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 所作,它与《 》《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三者被称作“ ”。
13.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 , ”。
(2)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起初烛之武拒绝郑伯,不愿意去“退秦师”的原因是“ , ; , ”。
(3)《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 。 , ; , ; , ”。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4.根据下列短语,选填对联,注意:故事与人物要吻合。
纵刘失增 功名古已传 鸿门设宴
退秦存郑 深夜出城 是非今难断
上联:楚霸王
下联:烛之武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hóu) 函陵(hán) 氾南(fán)佚之狐(shī)
B.缒城(zhuì)薄雾(bó) 瑕疵(xiá)大肆(sì)
C.救济(jǐ)城阙(què) 伯仲(bó)逢孙(páng)
D.枸杞(qǐ)戍守(shù) 供应(gòng)疲敝(bì)
【解答】A.“佚之狐”中的“佚”,应读“yì”;
B.正确;
C.“救济”中的“济”,应读“jì”;
D.“供应”中的“供”,应读“gōng”;
故选:B。
【点评】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
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济”,渡河。翻译:早上刚渡过河,晚上就修防御工事;
D.正确;
故选:C。
【点评】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字形推断法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二、邻字帮助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
三、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次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
五、代入验证法
这是最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
六、语境分析法
所谓“语境分析法”,即联系该实词在文中的前后语句甚或前后语段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所以,“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亦去之
【解答】解析:A项“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的国家;
C项“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D项没有活用现象。
故选:D。
【点评】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2、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形容词.辨析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相应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可能是词类活用.
4.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肆其西封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越国以鄙远 D.烛之武退秦师
【解答】例句: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A.名词,西边的;
B.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C.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
D.使动用法,使……退;
故选:B。
【点评】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朝济而夕设版
C.夫晋,何厌之有? D.失其所与,不知
【解答】A.“已”通“矣”,了;
B.没有通假字;
C.“厌”通“餍”,满足;
D.“知”通“智”,明智;
故选:B。
【点评】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 白字( 错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 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6.下列加点的“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缒而出 B.今急而求子
C.施施而行 D.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解答】A.表修饰的连词,可不译;
B.表顺承关系的连词,来;
C.表顺承关系的连词,来;
D.表顺承关系的连词,来;
故选:A。
【点评】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7.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战国末年”错误,应该是“春秋末年”。
故选:D。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8.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解答】D.“微”解释为“没有”有误,应解释为“假如没有”。句子翻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故选:D。
【点评】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答】A、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对什么有好处。
D、古义:那(个)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故选:C。
【点评】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运用训诂学的比较互证的方法,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的考证,判定它的词义,区别它的古今义。同时,对于辨析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要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使辨析更为准确。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郑伯在国家存亡绝续之际,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让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去见秦君。
②郑伯是一位从谏如流的君主,也是一位襟怀坦荡的君子,他礼贤下士,面对烛之武的抱怨,他能主动认错,并能动之以情。
③面对奸诈多疑、利益至上的秦穆公,烛之武凭借巧言令色的说辞,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成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④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秦、晋两国之间本来就同床异梦,这些都被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⑤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⑥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⑥
【解答】①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使用正确。
②从谏如流:形容能很快地接受别人的规劝,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顺畅自然。使用正确。
③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含贬义。根据“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成功化解了郑国的危机”可知已经是褒义,故“巧言令色”使用错误。
④同床异梦:比喻虽然共同生活或者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是各人有各人的打算。用于秦晋关系不当,可改为“貌合神离(貌合神离:表面上关系不错,实际上是两条心)”。
⑤细针密线:比喻做事仔细认真或对问题处理得细致周到。使用正确。
⑥利令智昏:受私利驱使,以致头脑发昏,不顾一切。使用正确。
故选:D。
【点评】此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左氏博议 卷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指代对方,表示恭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解答】(1)“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厚”后面不应断开,排除AC。“如涕唾”意为“像擤鼻涕吐唾沫”,结合句意分析,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句子翻译为: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2)C.“在失德后的自称”错。“寡人”是古代诸侯王的谦称,也是古代诸侯夫人的自称。
(3)C.“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错。原文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没有许诺为秦国提供好处,只是说秦国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臣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4)①壮:壮年;犹:尚且;无能:不能。译文: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更)不能干什么了。
②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阙:侵损,削减。译文: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答案:
(1)D
(2)C
(3)C
(4)①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更)不能干什么了。
②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亲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非常切合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的信义也很深了,相互的交情也很厚了,(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像擦眼泪吐唾沫一样容易,(将来)对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追逐那更大的利益了。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默写(共2小题)
12.填空。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左传》 ,这是一部 编年体 (体例)的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它与《 公羊传 》《 榖梁传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三者被称作“ 春秋三传 ”。
【解答】故答案为:
《左传》编年体 左丘明 公羊传 榖梁传 春秋三传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13.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 以其无礼于晋 , 且贰于楚也 ”。
(2)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起初烛之武拒绝郑伯,不愿意去“退秦师”的原因是“ 臣之壮也 , 犹不如人 ; 今老矣 , 无能为也已 ”。
(3)《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不仁 ; 失其所与 , 不知 ; 以乱易整 , 不武 ”。
【解答】故答案为:
(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重点字:贰)
(2)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重点字:犹)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重点字:敝)
【点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名句辑录: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4.根据下列短语,选填对联,注意:故事与人物要吻合。
纵刘失增 功名古已传 鸿门设宴
退秦存郑 深夜出城 是非今难断
上联:楚霸王 鸿门设宴 纵刘失增 是非今难断
下联:烛之武 深夜出城 退秦存郑 功名古已传
【解答】解答本题要注意对联的要求: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此题注意人物与事件吻合,“楚霸王”即项羽,项羽鸿门设宴放走了刘邦,烛之武深夜出城劝退秦师,同时注意“纵刘失增”和“退秦存郑”“鸿门设宴”和“深夜出城”“功名古已传”和“是非今难断”结构对称。
答案:
上联:楚霸王 鸿门设宴 纵刘失增 是非今难断
下联:烛之武 深夜出城 退秦存郑 功名古已传
【点评】该类题应明确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此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