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抱厦(xià) 轴(zhóu)线 对称(chèn) 墁(màn)地
B.瓦当(dāng) 接榫(sǔn) 牌坊(fáng) 帷(wéi)幕
C.折(shé)本 房檩(lìn) 斗拱(gǒng) 画舫(fǎng)
D.门槛(kǎn) 切削(xiāo) 额枋(fāng) 穹(qióng)窿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②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 收费惊人,许多家长依然趋之若鹜。
③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 轻率。
A.从而 不管 失之
B.进而 不管 有失
C.进而 尽管 失之
D.从而 尽管 有失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余素鄙陋,一事无成,反受此殊遇,非陨首结草,不可报也!
B.日前,因家庭之故,辱贤弟垂示,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乎?
C.贵稿因排版问题而搁置,延误甚久,十分抱歉,现已出版,万乞见谅!
D.礼物微薄,聊表私衷,万望笑纳,事情进展如何,仍望随时告知。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些家长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对孩子从来不赞一词,只是一味地指责,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B.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对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绝不是陈陈相因,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C.老舍先生的《猫城记》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了洋奴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对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
D.赵春霖先生在花甲之年,克服许多困难,惨淡经营近五载,终于完成了150万字的鸿篇巨制《萨尔浒殇祭》。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本文节选片段,完成各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文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但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运用“文法”,中国建筑可以创造出各种类型,但“文法”并非个人创作,而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经验中积累而成的,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对文段开头第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8.作者在文中总结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对这个总结,有人提出异议,说作者在这里所表述的九大特征,基本上只是中国古代的庙宇、宫殿等建筑形式的特征,一点也没有分析这些建筑形式和它所表现的内容之间有什么有机的联系,只是“纯形式”地分析了这些特征,并把它当作我国近代建筑“无论房屋大小,层数高低”都应该采用的形式……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能不能考察并总结一下现代建筑的总体特征呢?试试看!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9.观察如图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漫画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1)漫画内容:
(2)启示: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中国建筑的特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抱厦(xià) 轴(zhóu)线 对称(chèn) 墁(màn)地
B.瓦当(dāng) 接榫(sǔn) 牌坊(fáng) 帷(wéi)幕
C.折(shé)本 房檩(lìn) 斗拱(gǒng) 画舫(fǎng)
D.门槛(kǎn) 切削(xiāo) 额枋(fāng) 穹(qióng)窿
【解答】A.“抱厦”中的“厦”应读作“shà”;
B.“牌坊”中的“坊”应读作“fāng”;
C.“房檩”中的“檩”应读作“lǐn”;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音题的答题技巧:
(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2)广东人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塞擦音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后响复韵母的“ie”与“uè”难度很大,必须矫正。
(3)善用排除法。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②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 收费惊人,许多家长依然趋之若鹜。
③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 轻率。
A.从而 不管 失之
B.进而 不管 有失
C.进而 尽管 失之
D.从而 尽管 有失
【解答】①进而:继续往前,进一步;从而:连词,上文表原因、方法等,下文表结果、目的等。语境是先合理分工,进一步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故选“进而”。
②尽管:连词,前句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不管:连词,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等副词与它呼应。语境是说收费惊人是事实,家长依然趋之若鹜,故选“尽管”。
③失之与贬义词相关;有失常与中性词或褒义词搭配,两个词都有失去的意思,语境是形容随意扩大战争范围轻率,是贬义,故选“失之”。
故选:C。
【点评】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解答】通读语段,本题中陈述对象是“古村落”,根据语句逻辑关系和总分关系进行解答,具体每一个句子的含义分析如下:
①句介绍的是“古村落”的意义;
②句介绍的是“古村落的历史作用”;
③句介绍的是“古村落”的意义;
④句介绍的是“古村落”表面上的样子;
⑤句介绍的是“古村落”的历史作用;
⑥句介绍的是“古村落”的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应考虑②⑤⑥,⑥句很明显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句子。而②⑤句又明显被包含在⑥句中,故先说文化,后说历史,然后转折,即⑤必在②前面。所以选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解答】A.成分残缺。“随着……使得”连用造成了主语残缺,去掉“使得”;
B.结构混乱,“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句式杂糅,“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或“当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用一种即可;
C.正确;
D.搭配不当,“工作……交出了答卷”主宾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工作昨日已经圆满完成”。
故选:C。
【点评】结构混乱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病句类型,主要包括句式杂糅、中途易辙(偷换主语)、藕断丝连等。
(一)句式杂糅。例如: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深受群众喜爱”与“深为群众所喜爱”两种说法就杂糅在一起了。
常见的句式杂糅有:
①包括……组成(A包括……B由……组成)
②本着……为原则(A本着……原则 B以……为原则)
③超过……以上(A超过……B在……以上)
④主要成分是……配制而成的(A主要成分是……B由……配制而成的)
⑤有……打制而成的(A有……B用……打制而成的)
⑥作者是……合写的(A作者是……B由……合写的)
⑦主要原因是由于……而造成的(A主要原因是……B由……造成的)
⑧围绕以……为中心(A围绕……B以……为中心)
⑨由于……所决定(A由……决定 B为……所)
⑩根据……显示……(A根据……B……显示)
(二)暗换主语。例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前半句的主语是“话”,后半句的主语却暗中换成了“心”。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余素鄙陋,一事无成,反受此殊遇,非陨首结草,不可报也!
B.日前,因家庭之故,辱贤弟垂示,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乎?
C.贵稿因排版问题而搁置,延误甚久,十分抱歉,现已出版,万乞见谅!
D.礼物微薄,聊表私衷,万望笑纳,事情进展如何,仍望随时告知。
【解答】此题主要考查谦敬辞的用法,谦词,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对方及他人。本题中的谦词主要有“鄙陋”“陨首结草”“辱”“乞”“微薄”“聊表”。本题中的敬辞主要有“殊遇”“垂示”“贵稿”“笑纳”。B项中的“垂示”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而语境中是弟弟对兄长,所以不得体。
故选:B。
【点评】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
(2)语言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
(3)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
(4)语言表达有分寸感。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些家长不善于和孩子沟通,对孩子从来不赞一词,只是一味地指责,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B.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对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绝不是陈陈相因,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C.老舍先生的《猫城记》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了洋奴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对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
D.赵春霖先生在花甲之年,克服许多困难,惨淡经营近五载,终于完成了150万字的鸿篇巨制《萨尔浒殇祭》。
【解答】A.望文生义,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这里误以为“不称赞”;
B.正确,陈陈相因: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创造和革新。符合语境;
C.正确,瑕瑜互见:比喻有缺点也有优点。符合语境;
D.正确,惨淡经营: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也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符合语境;
故选:A。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本文节选片段,完成各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文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但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运用“文法”,中国建筑可以创造出各种类型,但“文法”并非个人创作,而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经验中积累而成的,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对文段开头第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解答】(1)B.“……灵活性……具有一定的拘束性”错,根据第一段可知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一样,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有多样性的表现。
(2)C.“一面横额,一副对子”是指真正的文章的文字,而非比喻性的建筑的“文章”。第一段“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3)D.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历史性”和“时代性”。
(4)“文法”二字是文章中的专业说法,用在中国建筑上,是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根据第一段第一句“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可知建筑“文法”的特点:灵活性与拘束性。
答案:
(1)B
(2)C
(3)D
(4)①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②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③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体现为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8.作者在文中总结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对这个总结,有人提出异议,说作者在这里所表述的九大特征,基本上只是中国古代的庙宇、宫殿等建筑形式的特征,一点也没有分析这些建筑形式和它所表现的内容之间有什么有机的联系,只是“纯形式”地分析了这些特征,并把它当作我国近代建筑“无论房屋大小,层数高低”都应该采用的形式……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能不能考察并总结一下现代建筑的总体特征呢?试试看!
【解答】《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文化观。对作者的总结,宜采用认同的看法,如提出异议,可自选合适的角度,要言之成理。总结现代建筑的特征可结合自己的亲身观察,概括要注意普适性。
答案:
本文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的解释,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现代建筑的总体特征:现代建筑受西方世界的影响,逐渐的抛弃了原始的木构件建筑体而采用了混凝土框架结构。与一脉相承的建筑特点相比,现代中国的建筑显得外部造型简洁、明朗、清新、大方,为少占地多采用高层建筑。
【点评】综合读写: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9.观察如图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漫画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1)漫画内容: 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2)启示: ①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②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解答】此图内容是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漫画中的一行字也是关键,“建筑的起源”。看完漫画后,应思考“建筑的起源”是什么?明显在孩子搭积木的动作。这个漫画的启示要从动手能力的培养角度分析。
答案:
内容: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启示:①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个性空间;②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点评】图文转换的方法:第一,激发感官,转换画面。注意观察、捕捉图画的细节,把握图画的深层内涵,充分利用和挖掘画面信息。第一步,要细致观察画面的整体内容,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看图画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第二步,要仔细观察画面的背景和人物,看画面的背景反映了什么,背景和人物有什么联系。第三步,要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尤其是要与画面进行心灵的对话。第二,合理想象,丰富画面。无论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画面上的内容总是有限的。观看图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丰富画面内容有助于揭示画面蕴含的主题精神。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