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B.离开家乡只不过几天我就想家了,真是度日如年,一叶知秋呀。
C.如果说身体的疾病令人畏惧,那么心理的骚乱则让人失魂落魄,仿佛行尸走肉。
D.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中舒展着迷人的微笑。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
B.《兰州好人墙》开播以来,对这个栏目中的好人故事进行转载报道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超过百家左右.
C.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 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3.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其为“微不足道的事件”。其评价与听众的期待产生了巨大落差,从而一开始就抓住了听众。
B.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
C.马克思在演说中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D.机器减少了人类劳动,使劳动更有成效。却带来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这说明工人们受到的剥削压迫之重。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认出了我们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B.本文是马克思1856年4月14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
C.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
D.我们阅读这篇经典,不仅可以感受到思想和理论的独特逻辑,也能品尝到丰盛的语言“佳肴”和文化“美酒”。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哀心喜悦。
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郎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模索。
C.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D.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荒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估量(liàng) 悼(dào)念 肤(fú)浅
B.繁芜(wú)丛杂 忌(jì)恨 空(kòng)白
C.豁(huò)然开朗 诬蔑(mie) 领域(yù)
D.卓(zhuó)有成效 诅(jǔ)咒 诽谤(bàng)
7.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②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③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估量(liàng) 诽谤(bàng) 忌恨(jì) 卓有成效(zhuó)
B.诅咒(jǔ) 悼念(dào) 驱逐(qū) 豁然开朗(huò)
C.寻常(xún) 给予(geǐ) 勒令(lè) 繁芜丛杂(wú)
D.肤浅 (fū) 诬蔑(miè) 要素(yào) 得心应手(yìng)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 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以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D.“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句比喻形象,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
B.文中以“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的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C.文中举创办报刊、组织工人活动、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等事例,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D.文中以各国政府、资产者和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待马克思的不同态度,旨在论证当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达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B.作者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C.马克思看到科学的新发现会产生革命性影响,他感到喜悦,由此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的评价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留下了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一定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千里寻亲,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我同样也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濒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的饭菜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远离母校。请记住,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的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虚拟的世界,还得回到现实的社会;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有删改)
(1)面对即将离校的学生,李培根校长再三叮咛,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要永远记住,华中大是你们的母校,心中要时刻记住母校的精神。
B.要做好承受更多烦恼、磨难和艰辛的心理准备,因为这是成功者的必由之路。
C.不要对现实有太多抱怨,因为抱怨无济于事,成功也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
D.不要沉迷于虚拟世界,要直面现实,敢于竞争,充分展现华中大的精神风貌。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上整句和散句结合,整齐中富于变化,灵活不呆板,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文采斐然。
B.面对学校里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作者态度诚恳,表现出改变现实中不合理现状的坚定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C.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气势贯通,感情强烈深挚;演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亲切自然,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D.文章最后两段中“被”都表示被动,不情愿地接受的意思,如作者最后说的“强加给你们一个‘被’”。
(3)如何理解“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句话?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B.离开家乡只不过几天我就想家了,真是度日如年,一叶知秋呀。
C.如果说身体的疾病令人畏惧,那么心理的骚乱则让人失魂落魄,仿佛行尸走肉。
D.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中舒展着迷人的微笑。
【解答】A.视而不见: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其后不能跟宾语。本句后跟了宾语“百姓的生活困难”。
B.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此句是说想家,应该用“一日三秋”。
C.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使用正确。
D.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侧重于人主观上的感觉不是很明显,此句月光模糊不清属于客观,应该用“朦朦胧胧”。
故选:C。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改变运动员以往“重武轻文”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并将运动员参赛资格与文化测试成绩挂钩.
B.《兰州好人墙》开播以来,对这个栏目中的好人故事进行转载报道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超过百家左右.
C.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 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
【解答】A.成分残缺,“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积极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推动”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后加“活动”。
B.不合逻辑,“超过”与“左右”相矛盾,可删除“左右”。
C.正确。
D.句式杂糅,“该故事见于《汉书 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将“该故事见于《汉书 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和“该故事在《汉书 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搜神记》中都有记载”杂糅,可取其一。
故选:C。
【点评】句式杂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表被动
常见结构:被(受)…所.如: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1999年全国卷)
说明:句子的前分句,将“…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深为广大消费者所欢迎”杂糅在一起,修改时,任删其一即可.
二、表原因
常见结构:原因是…造成(引起、诱发、作怪);由于…结果;之所以…的原因;是因为…的原因.如:
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2001年京、蒙、皖春季卷)
说明:本句的后分句是“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和“是党风不正在作怪”的杂糅,修改时,任删其一即可.
3、一个之所以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住自己.(1998年全国卷)
说明:本句前分句可以说成“一个人之所以变坏”,也可以说成“一个人变坏的原因”.
三、表目的
常见结构:是为了…为目的;把…达到;防止…不再….如:
4、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1993年全国卷)
说明:本句将“防止这类事故再次发生”和“使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杂糅在一起.
四、表意图
常见结构:本着…为原则;从…为出发点.如:
5、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石家庄24中2004年高三模拟卷)
说明:前分句要么说“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要么说“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
五、表对象
常见结构:对象…面向…;对于…问题上.如:
6、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1995年全国卷)
说明:本句可以说“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也可以说“这本杂志主要是面向…”.
六、表组成
常见结构:还有来自…也参加了…;成分是…配制而成;分…部分组成;有…组成;大多是以…为主.如:
7、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2000年全国卷)
说明:本句中的“还有…学习”,我们可以说“还有来自…科技工作者”,也可以说“清华大学等…也参加了学习”,而现在将这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修改时,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说法.
3.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其为“微不足道的事件”。其评价与听众的期待产生了巨大落差,从而一开始就抓住了听众。
B.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
C.马克思在演说中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D.机器减少了人类劳动,使劳动更有成效。却带来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这说明工人们受到的剥削压迫之重。
【解答】B.“新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错,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故选:B。
【点评】广大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仔细比对选项内容。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认出了我们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B.本文是马克思1856年4月14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
C.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
D.我们阅读这篇经典,不仅可以感受到思想和理论的独特逻辑,也能品尝到丰盛的语言“佳肴”和文化“美酒”。
【解答】A.正确。
B.正确。
C.不正确。“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1848年革命”间用破折号。
D.正确。
故选:C。
【点评】破折号
1.要正确区分破折号和括号。
例:假如我有一首诗﹣﹣不敢奢望一首以上﹣﹣能像《唐诗三百首》的任何一首那样,为后世所认可,为子孙所传播,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例:每个汉字都凝结着先人对已知世界的渐悟(它积淀着几经迷失的文化传统及富有民族个性的道德伦理尺度)和对未来世界的哲思。如注释内容较重要,需与正文一起读出来,就用破折号;如注释内容不重要,不需与正文一起读出,就用括号。
2.要正确区分破折号和冒号。
例: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3.要正确区分破折号和逗号。
例:我就是我﹣﹣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
例: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破折号比逗号停顿时间长,强调作用强;破折号多强调以后成分,而逗号多强调以前成分。
4.破折号不要和“是”等赘余。
例: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含辛茹苦却毫无怨言。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哀心喜悦。
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郎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模索。
C.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D.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荒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解答】A.“哀心”中“哀”应改为“衷”。
B.“豁然开郎”中“郎”应改为“朗”,“模索”中“模”应改为“摸”。
C.全部正确。
D.“惊荒失措”中“荒”应改为“慌”。
故选:C。
【点评】同音字的三种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打”等。
3.音同义近,这类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判断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却极大。
例如:“鹊”与“雀”就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还有如“水蒸气”极易误写成“水蒸汽”,“销毁”误写成“消毁”等。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估量(liàng) 悼(dào)念 肤(fú)浅
B.繁芜(wú)丛杂 忌(jì)恨 空(kòng)白
C.豁(huò)然开朗 诬蔑(mie) 领域(yù)
D.卓(zhuó)有成效 诅(jǔ)咒 诽谤(bàng)
【解答】A.“不可估量”中的“量”应读作“liang”,“肤浅”中的“肤”应读作“fū”。
B.正确。
C.“诬蔑”中的“蔑”应读作“miè”。
D.“诅咒”中的“诅”应读作“zǔ”。
故选:B。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7.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②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③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解答】此段文字论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根据关联词“首先”“然后”判断出①③在最前。②句“所以”领起的内容是上两句的结果,所以在③句后。④句“这个基础”指的是②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以④句在②句后。正确的顺序为①③②④。
故选:B。
【点评】句子排序的基本规律: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一件事情,总是有先有后的,这种先后,就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这种先后找出来,句子也就排列出来了。比如写一个活动的一段话,找出这个活动的过程就可以了。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有些文章,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对于这样的文章里的句子,被打乱后,让我们排列,我们可以找出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按照时间先后就能正确排出顺序了。3.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排列。有的文章或者段落,是按照总分结构来写的,打乱后,我们在弄清大意的基础上,找到“总”“分”,然后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排列就可以了。4.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排列。有些文章或段落是按照空间变换也就是地点的推移的顺序写的,打乱后,我们只要找出不同的先后出现的地点就可以了。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估量(liàng) 诽谤(bàng) 忌恨(jì) 卓有成效(zhuó)
B.诅咒(jǔ) 悼念(dào) 驱逐(qū) 豁然开朗(huò)
C.寻常(xún) 给予(geǐ) 勒令(lè) 繁芜丛杂(wú)
D.肤浅 (fū) 诬蔑(miè) 要素(yào) 得心应手(yìng)
【解答】A项,“估量”中的“量”应读作“liáng”;
B项,“诅咒”中的“诅”应读作“zǔ”;
C项,“给予”中的“给”应读作“jǐ”;
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字音积累法:
①以点连线法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②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如以“千”(qiān)为声旁的形声字大致有“歼”jiān、“纤”qiàn或xiān、“跹”xiān、“钎”qiān、“迁”qiān等,“歼”“纤”“跹”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几个字就是考查记忆的重点。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 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一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摘编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中以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B.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D.“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句比喻形象,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开头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方面概括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
B.文中以“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的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C.文中举创办报刊、组织工人活动、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等事例,论述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D.文中以各国政府、资产者和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待马克思的不同态度,旨在论证当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语言准确而又富于感情,在表达情感上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同时又能激励、鼓舞人心。
B.作者将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的有机界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C.马克思看到科学的新发现会产生革命性影响,他感到喜悦,由此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的评价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解答】(1)C.“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的表述是“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并非“是马克思斗争的真正目的”。
(2)D.“旨在论证当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错误,应是论述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3)C.“由此”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可见“马克思看到科学的新发现会产生革命性影响,他感到喜悦”与“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之间并非因果关系。
答案:
(1)C
(2)D
(3)C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留下了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一定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千里寻亲,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我同样也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濒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的饭菜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远离母校。请记住,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的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虚拟的世界,还得回到现实的社会;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有删改)
(1)面对即将离校的学生,李培根校长再三叮咛,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A.要永远记住,华中大是你们的母校,心中要时刻记住母校的精神。
B.要做好承受更多烦恼、磨难和艰辛的心理准备,因为这是成功者的必由之路。
C.不要对现实有太多抱怨,因为抱怨无济于事,成功也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
D.不要沉迷于虚拟世界,要直面现实,敢于竞争,充分展现华中大的精神风貌。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文语言上整句和散句结合,整齐中富于变化,灵活不呆板,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文采斐然。
B.面对学校里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作者态度诚恳,表现出改变现实中不合理现状的坚定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C.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气势贯通,感情强烈深挚;演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亲切自然,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D.文章最后两段中“被”都表示被动,不情愿地接受的意思,如作者最后说的“强加给你们一个‘被’”。
(3)如何理解“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句话?
【解答】(1)B.“这是成功者的必由之路”无中生有。原文是“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
(2)D.最后一段的“被”不是表示被动、不情愿接受的意思,而是表示华中大将记住每一位同学的成就,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继续努力,表达了校长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
(3)关键是要理解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比如“骂八遍”“不许别人骂”等。前者是指学校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有抱怨和牢骚;后者是指不允许不允许外人妄加指责母校,表现出对母校无比深厚的热爱。这样综合起来理解,本句的意思就很清楚了。
答案:
(1)B
(2)D
(3)虽然母校有着这样那样诸多不合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学子们产生了不满情绪甚至牢骚满腹,但是母校培养和教育了学子们,因而学子们对母校又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和无比深沉的热爱,因此不允许别人指责和辱骂。这句话体现的是学子们对母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形象生动,感情真挚。
【点评】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