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暄(xuān)踌蹰(chóu)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赏鉴(jǔ)
2.选出书写无误的一组词语( )
A.寻死觅活 走投无路 摹拳擦掌
B.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C.咀嚼赏鉴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D.相形见拙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3.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顶真)
B.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借代)
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比喻)
D.“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婉曲)
4.对祥林嫂向“我”打听灵魂的有无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麻木,灵魂有无都无所谓,只想弄个明白。
B.祥林嫂希望有灵魂,能和自己的儿子阿毛相见,慰藉自己孤独的心。
C.祥林嫂怕有灵魂,害怕死后在地狱被锯开来。
D.祥林嫂既希望有灵魂,又希望没有灵魂,心情十分矛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针对网友用恶搞的方式杜撰名人名言,最近上线了“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测系统”,网友可以通过检索“鲁迅说过的话”,查看名言是否为鲁迅所说
B.五一假期,在人从众的峨眉山景区,一位年近六十多岁的男子,用滑竿把97岁的母亲抬上了峨眉山金顶,这份孝心让众人感动
C.最近,微信在“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中新增的“最近一个月”,网友纷纷点赞:三天嫌少,半年嫌多,一个月刚刚好
D.德云社演员发起“水滴筹”的事件引发广大市民热议,随后水滴筹平台发表声明提醒大家,是否资助取决于个人意愿,平台并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真实
6.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祝福》(节选),完成问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日“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死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对小说中的“我”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鲁迅本人,小说里所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
B.“我”是虚拟的一个人物,表明这件事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没有。
C.“我”是线索人物,叙述祥林嫂半生遭遇,串连情节,使得小说结构紧凑。
D.“我”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不满现状,热心助人,代表中国的希望。
(2)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伙计在回答祥林嫂的问话时的“简捷”与“淡然”,表明他的冷漠。
B.“我”和“小伙计”都说过“我说不清”,但二者的心理不同。
C.“小伙计”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因为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
D.末段中“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是“我”的激愤的反语。
(3)①概括出“我”对祥林嫂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
②从“我”对祥林嫂的心理变化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小知识分子?
(4)赏析文中画线的词句。
①“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中的“剩”字的妙处。
②简析一下,原句比“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好在哪里。
(5)这篇小说以“祝福”为题目比用“祥林嫂”为题目好在哪里?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8.如图是鲁迅小说《祝福》的插图。请为这一幅画拟写一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暄(xuān)踌蹰(chóu)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赏鉴(jǔ)
【解答】A.“朱拓”中的“拓”应读作“tà”;
B.“少不更事”中的“更”应读作“gēng”;
C.正确;
D.“炮烙”中的“炮”应读作“páo”。
故选:C。
【点评】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
(1)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
(2)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①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②注意从词性上区别;③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④注意记少不记多;⑤记住一下常考的字音。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2.选出书写无误的一组词语( )
A.寻死觅活 走投无路 摹拳擦掌
B.百无聊赖 瘦削不堪 芒刺在背
C.咀嚼赏鉴 来龙去脉 阴谋鬼计
D.相形见拙 原形毕露 毫不介意
【解答】A.“摹拳擦掌”中“摹”应改为“摩”;
B.全部正确;
C.“阴谋鬼计”中“鬼”应改为“诡”;
D.“相形见拙”中“拙”应改为“绌”。
故选:B。
【点评】形近字有以下情况应掌握:
1、音同而又形似的字,这类字与上节谈到的同音误记误写有交叉现象。
如把“璧”(完璧归赵)写成“壁”;把“毖”(惩前毖后)写成“毙”;把“措”(不知所措)写成“错”;把“恻”(恻隐之心)写成“侧”等等。这种误写,多为以常见字代替次常见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或者是阅读时粗心大意,忽略了两个字的区别,或者是阅读量少,造成文字积累量不足。
2、单纯形似而造成误记。
比如“徒”与“徙”,“茶”与“荼”,“刺”与“剌”,“蒿”与“篙”,“管”与“菅”,“苔”与“笞”,“裁”与“栽”等等。
3.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顶真)
B.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借代)
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比喻)
D.“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婉曲)
【解答】A.顶真,“寒暄”首尾相连,“说我‘胖了’”首尾相连;
B.比喻,把“祥林嫂”比作“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C.比喻,把“柳妈的打皱的脸”比作“核桃”;
D.婉曲,“老了”就是死了的委婉说法。
故选:B。
【点评】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4.对祥林嫂向“我”打听灵魂的有无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麻木,灵魂有无都无所谓,只想弄个明白。
B.祥林嫂希望有灵魂,能和自己的儿子阿毛相见,慰藉自己孤独的心。
C.祥林嫂怕有灵魂,害怕死后在地狱被锯开来。
D.祥林嫂既希望有灵魂,又希望没有灵魂,心情十分矛盾。
【解答】A.“灵魂有无都无所谓”分析有误,据原文她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以及后面捐门槛等行为可以看出祥林嫂对灵魂有无想得很多,并非无所谓。
故选:A。
【点评】小说《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针对网友用恶搞的方式杜撰名人名言,最近上线了“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测系统”,网友可以通过检索“鲁迅说过的话”,查看名言是否为鲁迅所说
B.五一假期,在人从众的峨眉山景区,一位年近六十多岁的男子,用滑竿把97岁的母亲抬上了峨眉山金顶,这份孝心让众人感动
C.最近,微信在“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中新增的“最近一个月”,网友纷纷点赞:三天嫌少,半年嫌多,一个月刚刚好
D.德云社演员发起“水滴筹”的事件引发广大市民热议,随后水滴筹平台发表声明提醒大家,是否资助取决于个人意愿,平台并不能保证信息的完全真实
【解答】A.成分残缺。“针对”的宾语残缺,在“名人名”后面加上“的情况”。
B.不合逻辑,“年近六十多岁”前后矛盾,“近”与“多”保留一个。
C.结构混乱,“微信……网友……”中途易辙,将“的”改为“了”,或在“网友”前面加上“引起”。
D.正确。
故选:D。
【点评】句子成分残缺:
1、缺主语。
2、缺谓语。
3、缺宾语
4、缺必要的附加成分,如定语、状语、介词。
6.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解答】D.“《易经》”错,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故选:D。
【点评】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
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
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祝福》(节选),完成问题。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日“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死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对小说中的“我”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C
A.“我”是鲁迅本人,小说里所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
B.“我”是虚拟的一个人物,表明这件事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没有。
C.“我”是线索人物,叙述祥林嫂半生遭遇,串连情节,使得小说结构紧凑。
D.“我”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不满现状,热心助人,代表中国的希望。
(2)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伙计在回答祥林嫂的问话时的“简捷”与“淡然”,表明他的冷漠。
B.“我”和“小伙计”都说过“我说不清”,但二者的心理不同。
C.“小伙计”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因为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
D.末段中“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是“我”的激愤的反语。
(3)①概括出“我”对祥林嫂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
②从“我”对祥林嫂的心理变化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小知识分子?
(4)赏析文中画线的词句。
①“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中的“剩”字的妙处。
②简析一下,原句比“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好在哪里。
(5)这篇小说以“祝福”为题目比用“祥林嫂”为题目好在哪里?
【解答】(1)《祝福》中的“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既是叙述人,又是小说世界中的一个形象。这个叙述人和整个故事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存在,看似和整个故事没有关系,但其实关系最紧密,因为在整个鲁镇中,只有他是最关心祥林嫂命运的人,而且他还和小说主人公直接发生了交往,他回答祥林嫂的问话,不能说和祥林嫂的死没有关系。他和整个事件的这种关系,就决定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调,既客观冷静,又满含感情。在客观冷静中,使读者尽量趋近故事本身,了解故事的真实原委;而不动声色的同情之中,使整个故事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事件的叙述,而是隐含了许多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所以“我”是线索人物,叙述祥林嫂半生遭遇,串连情节,使得小说结构紧凑。
A.“‘我’是鲁迅本人,小说里所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表述错误。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与事件,不是真人真事。
B.“是虚拟的一个人物,表明这件事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没有”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我”虽然是虚构的一个人物,但是小说当中的人物也是源于生活,所以“现实中没有”说法过于绝对。
D.“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不满现状,热心助人,代表中国的希望”表述错误。“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故选:C。
(2)C.“因为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表述错误。“小伙计”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并没有不耐烦,表现的是他对祥林嫂的死的冷漠。
(3)一开始当我再次见到祥林嫂时,“五年前的花白头发”,说明“我”是很关注祥林嫂的,“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说明“我”心中有一个祥林嫂该是怎么样的设想,可惜设想和现实反差太大,大到让他难以接受。而且最为有力的地方是,“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说明“我”对祥林嫂有很深的理解和同情,深知他内心的痛苦,而现在自己了解的这么一个人,已经没有人的一丝气息,只像一个木偶一样站在自己的面前。由此祥林嫂木刻般的呆滞神情,对每个人构成一种巨大的压力,无数的问号由此而生。最后总结的一句话:“她分明已经纯粹是一个乞丐了”,表明在“我”观察祥林嫂外貌的同时,内心也在思考祥林嫂的命运。同时对她充满了同情与理解。小说中“我”心理变化的高潮出现在和祥林嫂的问答中,“我”本身是想给祥林嫂一定的安慰,但是发现自己的安慰反而给祥林嫂增添了痛苦。因此“我”发现自己陷入了说与不说的矛盾中,说,未必带来预想的效果;不说,更不能接受良心的谴责。最终的办法,他只能采取含糊的态度对仓促应付,但是在这种含糊的应付之后,是他更为激烈的心理斗争。他首先想到自己的答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而在这种担忧中,其实更为可怕的是他心里的不安,起初逃往四叔家里时“心里很不安逸”,到后来,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之后,“我”开始以激愤之词,既为祥林嫂的死找解脱理由,也为自己的良知所带来的痛苦找解脱的理由,因此“我”“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而由此也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4)①第一个句子中的“剩”表明我因与鲁四老爷话不投机,所以我不受喜欢,虽然是客人身份,但被冷落。“剩”在这里,一是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不感兴趣,二是表达了我本身受冷落的感受。三是表达了主客之间兴趣话题的矛盾,也表现出二人思想性格的矛盾。
②我们将原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做一定的修改:“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我们会看到这两句话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虽然两句话的意思没有变,但是两句话所含的情态和语气是完全不一样的,前面一句话将修饰词的后置,说“我”不但在用眼睛看,而且还在用心想;而修改后我们可以看到,这只是一种客观的看,而没有心的想。而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特点。“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则强调和突出祥林嫂生活的困顿、经济的窘迫,处于走投无路的人生阶段,包含了“我”对祥林嫂命运的理解和同情。这里面既包含了对祥林嫂的同情,也包含了对自己的一种未必明言的自责。
(5)以“祝福”为题,一是紧扣故事情节。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故事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祝福,故事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二是反衬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祥林嫂死于“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祝福声中,祝福的欢乐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对比,有力揭示社会吃人本质。
答案:
(1)C。
(2)C。
(3)①当“我”再次见到祥林嫂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时,“我”对祥林嫂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当她问我“灵魂有无时”,我又变得悚然;“我”本身是想给祥林嫂一定的安慰,但是发现自己的安慰反而给祥林嫂增添了痛苦。因此“我”发现自己陷入了说与不说的矛盾不安之中;当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时痛苦、惊讶;最后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②“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4)①“剩”既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不热情,也表达了我受冷落的感受。②原句运用了倒装的句式特点。“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目的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祥林嫂生活的困顿、经济的窘迫,处于走投无路的人生阶段。
(5)①切合中心内容,除了回忆部分,其它事件都是发生在旧历年底人们准备“祝福”的时间内。②反衬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有利于突出主题。
【点评】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8.如图是鲁迅小说《祝福》的插图。请为这一幅画拟写一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解答】本题要求根据插图写解说词,首先要注意题干要求:“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然后回忆课文《祝福》的内容,抓住插图中人物的突出特征加以描写。要把画面解说得生动一些,突出祥林嫂的遭遇的悲惨。注意她的面孔,异常的苍老,而此时她年龄其实不大,生活将她折磨成了这样。眼镜没有精神,放空了的,她此时唯一的念想阿毛也被狼吃了,所以此时的她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眼睛间或一轮,树皮似的面庞。还有她手里拿的破了的竹竿,是她乞讨时柱的工具,手里挎着一个破篮子,穿着破旧的衣服等等。
参考答案:那木刻般凄然的面孔,像是被死神重重地击了一掌;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痛和对生命的无奈。(其他,如苍白的头发、空洞的双眼、破烂的衣衫、僵硬的手指、开裂的竹竿等也可。
【点评】高考图(表)文转换题特点如下:
1.考查的综合性明显
图文、表文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能力。
2.考题选材生活化突出
近几年图文、表文转换题的选材非常生活化,内容涉及亲情、节约水资源、网络语言等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由此可见,该题型走向生活,体现实用性、人文性、情趣性的趋势较为明显。
表文转换和图文转换是高考图表题的两大类型,是一种综合性、技术性较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表面上是“看图说话”,实际上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准确、鲜明、生动、连贯等多个考点,其实是对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而这两个类型又包括多种考查形式。
表文转换:表格文字转换、柱形图表文字转换、曲线图表文字转换、饼式图表文字转换、结构图表文字转换。
图文转换:徽标文字转换、图片文字转换、漫画文字转换。
在媒体信息交流和传递中,图表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能直观鲜明、简洁明了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图表形式有公司单位的报表、企业厂家的生产增长图、工艺生产流程图、实验研究变化曲线图等。简洁的图表包含着大量的文字和数字信息,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
其考查角度主要有以下两种:文字转换题,即将图表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信息推断题,即针对图表数据作结论或提建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