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穹顶(góng) 偌大(ruò) 坠落(zhuì) 萍水相逢(píng)
B.薄暮(báo) 愤懑(mèn) 彻骨(chè) 小心翼翼(yì)
C.清晰(xī) 晦气(huì) 烦恼(fán) 震耳欲聋(lóng)
D.殷切(yin) 寒颤(chàn) 忧郁(yù) 谨言慎行(shè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穹顶(qióng) 蜷缩(quán) 偌大(ruò) 朕兆(zhèng)
B.思忖(cǔn) 尽管(jǐn) 挣扎(zhèng) 步骤(zhōu)
C.倘若(tǎng) 愤懑(mèn) 羞赧(nǎn) 愚蠢(yú)
D.置信(zhì) 坠落(zhuì) 擦伤(cā) 殷红(yīn)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操童子业,久不售 售:买
B.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
C.成益愕,急逐趁之 趁:追逐
D.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
4.比较下列各句中“然”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俨然类画 ②成然之 ③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④然睹促织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
B.这也算得上是他的奇特方式,坐在桌子上居高临下地跟职员们说话,而由于他的耳朵又背,大家必须走近他才行。
C.格里高尔被这嘘嘘声搞得焦头烂额。
D.家人也好,格里高尔也罢,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嘛。
6.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1916年5月中旬,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从玛丽恩温泉给他的女友菲莉斯寄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我想,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且马上坐车回家的话,那么今后我必须强求重新回到这儿。”关于这段话的意义,有的西方学者指出,卡夫卡可能知道汉语中“ ”这一成语。或许他在这里指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布拉格讲德语的犹太人,与环境 ,犹如一个在欧洲的中国人;又或许他联想到自己身体羸弱,同当时欧洲人眼里的中国人一样 。总之,关于这段话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说。但是,不管怎样,我想,这段话表明了卡夫卡对中国文化充满了热情和亲切感,他与中国文化有 ,以及他对古老的中国的理解和向往,而这一切以后又体现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
A.落叶归根 B.格格不入 C.弱不禁风 D.泛泛之交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席方平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郤,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也!”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陵于强鬼;我将赴地下,代伸冤气耳!”自此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
席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涕流。便谓:“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忿气无所复伸,冥行百馀里,至郡,以官役私状,告之郡司。迟之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覆案。席至邑,备受械梏,惨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讼,遣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席不肯入,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升堂,见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冥王又问:“尚敢讼否?”答曰:“必讼!”冥王命捉去速解。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顾亦忍而不号。闻鬼曰:“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
(后遇二郎神)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二郎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
(节选自《聊斋志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郤 郤:嫌隙
B.潸然涕流 涕:泪
C.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 操:操纵
D.颇不直席 不直:不正直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盖魂已离舍矣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③顾亦忍而不号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也不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也相同
(3)对本文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方平的父亲愚直诚朴,他的死,与羊氏贿赂冥使有直接关系。
B.席方平为父申冤,不为利益所诱,百折不挠,最后终于昭冤雪耻。
C.文章通过写冥间的一件冤狱的处理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府收受贿赂、暗无天日的现实。
D.作者最后写二郎神伸张正义,这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先进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
译文:
②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
译文:
(5)本文成功塑造了席方平这个人物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有三个闪光点,请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D.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2)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3)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四.语言表达(共2小题)
9.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 (不超过18个字)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著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中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的形象;其次,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蒲松龄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面又超凡的爱情因素。
10.“寂寞”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写出下列两个人物的寂寞。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使用比喻或排比手法,不超过30字。
示例:孔子是一只仁的孤雁,寂寞的车轮碾过多少晨昏与冷漠的脸。
(1)卡夫卡 ,
(2)曹雪芹 ,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穹顶(góng) 偌大(ruò) 坠落(zhuì) 萍水相逢(píng)
B.薄暮(báo) 愤懑(mèn) 彻骨(chè) 小心翼翼(yì)
C.清晰(xī) 晦气(huì) 烦恼(fán) 震耳欲聋(lóng)
D.殷切(yin) 寒颤(chàn) 忧郁(yù) 谨言慎行(shèn)
【解答】A.“穹顶”中的“穹”应读作“qióng”。
B.“薄暮”中的“薄”应读作“bó”。
C.正确。
D.“寒颤”中的“颤”应读作“zhàn”。
故选:C。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穹顶(qióng) 蜷缩(quán) 偌大(ruò) 朕兆(zhèng)
B.思忖(cǔn) 尽管(jǐn) 挣扎(zhèng) 步骤(zhōu)
C.倘若(tǎng) 愤懑(mèn) 羞赧(nǎn) 愚蠢(yú)
D.置信(zhì) 坠落(zhuì) 擦伤(cā) 殷红(yīn)
【解答】A.“朕兆”中的“朕”应读作“zhèn”。
B.“挣扎”中的“挣”应读作“zhēnɡ”,“步骤”中的“骤”应读作“zhòu”。
C.正确。
D.“殷红”中的“殷”应读作“yān”。
故选:C。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操童子业,久不售 售:买
B.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爽:差错
C.成益愕,急逐趁之 趁:追逐
D.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
【解答】A.售:考取。译文: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4.比较下列各句中“然”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俨然类画 ②成然之 ③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④然睹促织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解答】①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动词,认为……是对的。③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副词,然而。
故选:D。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
B.这也算得上是他的奇特方式,坐在桌子上居高临下地跟职员们说话,而由于他的耳朵又背,大家必须走近他才行。
C.格里高尔被这嘘嘘声搞得焦头烂额。
D.家人也好,格里高尔也罢,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嘛。
【解答】A.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正确。
B.居高临下: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正确。
C.焦头烂额:比喻处境或情态十分狼狈窘迫。句意为“烦躁”,并无“狼狈窘迫”之意,错误。
D.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正确。
故选:C。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6.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1916年5月中旬,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从玛丽恩温泉给他的女友菲莉斯寄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我想,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且马上坐车回家的话,那么今后我必须强求重新回到这儿。”关于这段话的意义,有的西方学者指出,卡夫卡可能知道汉语中“ ”这一成语。或许他在这里指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布拉格讲德语的犹太人,与环境 ,犹如一个在欧洲的中国人;又或许他联想到自己身体羸弱,同当时欧洲人眼里的中国人一样 。总之,关于这段话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解说。但是,不管怎样,我想,这段话表明了卡夫卡对中国文化充满了热情和亲切感,他与中国文化有 ,以及他对古老的中国的理解和向往,而这一切以后又体现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
A.落叶归根 B.格格不入 C.弱不禁风 D.泛泛之交
【解答】A.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有一定的归宿。后也指离开家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本土。
B.格格不入:有抵触,不相投合。使用正确。
C.弱不禁风:连点儿风都经受不住。形容身体虚弱或娇弱。使用正确。
D.泛泛之交:交情不深的朋友。“泛泛之交”不能用于“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故选:D。
【点评】此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意义轻重不同。
(2)意义侧重点不同。
(3)范围大小不同。
(4)适用对象不同。
(5)感彩不同。
(6)语体色彩不同。
(7)语法搭配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席方平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郤,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也!”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陵于强鬼;我将赴地下,代伸冤气耳!”自此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
席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涕流。便谓:“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忿气无所复伸,冥行百馀里,至郡,以官役私状,告之郡司。迟之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覆案。席至邑,备受械梏,惨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讼,遣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席不肯入,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升堂,见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冥王又问:“尚敢讼否?”答曰:“必讼!”冥王命捉去速解。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顾亦忍而不号。闻鬼曰:“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
(后遇二郎神)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二郎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
(节选自《聊斋志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郤 郤:嫌隙
B.潸然涕流 涕:泪
C.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 操:操纵
D.颇不直席 不直:不正直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①盖魂已离舍矣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③顾亦忍而不号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也不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也相同
(3)对本文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席方平的父亲愚直诚朴,他的死,与羊氏贿赂冥使有直接关系。
B.席方平为父申冤,不为利益所诱,百折不挠,最后终于昭冤雪耻。
C.文章通过写冥间的一件冤狱的处理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府收受贿赂、暗无天日的现实。
D.作者最后写二郎神伸张正义,这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先进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
译文: 如果我父亲有罪,也自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伙死鬼任意摆布?
②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
译文: 当场对质,席方平的控告句句属实。
(5)本文成功塑造了席方平这个人物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有三个闪光点,请简要概括。
【解答】(1)D.认为席方平投诉无理。不直:不公正地对待。
(2)①连词,大概因为;②副词,大概;③副词,但;④副词,难道。
故选:A。
(3)D.“先进性”牵强附会,于文无据。
(4)①王章:王法;操:摆布。句子翻译为:如果我父亲有罪,也自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伙死鬼任意摆布?
②对勘:对质;不妄:不虚妄。句子翻译为:当场对质,席方平的控告句句属实。
(5)从文中席方平去阴间替父亲伸冤,可以看出其有孝心。
在替父亲伸冤的过程中,席方平屡遭不公正待遇,甚至被用酷刑,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可以看出其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
答案:
(1)D
(2)A
(3)D
(4)①如果我父亲有罪,也自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伙死鬼任意摆布?
②当场对质,席方平的控告句句属实。
(5)①有孝心;②不畏强暴,勇于抗争;③百折不挠。
参考译文:
席方平,是东安县人。他父亲名叫席廉,生性愚直诚实。因为和同乡姓羊的财主结了怨,姓羊的先死;过了几年,席廉也生命垂危,(临终时)对人说:“姓羊的如今买通阴间差役来打我了!”顷刻间全身红肿,惨叫几声便断了气。席方平(看到父亲惨死,)悲痛得连饭也吃不下,说:“我父亲老实忠厚,钝嘴钝舌的,今天遭到恶鬼欺凌。我要到阴间为父亲申冤去!”从此像是得了痴癫病。大概因为他的灵魂已经离身了。
席方平不多久到了城里,他的父亲已经被关进监狱。他赶到监狱门口探望,远远地看见父亲已经躺在屋檐底下,看上去已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席廉抬头瞥见儿子来了,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往下掉,便对席方平说:“监狱里的差役全都被姓羊的贿赂,他们没日没夜地打我,我这两条腿都被打坏了!”席方平一听火冒三丈,大骂狱吏说:“如果我父亲有罪,也自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伙死鬼任意摆布?”说完走出监狱,挥笔写好了一纸状子。遇到城隍坐早堂,(席方平闯进衙门,)大声喊冤,送上状子。姓羊的害怕,里里外外用钱打通关节,才出庭对质。那城隍(得了贿赂,便)说席方平告的事没有证据,判他无理。席方平一肚子冤气没处申诉,于是连夜赶了一百多里,到了郡衙,把城隍差役们受私枉法的事向郡司申诉。(郡司)拖延了半个月,才给质对评理。郡司扑面就给席方平一顿毒打,又把状子批给城隍复审。席方平到县里,受尽种种酷刑,满肚子冤气,郁结得解不开。城隍怕他再次上告,派差役押送他回家。差役把他送到家门口就走了。席方平不肯走进家门,又偷偷跑到阎王府,控告郡司、城隍贪赃枉法。阎王立即下令,把郡司、城隍扣押传来对质。那两个狗官暗地里差心腹奴才向席方平讲情求和,答应送给他一千金,席方平不理睬。升堂后,只见阎王怒容满面,不容申诉,劈面就喝令打席方平二十大板。……阎王又问:“还敢再告吗?”席方平回答:“一定要告!”阎王下令用大锯锯开他的身子。席方平被拉下公堂后,鬼卒用两块木板把他夹住,然后把他绑在木头柱子上。刚下锯时,他只觉得脑壳渐渐裂开,痛得忍受不了,但他只是咬紧牙关,不哼一声。只听见鬼卒称赞说:“这个人真是条硬汉子!”大锯隆隆地锯到胸口。
(后来遇到二郎神,席方平跟着他来到官署,与阎王、郡司、城隍)当场对质,席方平的控告句句属实。三个狗官吓得发抖,那丑态就像蜷伏着的老鼠。……二郎神又对席廉说:“念在你的儿子有孝心,有义气,你自己也秉性善良忠厚,所以再赐给你三十六年的阳寿。”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三.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D.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2)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3)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解答】(1)B.“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描写方式有误,主要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极少。故选B。
(2)本题主要从主旨、情节、效果三个方面分析。结尾卫士冲乡下人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从情节的作用来看,结尾出人意料,而把小说推向高潮,且呼应前文“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从主旨的角度看,结尾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法”的真貌被完全地“遮蔽”在守卫的身后,隐藏在“无限的台阶”之后,“法”的意义不在于显示,而在于隐匿自身。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表达效果来看,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悲剧性,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3)如果说“乡下人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就要结合“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等情节分析法律之门的作用、守卫的性质;如果是“乡下人不能够进入法律之门”,结合“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等情节分析卫士代表的权威性、乡下人的性格。最后结合生活感悟,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
(1)B
(2)①小说的结尾守门人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②这是对乡下人苦守一生的讽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③不仅呼应了前文,而且深化了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3)示例一:乡下人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对他的限制都是形式上的,他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如果乡下人强行通过的后果,他只是笑着说:“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在故事的结尾守门人又说“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这说明乡下人是有权进入这道门的。如果乡下人拿出勇气,是完全可以进入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虚掩着的门,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完全可以进入。
示例二:乡下人不能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法律或者特权阶级的化身,他们不仅把守着每一扇通往法律的大门,还把持着执法的大权。守门人故意拖延乡下人前进的进程,告知乡下人可以通过却不是即刻,还刻意渲染门内的危险,直到乡下人死前才说出真相。同时乡下人自身性格也成为了进入法律之门的障碍,所以他永远也不能进入。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也许在不能进入的门后面根本没有我们想要探寻的真相。
【点评】规范答题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如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等。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要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
(4)根据赋分分条答题原则。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
四.语言表达(共2小题)
9.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 (不超过18个字)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著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中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的形象;其次,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蒲松龄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面又超凡的爱情因素。
【解答】概括语段一般要抓住语段中的总领句。此题无总领句,是从三个层次分析了《聊斋志异》的特点,答题时须首先要抓住找准语段的陈述对象,即《聊斋志异》或蒲松龄;其次要看到三个层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魏晋风流”作了比较;再次三个层次既分析了《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又讲到了对“魏晋风流”的超越和发展,可据此概括作答。
答案:
蒲松龄(或《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或发展)
【点评】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10.“寂寞”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写出下列两个人物的寂寞。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使用比喻或排比手法,不超过30字。
示例:孔子是一只仁的孤雁,寂寞的车轮碾过多少晨昏与冷漠的脸。
(1)卡夫卡 (卡夫卡)是一只寒鸦 , 寂寞地在一座找不到入口或出口的“城堡”里飞翔。
(2)曹雪芹 如雪的寂寞, , 是黛玉的葬花,是宝玉的悲歌,是十年的血泪。
【解答】仿写的内容是“寂寞”因人而异,仿写的句子当中必须出现“寂寞”一词,句式没有严格限制,仿写时注意了解这两人的个人经历,明确这两人的寂寞是什么,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注意运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注意语意连贯和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
(1)(卡夫卡)是一只寒鸦,寂寞地在一座找不到入口或出口的“城堡”里飞翔。
(2)(曹雪芹)如雪的寂寞,是黛玉的葬花,是宝玉的悲歌,是十年的血泪。
【点评】做好仿句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与原句的句意一样。(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3)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