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09:0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终苟免而不怀仁
B.欲流之远者 可以尽豫游之乐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欲速则不达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以其无礼于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既而得其尸于井 D.月出于东山之上
3.下列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必固其根本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统治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
C.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身的道德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C.亏无为之大道哉     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8.下列分析不符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本文可谓是一篇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言辞含蓄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表明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
D.文章结尾处,作者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二.默写(共2小题)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总结这“十思”,做到“   ,   ,   ”,就能使智者、勇者、仁者、信者都能为君所用,各尽其责。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4)《答司马谏议书》中,“   ,   ”,直接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 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B.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C.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D.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时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
B.熙宁是宋神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都用年号纪年。
C.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大体就是今广东、广西一带,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D.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是指具体的官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博闻强识,文采不俗。他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见解超凡,受到赏识。每当韩维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他就说是王安石说的,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
C.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上奏要求罢免王安石,结果郑侠就被判罪并流放到了岭南。
D.王安石擅长文章,执政不佳。朱熹评论王安石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为政却导致了崇宁宣和之际的极大祸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②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5)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前问过韩琦,韩琦回答说:“处辅弼之地则不可。”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明韩琦的高明之处。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终苟免而不怀仁
B.欲流之远者 可以尽豫游之乐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欲速则不达
【解答】A.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C.用在动词之前,构成所字结构/与“为”配合使用,表被动。
D.连词,表承接,那么,就/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故选:A。
【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以其无礼于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既而得其尸于井 D.月出于东山之上
【解答】例句:状语后置句,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句意: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A.状语后置句,“于晋”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无礼”,译文:因为他对晋国无礼。
B.宾语前置句,“句读”作动词“不知”的宾语,“惑”作动词“不解”的宾语,译文: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C.状语后置句,应为“既而于井得其尸”,句意:不久从井中打捞上来尸体。
D.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东山之上”作状语修饰动词“出”,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故选:B。
【点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3.下列加粗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必固其根本
【解答】A.安,使……安定,使动用法。
B.正,使……端正,使动用法。
C.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D.固,使……牢固,使动用法。
故选:C。
【点评】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统治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
C.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解答】A.牧:养,这里指提高修养。译文: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解答】A.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比喻事物的本源。
B.纵情:古义,放纵情怀;今义,尽情。
C.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及山东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D.满溢:没有古今异义,意思是太多而漫出。
故选:D。
【点评】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身的道德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C.亏无为之大道哉     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代下司职”中的“司职”,应译为“管理职事”,句意为: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
故选:D。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D.正确。
故选:C。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8.下列分析不符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本文可谓是一篇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言辞含蓄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表明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
D.文章结尾处,作者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解答】B.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开篇即表明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然后一一批驳了政敌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协。
故选:B。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二.默写(共2小题)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 载舟覆舟 , 所宜深慎 ”。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总结这“十思”,做到“ 弘兹九德 , 简能而任之 , 择善而从之 ”,就能使智者、勇者、仁者、信者都能为君所用,各尽其责。
【解答】故答案为:
(1)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重点字:慎)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重点字:谦、溢)
(3)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重点字:弘、简、善)
【点评】《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句: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弊 , 不为生事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辟邪说 , 难壬人 , 不为拒谏 。”
(4)《答司马谏议书》中,“ 而议事每不合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直接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解答】故答案为:
(1)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重点字:弊)
(2)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重点字:理)
(3)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重点字:辟、壬)
(4)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重点字:议)
【点评】《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三.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 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B.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C.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D.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时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
B.熙宁是宋神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都用年号纪年。
C.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大体就是今广东、广西一带,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D.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是指具体的官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王安石博闻强识,文采不俗。他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见解超凡,受到赏识。每当韩维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他就说是王安石说的,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
C.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上奏要求罢免王安石,结果郑侠就被判罪并流放到了岭南。
D.王安石擅长文章,执政不佳。朱熹评论王安石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为政却导致了崇宁宣和之际的极大祸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②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5)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前问过韩琦,韩琦回答说:“处辅弼之地则不可。”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明韩琦的高明之处。
【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陛下当法尧舜”句意完整,大意是陛下应当效法尧、舜,其后应断句,“何”该归属后句,排除AD;“至”修饰的是“简”“要”,要连在一起,指极其简明,及其扼要,排除C.故选B.译文: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
(2)B.“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错,年号是帝王即位后为纪年颁布的名号。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是庙号。
(3)C.“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错,据原文“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可知,王安石不肯听从反对党意见,变法激进,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所以说“消除危机”不对。
(4)①荐:推荐;自代:代替自己;甫:刚刚。译文:当(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
②数:常数;免:避免;人事:变法中的各种事情。译文: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5)原文说到皇帝想要废除所有不好的诏令,但是王安石认为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原文说到“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皇帝说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太后也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但王安石依然固执己见,这些证明了他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执政;原文说到“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他推举任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诚正直的人,任用人员多有不当;还导致执政出现了崇宁宣和之际的祸乱。
答案:
(1)B
(2)B
(3)C
(4)①当(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
②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5)①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执政;②任用人员多有不当;③执政出现了崇宁宣和之际的祸乱。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位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话,那是向经、曾佾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罪流放到岭南。朱熹曾经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而且尤其以品德修养经世济民为己任,被神宗所知遇,位至宰相,朝廷期望能仰仗他有所作为,或许可以在出现二帝三王时期的兴盛。而王安石却急切地以财利兵革为首要事务,推举任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诚正直的人,毒害流传到四海,以至于崇宁、宣和时期,祸乱达到极点。”此天下之公言也。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