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灯笼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阅读语段,找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_______不甚了然。真是,______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A.画线句表明挂红灯是乡间风俗的一种。
B.“挂神袍”“孤行客”“忽然发现”三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C.语段横线处依次可填写的词语为“却”“若”。
D.“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出来闯已经好几年了,也略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
B.在这部戏中,王明扮演了马前卒的角色,很多人都为他效力。
C.烈士陵园内,松柏森森,一派静穆。
D.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挑灯笼上学的事,我便不禁怅惘。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一样①_______(纯净 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事情,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jiāo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②_______(吠 叫)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mù,是一辈子③________(渴慕 思慕)着的。
(1)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争讼
斡旋
荒jiāo
静mù
(2)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三.综合读写(共2小题)
4.文章《灯笼》第二段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记忆,这一段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写作技法:虚实结合。
《灯笼》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他对灯笼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作者通过想象,写了唐明皇的灯楼、暖融融春宵宫灯下调鹦鹉,秋千索下漫步,以及汉献帝孤灯做伴的凄凉,还写了古代名将的威武姿态和英雄事迹。实写与虚写有机结合,更加突出作者愿做“马前卒”来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请你运用虚实结合的技法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灯笼》,回答问题。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分析句子的含义)
(2)如何理解本文《灯笼》的标题?
(3)结合《灯笼》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灯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几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照照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含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半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桥后虽不像《宋史 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玲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曲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装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说说作者以“灯笼”为题的妙处。
(2)结合全文,简要陈述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
(3)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②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②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5)根据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表。
内容分类 相关描述 蕴含的意义
村民日常生活 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 A
B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乡村年节景 C “灯施”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历史文化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装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D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灯笼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阅读语段,找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_______不甚了然。真是,______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A.画线句表明挂红灯是乡间风俗的一种。
B.“挂神袍”“孤行客”“忽然发现”三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C.语段横线处依次可填写的词语为“却”“若”。
D.“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
【解答】ACD.正确。
B.“挂神袍”“孤行客”“忽然发现”三个短语的类型分别是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偏正短语。
故选:B。
【点评】常用短语类型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补充短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出来闯已经好几年了,也略懂得了一些人情世故。
B.在这部戏中,王明扮演了马前卒的角色,很多人都为他效力。
C.烈士陵园内,松柏森森,一派静穆。
D.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挑灯笼上学的事,我便不禁怅惘。
【解答】ACD.正确。
B.有误,“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与句意矛盾。
故选:B。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一样①_______(纯净 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事情,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jiāo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②_______(吠 叫)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mù,是一辈子③________(渴慕 思慕)着的。
(1)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争讼 sòng
斡旋 wò
荒jiāo 郊
静mù 穆
(2)从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解答】(1)根据平时积累,结合汉字的规范书写规律,可知“争讼”的“讼”读:sòng;“斡旋”的“斡”读:wò;“荒jiāo”的“jiāo”应写作“郊”;“静mù”的“mù”写作“穆”。
(2)①纯洁:纯粹洁白,没有污点,一般形容内心。纯净:不含杂质;单纯洁净。一般指具体的物品,如水等。此句写“心还像素丝一样”,应选“纯洁”。
②前面有一个词语“村犬”,后面还是用“吠”,这样才和“犬”搭配。
③思慕:感到有强烈的愿望和渴望。渴慕:意思是指一个人非常仰慕某人或某物。强调“敬仰”“仰慕”。此处是对“庭院”的渴望,没有“敬仰”,应选“思慕”。
答案:
(1)sòng wò 郊 穆
(2)纯洁 吠 思慕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三.综合读写(共2小题)
4.文章《灯笼》第二段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记忆,这一段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答】《灯笼》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作者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由灯笼引发的一连串的回忆。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故答案为:
作者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由灯笼引发的一连串的回忆。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从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所表达的情感。
5.写作技法:虚实结合。
《灯笼》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他对灯笼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作者通过想象,写了唐明皇的灯楼、暖融融春宵宫灯下调鹦鹉,秋千索下漫步,以及汉献帝孤灯做伴的凄凉,还写了古代名将的威武姿态和英雄事迹。实写与虚写有机结合,更加突出作者愿做“马前卒”来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请你运用虚实结合的技法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
【解答】答案:
示例:哥哥的路,是走上死亡的路。哥哥在这条路上,正虚弱痛苦地走着,他走得是那么凄凉,走得是那么无助,走得是那么忧伤。他多么渴望亲人能伸手拉他一把,而我们,则木然地缩回了手。我仿佛看到哥哥的双手抓向了虚空,如同溺水的人,身子已沉没,手却仍然向水面伸出,这种渴望与绝望、无助与挣扎、可怜与凄恻,又是怎样的不幸与哀伤!
【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灯笼》,回答问题。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分析句子的含义)
(2)如何理解本文《灯笼》的标题?
(3)结合《灯笼》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这句话化用了李煜的诗词,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灯笼”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答案:
(1)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2)本文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
(3)①灯笼寄托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点评】文章标题可能有的作用: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灯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几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照照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含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半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桥后虽不像《宋史 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玲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曲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装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1)说说作者以“灯笼”为题的妙处。
(2)结合全文,简要陈述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
(3)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②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②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5)根据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表。
内容分类 相关描述 蕴含的意义
村民日常生活 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 A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B 乡村艺术表演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乡村年节景 C 示例: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半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灯施”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历史文化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装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D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赏析。通读文章可知,本文写了这么几件事:打灯笼借外出斡旋回家的祖父,小时候打着灯笼上下学,村头挂红灯,族姐出嫁,接亲的打灯笼接亲,寂寞的宫灯,这些事都围绕“灯笼”来写,可见灯笼贯穿了文章的始终,是本文的线索,本文的内容都是围绕灯笼而展开的,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归纳与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来解答。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3)①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赏析。细读句子可知,“挤”指记忆很丰富,集中在一起,显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了“我”对灯笼的记忆之丰富。
②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结合“马前卒”的本义:比喻没有目的的奔走效力的人。联系前文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可知,本段讲的是作者由灯笼想到抗击外敌入侵,故“马前卒”在句中的意思为:指为抗战奉献自己力量的战士。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语言风格的鉴赏。①细读该句可看出,这句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有节奏感。②“春宵”“缓步寻一脉幽悄”等表达完全是书面语,显得文雅,而且语言十分简洁明了。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整合。根据第2、3、4、5段写村民用灯笼照路,“我”提灯笼接给人调解矛盾的祖父回家,“我”提着灯笼上下学,可知灯笼融入了村民的生活,给人以温暖;第2段“村边社戏台下”部分描述了乡村的艺术表演;本文写灯笼与年节习俗的写了两件事,一是元宵节张灯结彩,二是族姐远嫁时满街挂起灯笼。分别为第8和第9两段;第10段写灯笼门第身份的象征的意味,第11段写灯笼入诗,令人想到我们民族的英雄和民族的精神,可知“灯笼”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作为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揭示文章主要内容。
(2)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3)①拟人,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对灯笼的丰富记忆,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马前卒”本义是比喻没有目的的奔走效力的人。在文中是指为抗战奉献自己力量的战士。
(4)①句中多用三、四句短语,音韵美,简洁、含蓄。
②书面语化,文雅而简明。
(5)A.“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B.乡村艺术表演
C.示例1: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半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示例2: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D.“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做题方能得心应手。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