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铸剑》赏析教学目的:
1.了解《铸剑》相关背景知识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3.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故乡》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 《故事新编》书影《故事新编》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小说8篇及序言1篇,分别是:序言、《补天》、《奔月》
《理水》 、 《采薇》
《铸剑》
《出关》 、 《非攻》 、 《起死》
《铸剑》的故事来源并见《列异传》、《搜神记》
《列异传》的记载: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列异传》记载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译文楚王让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铸炼最好的宝剑。铸剑师名叫干将,他炼了两把剑,雄剑留了下来,雌剑准备交给楚王。干将对自己的妻子说:“我铸的剑,一旦交给楚王,我自己的生命就会保不住,我会被杀死。因为楚王要最好的剑,如果会铸剑的人活着,这就不牢靠,怕他铸炼出更好的剑来,所以楚王必须把铸剑的人杀掉。”干将对自己的命运作了这样的预测。果然,他交出了剑,楚王就把他杀了。后来,他的儿子长大以后,按父亲的遗嘱要为父亲报仇。可实际上,他报仇的对象是一个国君,是一个有庞大的禁卫军的专制暴君,他没有办法实现愿望。后来他被发现了,自己就逃到山里面去,遇到了一个客人。这个客人对他说:“我可以代你报仇,但是需要你的头和剑。”于是,他就自杀了,把宝剑和头都交给了这个客人,客人就带着他的头到京城里去,把他的头放在锅里边煮,三天三夜不烂,国王很好奇,就过来看。客人利用这个机会,就用剑把国王的脑袋砍下来,并把自己的脑袋也砍下来,这样三个头掉在锅里一起煮,最后也分不清哪颗头颅是国王的,哪个头是干将儿子的,哪个头是客人的,只好合葬,成为三王坟。歌词的理解及翻译对歌词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整篇小说的解读,前人从中读出了“百姓对暴君的血海深仇”,小说便成了号召民众讨伐反动统治者的号角。可既然如此,何不写简单些,让大多数普通人也受到鼓舞呢?历史小说也不必古奥到这步田地吧?何况《故事新编》正是以不泥古的现代意识著称的呢?细读之下,头歌和人歌不仅内容、形式上一以贯之,有显而易见的相似性和承接性,而且那头沉入金鼎前所唱的,恰恰是对人歌(二)后半部分的重复,顺序稍有不同而已。这可作“眉宴合一”的又一证据。另外,人歌中充满了对暴君的愤怒,对百姓的同情,以及慷慨赴死的决心;头歌则既有迷惑暴君的反语,又有必报父仇的誓言。从这个角度上讲,“《铸剑》把《搜神记》和《列异传》所记载的个人复仇的传说,写成了一个既为个人也为社会复仇的慷慨悲壮的历史演义”从写作背景谈起《铸剑》写于1926 年,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复仇精神,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在女师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目睹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他认为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现实的严酷也促进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鲁迅在给许广平的通信里面就曾经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铸剑》这篇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创作的。
比较阅读相同点:两篇文章的主题基是本上一致的,都表现“复仇”这个中心,都围绕着少年的家仇展开。都出现了一个侠士帮助他完成了复仇的任务
不同点:鲁迅的《铸剑》要比三王冢(《列异传》、《搜神记》)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
(1)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16 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2)将“客”改成了“黑色人”“宴之敖者”,并把他塑造成舍己为人、行侠仗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王”暴戾、荒淫的性格。(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围观群众等次要人物,使故事的内容更丰富,主题也更有意义。(5)作者用近于荒诞的手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生动的情节,例如,干将铸剑的过程,尤其是铸成之时的神奇景象;还有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更加惊心动魄,使这个故事更生动,人物更活灵活现。(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7)增加结尾分辨头颅和王出殡的情节,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整个故事分为四部分一、通过捕杀老鼠一事表现眉间尺的性格及眉间尺母亲讲出家仇
二、眉间尺复仇来到京城被干瘪少年纠缠而被黑衣人解救
三、黑衣人宴之敖者带着眉间尺的头和剑为之复仇的经过
四、王死后忠臣分头及出殡的情景《铸剑》的主要情节故事梗概与所取材的小说区别不大。
(一个复仇的故事)
开端:戏鼠明仇
发展:寻仇受阻,为报酬而献头
高潮:智取王命,三头血战
尾声:三首俱葬
《铸剑》的主旨重新铺排了这样一个复仇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呢?
战斗复仇的主题
向黑暗社会的反抗,向专制暴君的复仇!人物形象的分析两个主人公:眉间尺与黑色人
其他人物:眉间尺的母亲、大王、王妃、王公大臣、少年、看客眉间尺的形象一个正在成长的复仇者。
性格?经验?
一个由弱变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眉间尺的形象与水缸里老鼠的戏斗:
一面怕它逃脱,一面有不忍心踏死
不仅写出了眉间尺优柔的性格,而且表现了他复杂的感情,纯真、敏锐、细腻眉间尺的形象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也说明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眉间尺的形象勇敢承担复仇,但缺乏斗争经验
杀王行为
莽撞;对干瘪脸纠缠
手足无措说明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眉间尺的形象④他正确地选
择黑色人帮他复仇,
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
说明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黑色人(宴之敖者)外貌:
黑(冷峻庄重、死亡的颜色、夜的颜色、复仇者的颜色)
瘦﹢铁 (坚定有力)
对冷峻性格的理解黑色人的形象侠义精神:
思考:帮眉间尺复仇的目的是什么?
一不为博得“义士”的美名
二不愿接受“同情于寡妇孤儿”的赏语
怎样理解黑色人的回答?
重言诺、轻生死黑色人的形象善于复仇:
设计了“诱敌深入”的复仇方式
不仅有复仇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而且十分懂得复仇的策略和方法。
思考: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铸剑》的艺术特色一、“伟丽雄壮”是《铸剑》的艺术特色。
“一曲充满浪漫色彩的歌”
1、刻画人物之细腻
2、荒诞超凡的想象力
3、讽刺手法
二、描写方法?小说中的场景描写三头大战
描写是非常精采的,笔墨精练,但想象力又是非常丰富、细致,甚至细致到了设想王的头有五处被咬伤了,而眉间尺有七处,这都是非常具体的描写。
这些描述全部出于鲁迅自己的想象。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 思考:谈谈你对鲁迅复仇精神的理解?《铸剑》之所以动人,在于鲁迅注入了自身对“复仇”的独特生命体验。其中,不仅有“为社会复仇”的内容,也不全是某种个人情绪的结晶。而是兼而有之,即:鲁迅用一个古小说的“新编”既表达了百姓向暴君复仇的热望,又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痛苦。这是“大我”与“小我”在艺术上的对立统一,在饱受列强欺凌的旧中国,又是个人情绪和民族感情的完美结合。文化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