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7: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处是浓荫匝地,繁花似锦。
②正是在春天,在傣族的泼水节前夕,我们来到了被称为西双版纳的一颗“绿宝石”的橄榄坝。
③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像是走在精心修剪起来的林荫路上,只有从浓密的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的太阳的点点金光。
④西双版纳的气候四季如春,然而春天仍然是最美好的季节。
⑤当我们从澜沧江的小船踏上这片土地时,立刻觉得好像来到了一个天然的热带大花园。
A.②④①⑤③ B.⑤④①③② C.④②⑤①③ D.③④②①⑤
2.下列对文章《登勃朗峰》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3.《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是   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   》等。勃朗峰是欧洲   山的主峰。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4.阅读下面的语段,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①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②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以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埋没。③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具有非凡深沉的黑夜一般的渗透力。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
(2)第②句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把“   ”改为“   ”。
(3)第③句语序混乱,应   。
四.解答题(共1小题)
5.《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化身为一滴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丽江秋韵
①两汉和李唐帝国浩浩的商队,沿河西走廊出嘉峪关,经喀什西向藩邦展示东方大国风情的时候,在西南的苍茫群山中也跋涉着一支马队,出蜀中、云南,穿高原雪山,远涉印度。一路烟雨风霜,一路凄迷坎坷,茶马古道在赶马汉子的苍凉歌声中蜿蜒延伸。
②丽江﹣﹣一个清秀的地名,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目睹了马帮汉子的别离辛酸。走近丽江,只为聆听一曲幽幽的古歌……
③在丽江古镇五花石铺就的街道上,秋风中似乎混杂嗒嗒的蹄音,辘辘的车轮,马帮汉子晦涩的俚语,商户的叫卖声依然热闹,车轮印就的石板依旧平坦,老字号的商铺牌匾悬挂故然,村头的水车似在等候,依门的胖金花似在守望……一切的一切静候着远去马队归来的音讯。让脚步再轻些,再轻些,我们怎忍心踏碎古老的梦境,又怎忍心风中的韵律远去无寻?
④丽江,古老茶马故道上的一个驿站,曾经以为[A]沧桑是它的面颊,风尘是它的气息,幽怨是它的魂魄,凄怆是它的气韵。有谁能想到秋日的丽江如纳西少女,眉清目秀,灵毓脱俗,亦歌亦舞,亦诗亦画。
⑤“高原姑苏”,街面是美丽的五花石,有街多有河,有河自多桥。户户杨柳依依,家家小桥流水。不同的是桥和河更小巧玲珑,河中也少了泊船。灰瓦白墙,木柱画廊,家家店铺琳琅满目的风味浓郁的民族手工艺,服饰。茶馆内偶尔有一只胡琴从柳丝间飞出,铮铮成韵。
⑥丽江的故事缠绵中也有风趣。因为旧时的首领姓木,于是便从不建城墙,以避木被口围而成“困”。当地多姓“和”,传为纳西族戴帽背筐,就在首领的“木”上也加帽(一撇)加筐(一口)而成姓。纳西族传统男主内,女主外,一些工艺画和布偶用帽子区别性别,戴帽的是女性,因为她们要在太阳下劳作。男人们却在家琴棋书画,当然远行经商也要男人去远涉异国他乡。他们的琴声便也飘荡在行道上,流淌在亲人的睡梦中。
⑦像一切驿路客栈,丽江从来就没少了酒。[B]当一串串大红灯笼染红河水的时候,丽江像烛光里的新娘。在纳西姑娘和小伙儿的对歌声中,酒香也开始在古城中弥漫开来,烈性的白酒,香醇的红酒,还有啤酒、咖啡。[C]觥筹交错中,亲情,友情,爱情,在古城中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纳西族也喜欢用歌声述说心中的坚毅和志向。
⑧丽江城内的河水来自雪山,晴朗的日子,站在古城的高处放眼望去,玉龙雪山就在眼前,于是古镇口便建起了“嵌雪楼”。坐在“嵌雪楼”的茶室,注目墙上的牛头,抚摸手边的木栏,听着窗外飞檐铃铛的清音,难道这就是丽江秋韵吗?
(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第③段中加点的“古老的梦境”在文中的含意。
(2)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省略号,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作用。
(3)通读全文,说说第⑦段中[C]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对其作简要赏析。
(5)第⑧段以“难道这就是丽江秋韵吗?”收束全文,有何作用?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壶口走笔
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轰轰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壶口瀑布的回声。
其实,那个山坳离壶口还有两公里。
山崖一侧有一块相对平坦的所在,汽车紧傍着灰褐色的岩石停下,那位置和壶口瀑布平行。悬崖石阶二百多米处便是壶口瀑布,应当看得很真切的,但我的眼睛却突然模糊起来,看到的只是一片黄,深深沉沉的黄,浑浑厚厚的黄。河滩是黄的,河床是黄的,对岸的山是黄的,从那巨沟里翻滚下来的水也是黄的。它们组成一帧以黄为底色的硕大无朋的画,镶嵌在两山夹峙的河谷中,浑然天成,那般神奇,那般独具魅力。没有人能想到,黄河曲曲弯弯流淌几千里之后,能在山西和陕西两省间的峡谷中,把原本宽阔的河面猛然收缩,使松散的力猝然凝聚,经年累月,一条巨沟形成了,滚滚而来的黄水倒悬倾注,于是便有了惊涛骇浪,有了如雷的吼声……
在人们的意象中,大地是有魂灵的。魂灵在哪里?魂灵是什么?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这灵光饱含着血脉;血脉中激荡着清冽的水和浑黄的水。多少年来,灵光在闪烁,黄土地上有欢歌,也有悲歌;而这一切,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
那天本来是有太阳的。汽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黄土坡上行驶时,阳光把满坡的绿照得层次分明。然而壶口瀑布那一方的太阳却黯然失色,像一个很大的蛋黄悬在高空。有趣的是,浑黄的浪涛溅起的水花却白得耀眼,白得晶莹,从巨沟中飞起,又如同白色的珠子撒向空中。于是奇迹出现了,在河对岸浑黄的天宇下,一条彩虹隐约可见。
我注视着彩虹,再听那如雷的涛声,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对那首歌是相当熟悉的。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尽管他们不可能从壶口瀑布显出雄威的那一方域踏上征程,但他们的心境和气度却完全可以同翻卷咆哮的壶口瀑布相比照,黄土地魂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铁血男儿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在黄河吼声的伴奏下,一股脑儿凝聚,又一股脑儿迸裂……正是在那血与火的交织中,他们杀出一个新天地,使黄土地的魂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庄严和神圣!
壶口瀑布的气势动天地,泣鬼神,那可是对倒下的将士的祈祷与祝福、呼唤与抚慰?如果他们真的魂兮来归,此时此刻,他们一定会同大地的魂灵相拥相吻,那是怎样一种境界啊!
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踏着河床坚硬的石和松软的沙,回到西岸灰褐色的山石旁,蓦然回首,那帧浑黄的画又呈现在我眼前,太阳仍在照着,隐约中又见彩虹,颜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竟是那么协调,那么美!留下的几张照片,背景是黄的:黄天,黄地,黄水,还有黄皮肤的我。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2)作者说:“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灵光”在这里指什么?文中又提到“黄土地的魂灵”,从全文看,“黄土地的魂灵”又指的是什么?
(3)“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结合黄河的人文特点与本文的主旨,分两点来说说“象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会“满足”?。
(5)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处是浓荫匝地,繁花似锦。
②正是在春天,在傣族的泼水节前夕,我们来到了被称为西双版纳的一颗“绿宝石”的橄榄坝。
③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像是走在精心修剪起来的林荫路上,只有从浓密的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的太阳的点点金光。
④西双版纳的气候四季如春,然而春天仍然是最美好的季节。
⑤当我们从澜沧江的小船踏上这片土地时,立刻觉得好像来到了一个天然的热带大花园。
A.②④①⑤③ B.⑤④①③② C.④②⑤①③ D.③④②①⑤
【解答】此语段讲了西双版纳的春天,④领起了话题,是第一句;
紧承“春天”这一语意引出此行的目的地,②是第二句;
⑤地点进一步具体化,第三句;
①句意对上一句进行了更细致的描述,是第四句;
③活动地点发生了转移,是最后一句;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④②⑤①③
故选:C。
【点评】此题可结合读,通过空间变换的顺序排列。
2.下列对文章《登勃朗峰》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解答】A.有误,觉得他们可怜可悯,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含蓄地写出了他们被金钱所束缚住了,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B.有误,写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为了突出写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
C.正确;
D.有误,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还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
故选: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3.《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是 美 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 马克 吐温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汤姆 索亚历险记 》《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等。勃朗峰是欧洲 阿尔卑斯 山的主峰。
【解答】答案:
美 马克 吐温 汤姆 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阿尔卑斯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4.阅读下面的语段,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①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②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以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埋没。③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具有非凡深沉的黑夜一般的渗透力。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 第二个逗号 改为 顿号 。
(2)第②句有一处用词不当,请把“ 埋没 ”改为“ 淹没 ”。
(3)第③句语序混乱,应 把“具有非凡”调到“一般”的后面 。
【解答】(1)“起伏的峰峦”和“寂寥的旷野”是短语,它们之间的停顿应该用顿号,不能用逗号;
(2)“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埋没”指使不为人知,一般指“埋没人才”。根据句中的“潮水”应选择“淹没”;
(3)语序混乱,“具有非凡”是修饰“渗透力”的,应该调到“一般”的后面。
答案:
(1)第二个逗号 顿号;
(2)埋没 淹没;
(3)把“具有非凡”调到“一般”的后面。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既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又要能正确地运用词语,还要能根据病句类型修改病句。
四.解答题(共1小题)
5.《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化身为一滴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解答】《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以谁的游踪为线索,展开了对古城丽江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进行描绘,这样写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激发读者兴趣,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和赞美。
答案:
这样写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激发读者兴趣,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和赞美。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中心来作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丽江秋韵
①两汉和李唐帝国浩浩的商队,沿河西走廊出嘉峪关,经喀什西向藩邦展示东方大国风情的时候,在西南的苍茫群山中也跋涉着一支马队,出蜀中、云南,穿高原雪山,远涉印度。一路烟雨风霜,一路凄迷坎坷,茶马古道在赶马汉子的苍凉歌声中蜿蜒延伸。
②丽江﹣﹣一个清秀的地名,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目睹了马帮汉子的别离辛酸。走近丽江,只为聆听一曲幽幽的古歌……
③在丽江古镇五花石铺就的街道上,秋风中似乎混杂嗒嗒的蹄音,辘辘的车轮,马帮汉子晦涩的俚语,商户的叫卖声依然热闹,车轮印就的石板依旧平坦,老字号的商铺牌匾悬挂故然,村头的水车似在等候,依门的胖金花似在守望……一切的一切静候着远去马队归来的音讯。让脚步再轻些,再轻些,我们怎忍心踏碎古老的梦境,又怎忍心风中的韵律远去无寻?
④丽江,古老茶马故道上的一个驿站,曾经以为[A]沧桑是它的面颊,风尘是它的气息,幽怨是它的魂魄,凄怆是它的气韵。有谁能想到秋日的丽江如纳西少女,眉清目秀,灵毓脱俗,亦歌亦舞,亦诗亦画。
⑤“高原姑苏”,街面是美丽的五花石,有街多有河,有河自多桥。户户杨柳依依,家家小桥流水。不同的是桥和河更小巧玲珑,河中也少了泊船。灰瓦白墙,木柱画廊,家家店铺琳琅满目的风味浓郁的民族手工艺,服饰。茶馆内偶尔有一只胡琴从柳丝间飞出,铮铮成韵。
⑥丽江的故事缠绵中也有风趣。因为旧时的首领姓木,于是便从不建城墙,以避木被口围而成“困”。当地多姓“和”,传为纳西族戴帽背筐,就在首领的“木”上也加帽(一撇)加筐(一口)而成姓。纳西族传统男主内,女主外,一些工艺画和布偶用帽子区别性别,戴帽的是女性,因为她们要在太阳下劳作。男人们却在家琴棋书画,当然远行经商也要男人去远涉异国他乡。他们的琴声便也飘荡在行道上,流淌在亲人的睡梦中。
⑦像一切驿路客栈,丽江从来就没少了酒。[B]当一串串大红灯笼染红河水的时候,丽江像烛光里的新娘。在纳西姑娘和小伙儿的对歌声中,酒香也开始在古城中弥漫开来,烈性的白酒,香醇的红酒,还有啤酒、咖啡。[C]觥筹交错中,亲情,友情,爱情,在古城中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纳西族也喜欢用歌声述说心中的坚毅和志向。
⑧丽江城内的河水来自雪山,晴朗的日子,站在古城的高处放眼望去,玉龙雪山就在眼前,于是古镇口便建起了“嵌雪楼”。坐在“嵌雪楼”的茶室,注目墙上的牛头,抚摸手边的木栏,听着窗外飞檐铃铛的清音,难道这就是丽江秋韵吗?
(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第③段中加点的“古老的梦境”在文中的含意。
(2)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省略号,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作用。
(3)通读全文,说说第⑦段中[C]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对其作简要赏析。
(5)第⑧段以“难道这就是丽江秋韵吗?”收束全文,有何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分析词语的含义一般要联系上下文,从上下文中寻找答案。“古老的梦境”承前面描写“丽江古镇五花石铺就的街道上,嗒嗒的蹄音、辘辘的车轮、晦涩的俚语、叫卖声、车轮印就的石板、老字号的商铺牌匾、村头的水车、依门的胖金花”等等,可以看出“古老的梦境”指丽江古老的印记,指丽江带给人们的一种和谐,一种宁静,一种古老的文化,一种历史的记忆。
(2)本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省略号,顾名思义表示的是省略,可能是例子太多无法一一列举而使用省略,也可能是含糊其辞,欲言又止。本文中的省略号从语境来看,应该是表示丽江带给人们的回忆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用省略号表示,可以调动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全文,分析其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全文来看,作者借这篇文章表达了对丽江的喜爱、赞美和向往。第⑦段的C句,从内容来说,写了丽江的酒中包含着悲欢离合的故事,纳西族的歌声中表达了人们的坚毅和志向。作者借酒和歌声表达了对丽江的喜爱之情,对丽江人民的赞美之情和对丽江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题干给出了答题提示,即“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故学生在作答时可选择自己把握最大的一句,然后从这两个方面作答。如选择A句,可从其使用的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入手,如选择B句,可从其使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入手,然后结合语境分析相应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妙处,解答这类题可从内容、结构、语言、感情等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来看,这句话运用反问的句式作结,引起人们对“丽江秋韵”的思考;从结构来看,位于结尾,收束全文,有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作用,同时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从感情来看,这一反问句强化了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之情。
答案:
(1)“古老的梦境”指丽江古老的印记,指丽江带给人们的一种和谐、宁静、古老的文化和历史的记忆。
(2)①指丽江带给人们的回忆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内容上的省略);②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美好的联想。
(3)表达了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赞美了丽江人民的坚毅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示例一:[A]句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丽江的历史古韵。增强了气势,表达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B]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将丽江比作新娘,表达了对丽江的喜爱。
(5)“丽江秋韵”总结全文,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照应了题目,并用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强烈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点评】赏析词语的含义的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壶口走笔
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轰轰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壶口瀑布的回声。
其实,那个山坳离壶口还有两公里。
山崖一侧有一块相对平坦的所在,汽车紧傍着灰褐色的岩石停下,那位置和壶口瀑布平行。悬崖石阶二百多米处便是壶口瀑布,应当看得很真切的,但我的眼睛却突然模糊起来,看到的只是一片黄,深深沉沉的黄,浑浑厚厚的黄。河滩是黄的,河床是黄的,对岸的山是黄的,从那巨沟里翻滚下来的水也是黄的。它们组成一帧以黄为底色的硕大无朋的画,镶嵌在两山夹峙的河谷中,浑然天成,那般神奇,那般独具魅力。没有人能想到,黄河曲曲弯弯流淌几千里之后,能在山西和陕西两省间的峡谷中,把原本宽阔的河面猛然收缩,使松散的力猝然凝聚,经年累月,一条巨沟形成了,滚滚而来的黄水倒悬倾注,于是便有了惊涛骇浪,有了如雷的吼声……
在人们的意象中,大地是有魂灵的。魂灵在哪里?魂灵是什么?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这灵光饱含着血脉;血脉中激荡着清冽的水和浑黄的水。多少年来,灵光在闪烁,黄土地上有欢歌,也有悲歌;而这一切,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
那天本来是有太阳的。汽车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黄土坡上行驶时,阳光把满坡的绿照得层次分明。然而壶口瀑布那一方的太阳却黯然失色,像一个很大的蛋黄悬在高空。有趣的是,浑黄的浪涛溅起的水花却白得耀眼,白得晶莹,从巨沟中飞起,又如同白色的珠子撒向空中。于是奇迹出现了,在河对岸浑黄的天宇下,一条彩虹隐约可见。
我注视着彩虹,再听那如雷的涛声,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对那首歌是相当熟悉的。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尽管他们不可能从壶口瀑布显出雄威的那一方域踏上征程,但他们的心境和气度却完全可以同翻卷咆哮的壶口瀑布相比照,黄土地魂灵,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铁血男儿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在黄河吼声的伴奏下,一股脑儿凝聚,又一股脑儿迸裂……正是在那血与火的交织中,他们杀出一个新天地,使黄土地的魂灵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庄严和神圣!
壶口瀑布的气势动天地,泣鬼神,那可是对倒下的将士的祈祷与祝福、呼唤与抚慰?如果他们真的魂兮来归,此时此刻,他们一定会同大地的魂灵相拥相吻,那是怎样一种境界啊!
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踏着河床坚硬的石和松软的沙,回到西岸灰褐色的山石旁,蓦然回首,那帧浑黄的画又呈现在我眼前,太阳仍在照着,隐约中又见彩虹,颜色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竟是那么协调,那么美!留下的几张照片,背景是黄的:黄天,黄地,黄水,还有黄皮肤的我。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2)作者说:“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黄土地恩赐的灵光。”“灵光”在这里指什么?文中又提到“黄土地的魂灵”,从全文看,“黄土地的魂灵”又指的是什么?
(3)“当年我们的抗日将士们出征,以黄河为背景,是一种象征。”结合黄河的人文特点与本文的主旨,分两点来说说“象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带着一腔情感上的满足离开壶口瀑布”,作者为什么会“满足”?。
(5)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句子赏析。解答时首先分析本句的修辞手法,再分析这种手法 表达作用。句中“如雷的吼声”可以看得出运用比喻的手法。
(2)本题考查词语指代义的理解能力。从文中“汽车刚转过一个山坳,便听到一种声音在轰鸣,嗡嗡隆隆的,如同大风劲吹,沉雷飞驰……我知道,那是 壶口瀑布的回声。”可以看出“灵光”在这里指壶口瀑布;根据“作为黄土地的魂灵,最终奏出的都是动人的曲子。”和下文“猛地想起那首雄壮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从全文看,“黄土地的魂灵”指民族精神。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根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卫黄河即是保卫中华民族;黄河又具有磅礴、雄浑的气势,与抗日将士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是一样的。围绕这两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作者感受到了其所期望的,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并为中华民族而骄傲,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而骄傲。
(5)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片段描写。要学会选取自己熟悉的景物,紧扣景物特征进行描,最好能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以便更好地融入情感。
答案: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注入“壶口”时的声势之大。
(2)神奇的壶口瀑布;民族精神。
(3)①象征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斗。
②象征抗日将士的意志与魂魄、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剽悍、信心与力量(或:民族精神)。
(4)作者在观赏壶口瀑布时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并且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5)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点评】句子含义的理解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