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0*一滴水经过丽江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关于《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第二人称叙述,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B.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C.本文写作独特,以一滴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丽江美好的自然风情。
D.纳西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2.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兰州人对黄河奇石的喜爱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人认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它( )、( ),妙在( )
A.千姿百态 浑然天成 栩栩如生
B.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浑然天成
C.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 千姿百态
D.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B.人类如果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必定会受益匪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片宁静的天空,更是与万物的心灵交流。
C.历史上美丽的楼兰古国,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D.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带领我们走进“各拉丹冬”,领略了那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
C.“……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这一段选自马克,吐温的游记散文《登勃朗峰》。
D.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立体丽江图,给人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5.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B.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C.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
D.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6.下面文段中第①④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生活着一群古老的纳西族。②他们用天然的石头建房,村里沟渠遍布,随处可听见潺潺水声。③蓝天与雪山下的石头村庄交相辉映,伴着纳西古乐,村民用颇具特色的舞步抒发着简单的快乐。④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峰的倒影。⑤湖畔有广袤的牧场,牛群马匹自由漫步,牧人放声歌唱,好不悠闲自在。
(1)第①句修改意见:
(2)第④句修改意见: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写作技法:拟人手法。
《一滴水经过丽江》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运用拟人手法,作者幻化成一滴水,把它经过丽江古城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所听到的声音及所感受到的变化,都写得精彩绝伦。文章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请你借鉴文中拟人手法,以动物或植物的视角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早上睁开双眼时,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歌唱,泉水在叮叮咚咚地吟诵着小诗。在风爷爷的带领下,我看到了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美丽的羊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那是一个美丽世界。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关于《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第二人称叙述,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B.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C.本文写作独特,以一滴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丽江美好的自然风情。
D.纳西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解答】A.有误,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兰州人对黄河奇石的喜爱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人认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它( )、( ),妙在( )
A.千姿百态 浑然天成 栩栩如生
B.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浑然天成
C.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 千姿百态
D.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浑然天成
【解答】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根据句意,第一空,描述的是黄河奇石的整体样貌是“姿态多种多样”,用“千姿百态”。第二空,描述的是黄河奇石的逼真,用“栩栩如生”。第三空,根据横线前的“妙在”可知填“浑然天成”,强调黄河奇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意进行辨析。整体阅读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排除其他选项。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做好积累,对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进行归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B.人类如果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必定会受益匪浅,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片宁静的天空,更是与万物的心灵交流。
C.历史上美丽的楼兰古国,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D.四面山的望乡台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别具匠心”的意思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故选:D。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4.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带领我们走进“各拉丹冬”,领略了那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
C.“……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这一段选自马克,吐温的游记散文《登勃朗峰》。
D.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立体丽江图,给人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解答】A.有误,《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而不是托物言志的游记散文。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速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B.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C.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
D.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解答】ACD.将丽江里的一滴水拟人化,运用的都是拟人的手法;
B.“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将他们的心比作是“水”,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6.下面文段中第①④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生活着一群古老的纳西族。②他们用天然的石头建房,村里沟渠遍布,随处可听见潺潺水声。③蓝天与雪山下的石头村庄交相辉映,伴着纳西古乐,村民用颇具特色的舞步抒发着简单的快乐。④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峰的倒影。⑤湖畔有广袤的牧场,牛群马匹自由漫步,牧人放声歌唱,好不悠闲自在。
(1)第①句修改意见: 用词不当,应把“纳西族”改为“纳西族人”。
(2)第④句修改意见: 语序不当,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之前。
【解答】(1)用词不当,应把“纳西族”改为“纳西族人”。
(2)语序不当,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之前。
答案:
(1)应把“纳西族”改为“纳西族人”。
(2)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之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7.写作技法:拟人手法。
《一滴水经过丽江》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运用拟人手法,作者幻化成一滴水,把它经过丽江古城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所听到的声音及所感受到的变化,都写得精彩绝伦。文章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请你借鉴文中拟人手法,以动物或植物的视角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早上睁开双眼时,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歌唱,泉水在叮叮咚咚地吟诵着小诗。在风爷爷的带领下,我看到了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美丽的羊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那是一个美丽世界。
【解答】答案:
示例:我是一只勤奋的小鸟,早早地飞出鸟巢寻觅食物,我听见泉水在叮叮咚咚地歌唱,看见美丽的花儿竞相绽放。微风不燥,天气正好,湛蓝的天空中,几朵洁白的云朵点缀其间,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美丽的羊群在奔跑,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玩耍……那是一个美丽世界。
【点评】拟人的好处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