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语文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师说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语文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师说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08:4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语文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劝学师说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符合,合乎
B.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精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师之所存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小阅读-课内
4.通读《劝学》全文,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通读《师说》全文,看看这篇文章是为谁而作,因何而作。
6.朗读《劝学》第二段,分析:本段运用了五组比喻旬,这几组比喻句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7.朗读《劝学》第三段,思考:本段使用五个比喻句谈到了与学习紧密相关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8.朗读《劝学》第四段,思考:本段使用了十个比喻句,这十个句子,从意思上来看,可以分为几层?
9.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其语言风格的多样上。请简要评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10.《劝学》和《师说》都是古代的论说文,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分别用了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
三、文言文阅读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 )为轮,其曲( )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 )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并且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人们学习上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很具针对性。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并同理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第3段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对比,展开论证。比如“登高而招”会“见者远”,这并非人们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善假于物”,即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
1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做进一步论证。
B.本段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C.句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设喻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D.本段中排比句与对偶句穿插使用,使语言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三、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四、微写作
17.《劝学》《师说》两文在写作上都大量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并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这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请揣摩并模仿两篇文章中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写一段文字。要求:200字左右,最少使用其中的两种技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D项,“精通”错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意思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故“通”的意思是:普遍、全都。故选D。
2.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考意义,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注意虚词的虚实、结构、句位、呼应、语气。
A项,“之”,两句中皆为助词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项,“而”,表转折的连词/表修饰的连词;
C项,“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对于;
D项,“其”,代词,他/表揣测语气,大概。
A项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句式常用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考生应该在学习文言文时,辨析各类文言特殊句式的不同点,做到举一反三,准确辨识。
A项,“取之于蓝”“青于蓝”均为状语后置句;
B项,“者……也”,判断句;
C项,“寒于水”,状语后置句;
D项,“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B项句式不同,故选B。
4.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5.李蟠。原因是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文章的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6.(1)五组比喻句分三层意思:
①“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②“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③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自己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
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7.(1)作者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2)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要善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的重要性。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
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
8.这十个句子可以分为三层意思:
(1)作者用“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反复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2)作者用“骐骥”“驽马”“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四个比喻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3)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强调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结构与写作思路。
第4段的分论点在段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明学习的目的是“成德”,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高尚境界。怎样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呢?作者用了十个比喻,分三个层次来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第一层次从开头至“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论述“成德”必须“积善”的道理。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接着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就不能至千里,不积小流就不能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不积”与“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积善”才能“成德”,不积善就不能成德。因此,人们应当通过积善,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这里用了两组两两相对的比喻,正反对比,论述养德贵在坚持的道理。第一组比喻先说结果后述原因,骐骥止于一跃,达不到十步,驽马坚持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跑得很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就在于“舍”还是“不舍”,是中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第二组比喻则是先讲原因后讲结果。如果“锲而舍之”,结果朽木也不可以刻断;如果“锲而不舍”,结果金石也可以雕刻。最后一句是第三层,用蚓这个正面事例和蟹这个反面事例对比,说明养德必须用心专一,必须戒急毋躁。
这段文字很有说服力,作者把对比双方的条件和结果都推向了极致,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土粒、水滴、跬步那么小,可以积聚成大山、深渊,可以至千里之遥,“积”极小可以“成”极大,“积”极少可以“成”极多,从而证明人只要从一件件小小的善行义举开始,积累起来就能养成高尚的美德。骐骥对于走路、朽木对于刀刻,条件好到了极处,但止于“一跃”,骐骥“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结果坏到极处。反之,驽马、金石条件坏到极处,但因为“不舍”,则“十驾”、“可镂”,结果好到极处。总之,条件即使好到极处,如果“舍弃”就不能成功;条件即使坏到极处,如果坚持,却能成功,通过鲜明的对比,雄辩地证明进业修德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同样,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条件坏到极处,但由于“心一”,于是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结果好到极处。螃蟹虽然“六跪而二螯”,条件好到极处,但由于“心躁”,于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果坏到极处。由此人们自然地知道对学习应抱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9.(1)整散结合,气势贯通。
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愿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散句。而这一长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恶”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愿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对偶句。
这些整齐的对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连珠妙语,环环相扣。
本文多处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语气丰富,绘声绘色。
本文用了“嗟乎”“鸣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被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
如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三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
语气的错综变化,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联系上下文,从用词、句式、手法、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考鉴赏,答题时要回归原文,条分缕析地作答。
《师说》语言练达、情激理切、气势浩瀚。这篇散文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种工整对偶句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恢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这篇文章还常常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句式,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倾注情感,增强说理的力量。例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悲叹现在,抒发无可奈何的情感。“其可怪也欤!”这一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尖锐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还有反诘句,如“其皆出于此乎?”这一反诘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作出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有十足的肯定成分。这种错综变化的语气,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师说》妙用顶针,环环相扣,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以及“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使文句上递下接,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前后连贯,气势流畅。
10.《劝学》全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阐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容易接受。设喻为说理服务,结合紧密,灵活有变。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跋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得更加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锲而舍之”“锲而不舍”等。
《师说》全文气势通畅,“破”得彻底,立论正确严密,表达富于变化。环环相扣,前后照应。为论述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做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古之圣人”的“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做对比,再以人们为子“择师而教之”与自身“耻师”做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土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做对比。三组比较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做了有力的批判。
(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停止(3)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4)弯度(5)接近、靠近(6)连词,表修饰(7)踮起脚后跟(8)快,速(9)借助(10)横渡
C
(1)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可是比蓝草颜色深。
(2)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3)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多。
(4)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4.(1)兼词,相当于“于此”(2)语气助词,相当于“啊”(3)没有用来……的,无从
(4)雕刻(5)锋利(6)强健(7)名词作状语,向上(8)名词作状语,向下
15.C
16. 学不可以已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在理解句意、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识记,做好积累,根据句中艺术手法、意境特征、思想情感等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1)依据“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已、跬、至。
17.成长的过程便如登山的旅程,难免会摔跤,会有荆棘的划痕,会有一次次的摔打和磨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便好。正如一艘扬帆启航的小船,自会在风雨的磨炼中变得坚强。太多的关心、保护,反而会给它小小的船舱添上无谓的负荷,成为前进的压力与障碍。在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的日子早已过去,我们已经渴望敞开胸膛.拥抱雷雨闪电,享受自然的阳光。当孩子在人生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子,家庭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请解除目光的锁链,让孩子乘着自己的人生之舟与风浪一搏吧!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内容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晰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
本题要求模仿两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并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这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的写作技巧,另选话题和内容写作,考生要从修辞、句式、论证方法、论证效果、语言风格、观点态度几个角度思考,写出情感充沛、论证有力的语段。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