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历史·
益阳市2022年高三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A【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大约距今8000年前的7.B【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
“南稻北粟”农业体系对天文历法和文化观念的影
启超等人解读“中国”一词时注人了国民、民族、国
响,表明原始农业的形成促进了早期文化的发展,故
家、社会、文明等新内涵,借此期望中国成为现代民族
选A项。B项说法片面,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材
民主国家,挽救国家危亡,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
料无法体现中国天文历法的准确性,排除C项:阶级
旨不符,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与国家关系最密切的是私有制和私有财产保护,材料8.B【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常德会战的战果与影响,
无法体现,排除D项
突出了会战胜利的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
2.D【解析】汉武帝任用平民出身的人为相,旨在直
气,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B项。A项与史实
接控制丞相的势力,任用中下层官员随侍参政,意在
不符,排除;C项夸大了常德会战的影响,排除;D项
削弱丞相决策参与权,这些均促进了君主权威的加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强,故选D项。汉代丞相的行政权被限制在材料中9.C【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政怠
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
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历史规律的途径是,
料没有涉及察举制与选官标准,排除C项。
让人民监督党和政府,体现了共产党自我革命和从严
3.D【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东晋时期玄学的兴起,
治党的决心,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儒学受到冲击,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持续动荡,影响
B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民
了士人的思想,故选D项。这一时期儒学虽受到冲
主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排除D项。
击,但并未丧失正统地位,排除A项;B、C两项均与史
10.C【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戏
实不符,排除
曲电影中的妇女从军卫国,或追求婚姻自由热爱生
4.C【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进人
产的新女性,这些都是在倡导妇女走出家庭,进行国
市场,说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增强,故选C
家建设或者保家卫国,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
项。A、D两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史
不符,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以偏
实不符,排除
概全,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5.C【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亚11.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种姓不同在法律上
非国家来华数量的变化,促进明朝与亚非多国的关
地位也不平等,说明等级制度森严,故D项正确。材
系,宜扬了国威,故选C项。这一贸易特点决定了是
料没有涉及职业世袭的信息,排除A项:B项在材料
短期行为,不会产生深远外交影响,排除A项;“非洲
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各国”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12.A【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东印度公司插手英国
排除。
与法国的殖民争夺战争,并发挥重要作用,反映了东
6.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当时军队统帅人选
印度公司是具有商业与殖民双重性质的机构,故选
问题上,李鸿章极力举荐淮系人员,拒绝任用湘系人
A项。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
员,而所任准系的叶志超又为前敌诸将所不服,据此
符,排除:印度属于南亚,排除D项。
可以推知,当时的派系之争殃及了国家安危,故选B13.C【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洪堡办大学突出教学与
项。清朝国力如何,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李鸿
研究并重,大学以学术为目的,学术自由,这些理念
章专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将帅矛盾”
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教育的要求,故选C项。A项与姓名
准考证号
益阳市2022年高三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
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
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8000年前,中国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体系,奠定了中华文明
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中国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
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
观。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A.促进了早期文化的发展
B.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C.增强了历法的准确程度
D.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
2.汉武帝在位期间,任用平民出身的公孙弘为相,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
除了他们的本职外,还给予侍中、给侍中、常侍等职务,让他们参与大政。
汉武帝的举措反映出
A.丞相的行政权被严重削弱
B.儒学的正统地位形成
C.察举制改变了选官的标准
D.君主的权威得到加强
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8页)
3.《晋书·儒林传序》记载这一时期士人说: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
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
诞以清高。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该时期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佛教与道教开始传播
C.“三教合流”的形成
D.政局形势的持续动荡
4.宋代贸易中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粮食、布匹、茶叶和各种手
工业制品等日常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土地、耕牛、农具、煤炭、木材、船
只等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宋代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A.表明奢侈品贸易的萎缩
B.导致草市夜市开始出现
C.说明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5.据下表可知
亚非地区来中国朝贡的国家数量变化
时间(年)
1415
1419
1421
1423
国家数量(个)
8
17
16
16
A,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影响深远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
C.明朝国际影响力一度得以扩大
D.明朝通过航海扩大了手工产品的国际市场
6.1894年夏,中日关系恶化,朝廷选帅备战。淮系刘铭传为首选,李鸿章五
次电请刘铭传,终是“和局可成,病重不出”;朝廷次选湘系刘锦棠,但遭李
鸿章拒绝;8月下旬朝廷任命淮系的叶志超为帅,前敌诸将不服,旁观者也
感慨:“可笑之至!”据此可推知
A.清朝国力的衰微
B.派系之争殃及国家安危
C.李鸿章专权恣肆
D.将帅矛盾埋下失败隐患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等趋新知识人,为“中国”一词注人国民、民
族、国家、社会、文明等新内涵。梁启超等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促进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B.通过传播新思想“救亡图存'
C.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D.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论战
历史试题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