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区域可持续发展(含解析)——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十:区域可持续发展(含解析)——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12 06:5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十:区域可持续发展——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21全国甲卷)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2.(2021全国甲卷)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 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
3.(2021全国甲卷)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 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020全国I卷)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5.(2020全国I卷)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6.(2020全国I卷)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2020全国II卷)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8.(2020全国II卷)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9.(2018全国II卷)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10.(2018全国II卷)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18全国II卷)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12.(2018全国I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读图分析可知,该日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格林尼治时间3时到18时,也就是该日该地昼长大约为15小时,而德国位于北半球,选项中满足该日昼长为15小时的只有6月,B项正确。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和坐标图信息可知,光伏发电量主要受阳光影响,白天有阳光照射时光伏发电会增加,此时电力净需求量会减少,即电力净需求量会在白天呈现时段性减少,C项正确。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材料可知,“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应该设法将部分白天的光伏电能储存到夜间使用,所以关键是发展电能储存技术,D项正确。故选D。
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治沟造地是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坝系修复、生态建设、新农村发展等,以上几点与增加耕地面积没有关系,获得更多的耕地不是其最主要目的,与防治水土流失关系也不大,其更加关注的应该是改善人居环境,材料中也明确提出该综合整治最终目的是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因此A、B错误,C正确。治沟造地更注重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及追求提高作物产量,另一方面这一说法也过于片面,D错误。故选C。
5.答案:B
解析:从题干可知,题意为治沟造地对生产条件的改善,优化农业结构不属于对生产条件的改善,A错误。从图示中可看出,当地开挖支渠排水灌溉、沟道覆土造地(平整土地)、防洪坝系建设,均属于改善生产排灌、地形条件,方便田间耕作,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正确。健全公共服务主要与当地居民生活相关,与生产条件改善关系不大,C错误。图示中未体现出能提高耕地肥力的措施,D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复垦空废宅基地”说明当地废弃的居住用地较多,居住用地并不紧张,①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根据所学知识,一方面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另一方面这里平地少,坡耕地多,且占比较大,这一点从图示中“坡面退耕还林”也可推测出,②③正确。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因此大多为粗放生产,而且从材料中无法推测出当地农业生产精耕细作,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自然要素。据材料可知,地名常与地理环境有关,是地理要素的表现。地名中的“河”代表水文;“梁”是一种地貌类型,故“梁”代表地貌;“柳”是指柳树,故代表植被。故选A。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变化及比较。甲、乙两地区地名中都有“河”“沟”“湾”等出现,说明两地区地理环境曾经相似,均为河流较多的地区。但从图中可知,现在的乙地区河流分布较少,说明乙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项正确。故选D。
9.答案:B
解析: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髙,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减小,D项错误。故选B。
10.答案:B
解析: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历时并不长,①错误;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是降水量与第3次相差不大,说明其降水强度较大,②正确;前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流,③正确;植被主要是阻碍地表径流,降低汇流速度,对每一次降水的阻碍作用没有差异,④错误。B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河流形成洪峰就会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提高河流的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了洪峰,但含沙量较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裸露坡面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较少,C项错误;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河流的含沙量增加,D项正确。故选D。
12.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泥;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形、气候特征对湿地形成的影响。形成温地而不是湖泊,主要是因为水量少。从地形方面看,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乌裕尔河下游地势平坦、面积广阔,因此不利于水分的集中:从气候方面看,夏季其虽然受东南季风影响,但由于地势平坦,没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因此地形雨少,气候比较干旱。
(2)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湿地水分不断蒸发,盐分富集;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同意与否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