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河流与湖泊——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
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城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22全国甲卷)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2.(2022全国甲卷)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022全国乙卷)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4.(2022全国乙卷)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2019全国I卷)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6.(2019全国I卷)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2019全国I卷)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2018全国III卷)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9.(2018全国III卷)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10.(2018全国III卷)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11.(2019全国III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12.(2018全国I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海岸地貌的变化特点。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读图可知,该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影响较大,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A项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结合图示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引发了风暴潮,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了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项正确;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D项错误。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湖泊的形成。读图可知,该区域多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而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漠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该区域多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漠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池(湖盆)及甚承纳的水体,所以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故选A。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读图可知,O点的水位低于P点水位,所以此时O点水位在上涨,P点水位在下降。而在洪水过程前水位低,洪水过程后水位高,水位不断上涨则流速较快,水位回落则流速较慢,因此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A项正确。故选A。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水位高,流量小,原因是河床的泥沙抬高了水位,C项正确。流量小,侵蚀作用弱,含沙量应小,A项错误;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洪水水位高,流量小,B、D项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沉积地貌成因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楚何谓“堆积性游荡河道”。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堆积性”显然是因为河流含沙量大,而河道“游荡”,从材料中分析主要表现在“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冲”表明河流流量大,“淤”则表明河流流量小,泥沙大量沉积,由此可见其流量的季节变化大,综上,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道摆动范围较小的原因。该河道中上段有汾河注入,中段河水的水量相对较大,河水流量与支流汇入情况与其他段相似,故①②排除;但目前摆动较小可能是因为受两岸地貌所限,如峡谷,再加上岩性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因此河流摆动较小,据此③④正确,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的影响因素。渭河含沙量较大,挟带泥沙注入该河段,由于干支流交汇处的顶托作用,流速放缓,泥沙沉积,含沙量反而不会剧增,不会使摆动幅度增大,自然也不会加深河床,但是泥沙的淤积会使水位上涨,故排除A、B、D项,C项正确。故选C。
8.答案:A
解析: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故选A。
9.答案:C
解析: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C。
10.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D。
11.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所致;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性相同。
(2)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可通过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得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原因分析需结合材料“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4-6月气温回升,该河流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上升,融雪补给量增大,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图中还可反映出4-6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底泥沙沉积少,侵蚀加强,由于该时段是融雪补给为主,河水中含沙量低,且流速持续加快,河床侵蚀增强,导致河底不断加深。
(3)读图可知,8月该河段河底变浅,说明河床淤积,主要与此时段河水含沙量高,流速降低泥沙快速淤积有关。读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降水补给”,8月的河水补给主要是降水,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坡面受到的冲刷作用强,河水含沙量高,且该时段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水搬运作用与流速密切相关,一旦流速降低,会使泥沙快速淤积,导致河床淤积。
12.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泥;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形、气候特征对湿地形成的影响。形成温地而不是湖泊,主要是因为水量少。从地形方面看,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乌裕尔河下游地势平坦、面积广阔,因此不利于水分的集中:从气候方面看,夏季其虽然受东南季风影响,但由于地势平坦,没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因此地形雨少,气候比较干旱。
(2)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湿地水分不断蒸发,盐分富集;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同意与否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