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地表形态的塑造(含解析)——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三:地表形态的塑造(含解析)——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1-12 07:0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三:地表形态的塑造——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021全国甲卷)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2.(2021全国甲卷)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3.(2021全国甲卷)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020全国III卷)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20全国III卷)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19全国II卷)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7.(2019全国II卷)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8.(2019全国II卷)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018全国I卷)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10.(2018全国I卷)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11.(2018全国I卷)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12.(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13.(2020全国I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6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3)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14.(2020全国II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珊瑚礁的发育过程。珊瑚礁主要分布于浅水海域,据图可知,火山活动能为珊瑚礁发育提供一个浅海环境,所以图中模式下珊瑚礁是附着在火山上发育的。先是火山喷发(图②),形成浅水海域,然后造礁珊瑚开始在火山岩上着生(图④),火山海面以上部分在外力侵蚀作用下高度降低(图①),火山高度进一步降低,珊瑚礁开始覆盖整个火山(图③),所以顺序为②④①③,C正确。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变化。由材料“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可知,造礁珊瑚需要生存在水中。但图④中珊瑚礁部分礁体暴露于海平面以上,结合火山岩形态可推断该海域的海平面先升高,浅水海域适合珊瑚礁生长,使火山岩上部形成珊瑚礁,然后海平面下降使形成的珊瑚礁出露,最后形成图④所示景观。所以海平面先升后降,A正确。故选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流对珊瑚礁形成的影响。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西太平洋35°N海域不属于热带,附近有珊瑚礁分布说明该海域水温较高,而暖流可以使海域水温升高,满足珊瑚礁的形成条件,C正确。岛屿无法满足珊瑚礁发育的温度要求,A错误;造礁珊瑚的生长、珊瑚礁的形成与副热带高压、东亚季风关系较小,B、D错误。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判断。示意图呈现了不同位置的地质构造特征,岩层、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对综合思维要求高。根据材料可知①为断层,其形成应该晚于被其切断的岩层④。②为砂砾石层,覆盖在岩层④之上,且未被断层切断,所以②的形成时期晚于④。③是玄武岩,属喷出岩,其形成晚于被其喷出通道所切断的岩层④和②。综上所述,④形成最早,故选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需要通过示意图观察并明确砂砾石层下界平坦而广阔的面是如何形成的。题干指出“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据此分析,砂砾石层下界存在侵蚀面,说明是褶皱被侵蚀而形成的一个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则说明在该侵蚀面的形成时期该地区的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因此C项正确。故选C。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由材料中霍林河“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可知,修建水库前塑造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项正确;题干问的是塑造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作用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是流水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而不会是内力作用,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兴安岭附近早已没有冰川运动,C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以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之后才以风力作用为主,D项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地面沉降一般是由于人为过量抽取地下水或地下采矿引起的,由材料可知,灌溉的农田主要在上游,山前平原地区不需过量抽取地下水,材料也不能得到采矿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断流期间流水侵蚀极弱,B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河流断流之前以流水作用为主,断流以后以风力作用为主,故在风力侵蚀下洼地增多增大,C项正确;材料中对河流断流前后气温变化并没有交代;因此不能判断是否有冻融塌陷,D项错误。故选C。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上题可知,洼地增多增大是河流断流后由风力侵蚀引起的。河流断流后,水土流失出现的概率低,A项错误;沼泽化需要不断地有水注入,但该地河流已断流,不可能实现,B项错误;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目前以风蚀为主;并且土层薄,土地易沙化,C项正确;盐碱化是由于地下水水位升高或不合理灌溉,加上降水少、蒸发量大引起盐碱在土壤表层堆积产生的。该地河流已经多年断流,地下水水位下降,也没有灌溉农田,气温也没有明显上升,所以不易发生盐碱化,D项错误。故选C。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12.答案:(1)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上升;若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地上升幅度,海岸线水平方向往陆地方向变化;若海平面上升幅度低于陆地上升幅度,海岸线水平方向向海洋方向变化。
(2)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恢复,陆面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
(3)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开采地下物体(地下水、矿产、石油、天然气等),导致地面沉降;修建大坝,拦截泥沙,三角洲萎缩;入海口、近海地区抽沙等。
(4)甲向海洋(向南、海岸线前进)方向变化;乙向陆地(向北、海岸线后退)方向变化;甲小乙大(甲小于乙,乙大于甲)。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影响地貌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第(1)问,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可以结合冰盖消融导致液态水汇入海洋、冰盖消融岩层承压减轻得出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上升。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海平面上升超过陆面抬升、陆面上升超过海平面上升两个角度分析海岸线的变化。第(2)问,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甲站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下垫面物质性质变化分析回答。第(3)问,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化石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地壳构造沉降等角度分析回答。第(4)问,甲、乙两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甲站区域西侧邻海、基岩海岸陡峭等角度分析回答;乙站区域可以从南侧邻海、三角洲地势平缓等角度分析回答。
13.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3)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解析:(1)玄武岩台地形成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地势起伏加大,台地面积变小。
(2)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力侵蚀。早期形成的玄武岩台地被侵蚀后,残留部分成为山体。后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形成的玄武岩台地上部仍然保留原有山体。因此,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
(3)根据侵蚀程度分析,地貌侵蚀越严重,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受侵蚀最严重,台地受侵蚀最弱,平顶山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其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尖顶山、平顶山、台地。
14.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金矿带与断裂带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解析:(1)岩层断裂的原因主要是岩层受到的挤压碰撞的压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该地区处在板块交界处,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影响,断裂发育。另外,图示地区处于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位于阶梯交界处,构造运动比较活跃。
(2)河流沿着断裂发育,说明断裂处容易被侵蚀。由所学知识可知,岩层断裂处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另外,这里有河流发育,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
(3)由材料可知,金沙江流域金矿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带的空间分布一致。而根据上题可知,河流多沿断裂发育,所以应该是岩层断裂,出现河流,流水下切侵蚀,导致众多的岩层在河谷中出露,进而使得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该区域河流众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4)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上题思路。金矿石变成沙金首先需要经过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使金矿石出露,然后是河流对金矿石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最终形成沙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