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韩愈诗歌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石(节选)
韩愈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D.作为一首五言古体诗,本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比较自由。
2.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桂州严大夫
韩愈
苍苍森八桂①,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②。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注:①八桂:桂州的别称,因桂树大片成林、桂花满地得名。②篸:古人用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并客观叙述了其地理方位。
B.颔联用女性服饰首饰作比,表现桂林之水的蜿蜒和山的美丽,可谓妙极。
C.“输”即缴纳赋税,说明桂林既山水秀美,又盛产翠鸟羽毛所做的装饰品。
D.本诗尾句和《春江花月夜》尾句均使用以景结情手法,婉转表达了情感。
4.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无一语道及送别之事。作者是怎样抒发送别之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①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②新破蔡州③回。
【注】①张十二阁老使君:即张贾,时任华州刺史,故称使君,此诗写于淮西大捷后。②相公:指平淮大军统帅、宰相裴度。③蔡州:淮西试图造反的吴元济的巢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从荆山到华山,展现大军凯旋之速,开笔有力,为全诗奠定雄壮的基调。
B.第二句作者抓住日出、潼关古塞等形象来展现迎师凯旋的壮丽景象,气象廓大。
C.第三句“莫辞”意为请不要推辞,以这样的方式告知刺史犒军,态度恭谨谦卑。
D.本诗刚直中有开合,有顿宕,于短小篇幅中见波澜壮阔,富有个性,饶有韵味。
6.本诗第四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一贬八千里。他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B.颈联就景抒情。一回顾,一前瞻。“家何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雪拥蓝关”表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流露英雄失路之悲。意境凄清,情感极其悲凉郁结。
C.结语沉痛激愤。用《左传》老臣蹇叔哭师时“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的悲切之语,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D.本诗体现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欲为”“肯将”以直叙的口吻表明心迹,独创性地实现了“诗之律”与“文之法”的巧妙结合,堪称诗文合璧的典范之作。
8.清人何焯评论韩愈此诗“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爽①(节选)
韩 愈
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
念汝欲别我,解装具盘筵。
日昏不能散,起坐相引牵。
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
座中悉亲故,谁肯舍汝眠。
【注】①爽:疑为韩愈侄孙韩湘的小名。韩湘,字北渚,唐穆宗长庆三年考中进士,同年冬,赴任江南西道府僚佐,韩愈作此诗送别。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宣城离京城遥远,预示韩湘这一次是远行。“三千”,只是个概数,意为路途很远。
B.“念汝欲别我”交代设宴的原因,“解装具盘筵”描写准备宴席的情形,言辞质朴,却别有情味。
C.五、六句写席间人们坐着又站起来,站起来又坐下去,天黑了,还不忍散去,突出了聚会难得。
D.最后两句写在座的一个个都是韩湘的亲朋故旧,人们都不肯“舍汝”而眠,突出了别意之浓。
10.请简要赏析诗句“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诗题可以明确,这首诗诗韩愈在傍晚时分写给自己的两个好朋友的。
B.首联紧扣标题中的“晚”字,第一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
C.擘絮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苏轼写的“岭上晴云披絮帽”与之相似。
D.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代指官场,“兴偶动”、“情久厌”直抒胸臆。
1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注
韩愈
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注: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积多为闲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联,作者将去年“逐东征”与今年“别上京”对举,用以表现聚少离多的调怅,为后文写惜别之情作铺垫。
B.“秋露”与“春光”两意象,既点明两次分别的时间,又描绘分别的情景;前者以哀景衬哀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
C.第四联“两地无千里”,说明别后相距不远;“因风数寄声”,说明相见之难得,只能寄期望于风代为传语问候。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丰厚,既有作者对李员外羁旅漂泊遭遇的愤懑,也蕴含离别的不舍以及别后的相思。
14.这首诗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送陈羽①
[唐]韩愈
落叶不更息②,断蓬无复归。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注】①陈羽:公元792年与韩愈同登进士第,共为龙虎榜,后仕历东宫卫在。②息:生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既寓含着典型的环境气氛,又寓含着事件与人物,对理解全诗具有重要作用。
B.首联紧扣诗歌标题,以“落叶”“断蓬”的意象互相解释,落笔即定下诗的感情基调。
C.颈联以“悄悄”状二人交谈意切,“悠悠”状月辉之寒,暗示出与友人分手的无奈。
D.尾联运用反问语气,一反一般送别诗依依惜别之窠臼,赋予感情昂扬向上的基调。
16.这首诗流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答案】
A “本诗是咏物诗”错误,此诗标题虽然为“山石”,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而是借景抒情。所以,本诗从题材看,不是咏物诗,可以算是写景诗。
2.①“百虫绝”说明夜深之前百虫鸣奏:百虫鸣息,清月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②“穷烟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③阳光冲出浓雾,天光一开,眼见花红水碧,烂漫纷呈,还不时见到粗大的松枥。④涧水激激,微风习习,赤足涉山涧,作者不觉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融情于景。
3.D“均使用以景结情手法,婉转表达了情感”分析错误,本诗最后说严大夫此去赴任远远胜过登仙而去,无须借飞鸾为坐骑去飞升成仙,是直抒胸臆;而《春江花月夜》尾联是以景结情,委婉表达了不绝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限遐想空间。
4.①前三联极写桂林的山水美景和盛产物品,铺垫桂林的吸引力之大,酝酿神往之情,从而鼓励朋友从京城到桂林赴任。
②尾联直抒胸臆,友人到桂林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表达了诗人的羡慕和祝福之情。
5.C“态度恭谨谦卑”错,这里“莫辞迎侯远”,是接受欢迎一方的语气,完全抛开客气常套,却更能表达得意自豪的情态、主人翁的襟怀。
6.①内容上:主写裴度在淮西大捷中功不可没,“新”字写出了决战刚刚结束,表现了大军凯旋的欣喜和愉悦;②结构上:给全诗作结。本诗前三句均未直写凯旋的人,第四句直接点明,将全诗一语收拢;③主题上:诗人对裴度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统一战争的态度;抒发了作战大捷的豪迈之情。
7.B“‘家何在’抒发对亲人的思念”说法不全面。“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
8.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高妙:“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有高屋建瓴之势。颔联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个整体,紧承上文,有浑然之感。颈联“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用得极为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9.C “突出了聚会难得”错,应为突出了对韩湘的恋恋不舍。
10.①“冬夜岂不长”运用反问语气感叹时间过得太快,突出了对韩湘的恋恋不舍。
②“达旦灯烛然”,借助环境氛围烘托,表达了亲朋故旧对韩湘的关切与牵挂之情。
③用语朴实自然,蕴浓浓亲情于客观描述之中,读来回味悠长。
11.C “拟人手法”错误。“晴云如擘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晴云”是本体,“擘絮”是喻体。“岭上晴云披絮帽”中“絮帽”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12.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写天气晴朗,视野开阔,诗人日暮归来,躺在屋檐下,生活惬意,心情十分愉悦。
②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仕宦生活的厌倦。
③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飞逝的慨叹。
13.D “愤懑”之情,诗中看不出,应是“同情”。
14.(1)“饮中相顾色”实写离别宴席上相互顾望的情景;(2)“送后独归情”虚写分别之后独自归去时的冷落心境。(3)眼前的“实”与想象的“虚”相结合,既表现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又表现离别后的孤独寂寞。
15.C“暗示出与友人分手的无奈”主观臆断,应为以月之寒冷衬托出与友人情之深切。
16.①漂泊无依。他在送陈羽时以“落叶”和“断蓬”为喻,流露出与陈羽一样漂泊不定的心绪。②与朋友惺惺相惜。他与陈羽为同年学子,不期而遇之际,有一种相互依靠的感觉。③心胸旷达。尾联“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两句,表达出与陈羽分别时的旷达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