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表达技巧精炼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②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③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沧海: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③巴陵:现湖南岳阳,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了兄弟重逢的背景,包含三层意思,即离别之久、社会动乱、分手于幼年。
B.颔联抓住典型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相见时的神情变化。
C.“别来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的巨大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无限感慨。
D.“语罢暮天钟”避虚就实,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维
褒斜①不容幰②,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③祭酒④客,山木女郎祠⑤。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①褒斜: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小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②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③官桥:官路上的桥梁。④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⑤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强烈的呼喊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行艰难,忧思溢于言表。
B.颔联以数字的夸张手法,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明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
C.颈联实写蜀道中的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特有风物,具有超俗的画意诗情。
D.尾联“别后同明月”一句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2)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从技巧手法方面赏析它的精妙之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时一些官吏额外支领作酿酒用的粮食。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语言华丽典雅,内涵丰富,写出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
B.“奋厉有当世志”的苏轼,正当年时蹉跌至此,首联“为口忙”“转荒唐”有自嘲自伤之意。
C.颈联写诗人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苦乐祸福互相转化。心胸开阔,个性旷达跃然纸上。
D.最后两句反话正说,绵里藏针,言已贬官还要破费朝廷许多“压酒囊”,体现幽默之感。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斾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北宋诗人,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画桡:饰绘华美的船。桡,桨,此处指船。③赊:助词,无义。
(1)下列对这前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画船,用“枕”字以写“闲”,又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同,都是正衬。
C.第五句和第二句一样,富有朦胧感;“野斾翩翩露酒家”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D.本诗以景述怀,尾联抒发了诗人鄙弃官场,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2)本诗以“望”组织题材,诗人“望”到了一幅幽远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请简要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占领区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诗人的心平静下来。
B.第一首诗写诗人久病将愈、壮心高涨,渴望上阵杀敌,收复国土以报效国家,“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C.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D.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是以雄浑胜;第二首比第一首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2)请赏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表达技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D
()2①想象(或虚写)、寓情于景(或以景结情)。
②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寓情于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避虚就实”说法错误,应是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这是想象明日的情景,是虚写,以虚衬实,以明日分别后表弟远行之路来衬托今日欢聚的短暂。
“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不是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么?“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这是以景结情。
同时,诗人把离别的愁绪、后会难期的惆怅融入重重秋山之中,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无形的愁绪化作重重秋山,让愁思形象可感,从而丰富了作者的情感内涵,带给读者更生动形象的体验。
2.答案:(1)C
(2)①以丰富的想象(虚写)抒情。“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选取独特典故抒情。“君应听子规”既是嘱咐也是期待,借用子规啼归典故既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写出了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
③融情于景。身处异地,但同在明月之下,可以当成一种安慰;子规哀啼,因寄托盼归之情,也当同听。两句明里没一个“情”字,却写尽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答出2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实写”错误,结合颈联内容分析,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蜀道中的特有风物,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入蜀旅途的关切。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意思是“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应”意思是“应该”,这说明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别后会与友人同在明月下,借以抒发相思之情;
“子规”使用了“子规啼血”这一典故,据说,先闻子规杜鹃初啼的人将有悲伤离别之事发生,后世诗人多以“子规啼血”比喻凄凉悲伤之状、生离死别之苦。诗中说“君应听子规”,是诗人对友人的嘱咐也是期待,作者借用子规啼血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同时还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之情。
诗句中涉及“明月”“子规”这两个意象,而这两个意象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从手法上来看,这是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之情。
3.答案:(1)A
(2)①初到黄州,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
②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虚实结合,运用联想,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③紧扣题目“初到”,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语言华丽典雅”错。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如“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用自嘲的口吻写自己被贬黄州,“为口忙”“转荒唐”都带有口语化色彩。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能力。
颔联写“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意思是,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初到黄州,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
“知”是联想、想象,“美”是说鱼的味道鲜美。看到长江环绕,想到长江中的鱼味美,这是虚实结合,也是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形象。“香”是嗅觉,看到满山竹子,联想到竹笋的脆嫩,好像闻到了竹笋的阵阵香气,这是有视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总之,此句虚实结合,运用联想,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此句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4.答案:(1)B
(2)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了拟人、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
①首联的“枕”字将船拟人化,写出了画船的静泊之态,透出悠闲之意。
②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与渔屋,酒旗与酒家,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③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是正衬”错误,俞诗以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王诗以鸟鸣来衬托月夜春山的幽静,是以动衬静,是反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此诗前三联写景。首联描写成双成对的精美画船静静地停泊在滩头沙边,远望对岸寒林衰草迷濛渺远,颔联写翠鸟在碧绿荷叶上悠然酣睡,白鹭在芦花丛中悠闲栖息;颈联写溪边,淡淡的云层笼罩着渔家小屋迷茫一片,翩翩酒旗展露于荒村酒店。这就是诗人“望”到的画面,这幅深秋水村图呈现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
再看运用的手法。首联用“枕”字拟人,以写船之“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景和近景明暗配搭和谐,颇有朦胧感,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
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出句和第二句一样,富有朦胧感;对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5.答案:(1)B
(2)①以乐景写哀情。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用大河高山的奇观美景来衬托国家山河破碎的悲痛。②运用了夸张手法。黄河本无三万里长,华山也无万仞高,更未能摩天。诗句运用夸张,倍感气势恢弘,境界阔大,景色雄浑壮丽。③巧用动词。用“入”、“摩”二字,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久病将愈、壮心高涨,渴望上阵杀敌,收复国土以报效国家”理解错误。“壮志病来消欲尽”,正常语序是“病来壮志消欲尽”,意思是诗人的壮心将被消磨殆尽。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华山,两者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三万里”“五千仞”运用夸张手法,倍感气势恢弘,境界阔大,景色雄浑壮丽。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黄河”是“横向”的,“华山”是“纵向”的,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用大河高山的奇观美景来衬托国家山河破碎的悲痛,这是以乐景写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