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3 10:3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
1. 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
A. 实行土地改革 B.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如图是名为“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宣传画,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 体现农民渴望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 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
C. 反映工人参与城市改革的积极态度 D. 彰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3. 中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新中国的成立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4. 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大型轧钢厂
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④大庆油田投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5. 《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到:“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面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遵义会议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4年这一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是
A.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
B.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 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D. 完成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
A. 共产主义类型的宪法 B. 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
C. 旧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 D.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0.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 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B. 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1. 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订一个最恰当的标题(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国有企业改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 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13.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把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B. 把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 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D. 把资本家改造为劳动者
14.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他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6. 同仁堂是我国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名牌老店。1954年进行改造时,它走的道路是( )
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实行公私合营 C. 由国家没收管理 D. 土地改革
17. 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A. 改革开放新时期 B. 文革时期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18. 这次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成为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这次大会”是(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五大
19.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B.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 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有( )
①土地改革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⑤“文化大革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③④⑤
21. 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A. 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 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 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22. 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文化大革命运动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3. 下图是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图示其时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A. 曲折发展 B. 高速增长 C. 一路走低 D. 停滞不前
24. 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着重描写了上海“文革”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文革”的进程。中国要避免“文革”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
A.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C. 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D. 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25.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最大一起冤案的受害者是(  )
A. 朱德 B. 彭德怀 C. 刘少奇 D. 贺龙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
26.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够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
材料二
年 份 项 目 粮 棉 钢 煤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材料三: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表明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成就,联系所学,列举写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桥?形成了哪一工业基地?
(4)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加紧进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问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1)材料一中图一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主要方式是什么?
(2)图二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此事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在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上通过的重要文件及其作用。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并说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首创。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简析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的改变。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第四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文革”期间,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国家主席刘少奇也受到迫害,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材料三: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1) 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2) 材料二说明“文革”造成了什么问题?这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3) 材料三反映了石油工人怎样的精神?在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请列举出除“铁人”王进喜外的两个英雄模范代表人物。
(4)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失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认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
(2) 材料二中小说描述的1962年高密东北农业出现空前大丰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 工业总产量 国家财政总收入
1966年 2534亿元 228.7亿元
1967年 2104.5亿元 149.4亿元
1968年 2015.3亿元 361.3亿元
1975年 3219亿元 815.6亿元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1966~1968年、1975年国民经济是什么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
(4) 通过上述材料问题的分析,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什么原则?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D
18.【答案】C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A
22.【答案】D
23.【答案】A
24.【答案】B
25.【答案】C
26.【答案】(1)工业水平及其落后,尤其是重工业;一五计划。
(2)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4)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7.【答案】(1)图一: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图二: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方式:公私合营。
(3)事件:三大改造。评价:(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8.【答案】【小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小题2】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小题3】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9.【答案】【小题1】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题2】我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依法治国。
【小题3】艰苦创业精神;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
【小题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曲折的历程(或不是一帆风顺的)。
30.【答案】【小题1】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为我国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小题2】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小题3】我国1966-1968年、1975年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倒退。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
【小题4】①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冒进;②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等。(答出其中2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