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0:53:57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0.A
11.B(选文鱼肉是动词,“我为鱼肉”是名词,两者用法不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2.D(“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说明楚王保留住了黔中。)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3.(8分
1.D(原文是“戏曲多演绎历史故事”,人们未必需要借助文学经典寻找到戏曲和传统文化之
(1)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
间的精神联系,“喜欢上传统文化”条件未必充分。)
楚王全部听从。
2.C(虽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屡屡出彩”,于文无据。)
(共4分。“疆”“善”“事”,语句通顺,各1分。)
3.D(“主体部分论证层层递进”有误,是并列式分层论证。)
(2)不到十天就可以到达扦关,扦关形势紧张,那么边境以东所有的国家就都要据城守
4.(4分)
御了。
(1)戏曲传承实现由“进校园”到“驻校园”:
(2)“云上”青少年“票友”越来越多;
(共4分。“距”“惊”“城守”,语句通顺,各1分。)
(3)戏曲成为进入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入口:
14.(3分)
(4)戏曲传承从校园走向世界。
(1)以六百里商於之地欺骗楚王,离间齐楚。
(共4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2)借靳尚之口诡辩,让郑袖在楚王面前为自己开脱。
5.(4分)
(3)用强秦之威逼迫楚王,屈其事秦。
(1)材料一运用议论,提出“借助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观点,旨在助力中
(共3分,每条1分。意对即可。)
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文化自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材料二运用记叙,大量引用他人话语,从不同侧面展现传统戏曲火爆校园,旨在表现
15.B(“繁华之景”有误,表现了彻夜通明之景。)
传统戏曲助力美育教育,彰显美育教育的价值
16.(6分)
(共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1)“门外山光马亦惊”,用马儿的惊异来描写雪后漫山皆雪,呈现出一片银色的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侧面烘托雪之大。
6.A(暗示了“二人心情愉悦”于文不符;下文明确交代了“满心高兴”,应是“烘托”。)
(2)“风花”即雪花,“不夜城”指代乾明寺,形象描绘雪光、月光交相辉映,彻夜通明。正
7.C(“笔触细腻”有误;鲁迅善用闲笔,应是“看似随意,实有深意”。)
面突出雪之大。
8.(6分)
(3)“待听催檐泻竹声”,诗人想象雪过天晴,听着融化的雪水倾泻在檐下修竹上的声音。
(1)村人们想象伯夷叔齐拼命吃鹿肉的场景,是自我安慰,找理由让自己轻松。
侧面烘托雪之大。
(2)这些“看客”群体,面目可憎,更能激起读者对人性和国民性的思考。
(3)小说到此戛然而止,虽无任何点评,却使小说含而不露,意味更加深长。
(共6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共6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回答“认同”,言之有理可的情赋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9.(6分)
17.(6分)
(1)叙事情节新:在讲史的基础上,借助大量想象,增添了史料中没有的情节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叙事语言新:改变了常态讲史的庄重风格,用戏谑口吻叙述讲史,极具讽刺意味。
(2)尽荠麦青青犹厌言兵
(3)叙事效果新:运用全知视角,使伯夷叔齐生活化,消除神圣感,拉近读者与古人距离。
(3)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共6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共6分,每空1分,每空错、漏一字该空不得分。)】
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共4页)
语文试题答案第2页(共4页)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贵实,用之贵虚”虚实相生的构思,还需要更新塑造正面人物的理念和方法。近年来,豫剧
《焦裕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湖南花鼓戏《一个人的长征》等主旋律题材作品中被歌颂
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的正面人物,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英雄劳模,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而有着丰富的内心世
界,人物塑造时细腻的肌理真实可感,观众理解了“这个人”并进而接受了故事所宣扬的主
语文试题
2023.01
题。无论是时代背景的差异还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和细腻情感是共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通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注意事项:
戏曲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戏曲艺术需要守正创新,积极
探索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方式。古代的时事剧虽然也表现当时的现实生活,但因为古代社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会变迁比较缓慢,而且同处于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并不特别明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显。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现代文明与古代社会有着极大差异,古代社会土壤中诞生发展的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戏曲艺术在表现现代生活时陷入困境。二十世纪初开始,就有汪笑侬、梅兰芳等人以时装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戏的方式表现现代生活,海派京剧中也多有这方面的尝试。抗日战争爆发后,戏曲现代化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戏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其中也有《朝阳沟》《奇袭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白虎团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但戏曲现代化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守正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创新,是解决戏曲现代化问题的根本原则。戏曲现代化并不存在一个预设的固化目标,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坚持戏曲艺术思雏,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对戏曲传统表现方
材料一:
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戏曲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表现当代生活的最佳艺术
站在百年大党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
呈现方式。
中国声音,进一步凝聚民族向心力,传播中华文明,准确描绘中国形象。以文化人,更能凝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还有赖于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在各种文娱活动应接不暇的现
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着天然的优势,而戏曲艺
代社会,戏曲不再像古代社会一样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因此需要业界主动谋求有
术又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应该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中大有作为。
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戏曲人应该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利用各种自蝶体平台宣扬戏曲艺

精于选材,择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伟大变革的中国故事进行书写,这是戏
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本民族的戏剧艺术。疫情时期,很多剧目通过网络进行展演,
曲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依靠两个系统:一是精英文人集团
“互联网十”的传播方式蔚然成风,学界应该及时对这种新型传播方式规律进行研究,引导
及经史子集等典籍,二是民间社会及流传其中的戏曲曲艺等通俗文艺。这两个系统的思想
“互联网十”的传播方式健康发展。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种展演,为戏曲“导流”,使戏曲成
观念交互发生作用,共同形成中华民族文明。自古以来,戏曲是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
为人们的重要精神食粮:同时,遴选戏曲艺术精品,将其推广和传播到海外,实现戏曲文化
形式,观众借此熟悉本民族历史,并浸染于忠孝节义的历史精神和道德传统之中,因此,不
输出,让世界人民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欣赏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识字的渔樵村夫与精英文人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古代的“时事剧”,如《鸣风记》《清忠谱》
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着中国故事,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新时代
《桃花扇》之类,及时反映当下重大社会政治变草,戏曲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因为其超
戏曲艺术的发展,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时代同生共长,为中华
越生活的形式美感而受到限制。新时代戏曲发展,应该继承戏曲艺术这一优秀传统。同
民族伟大复兴添光增彩,以期弦歌不辍、传留久远。
时,戏曲更需要面向当代,择取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中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摘自吴新苗《如何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

中的求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材料二: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在艺术表达上下功夫。中国故事,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
踢腿、开胯、耍棍+这些是北京市东城区革新里小学三年级学生乌达木六年来的日
事,只有将这个人塑造得有情感有温度,活生生地立于舞台之上,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自
常,他从三岁半开始练京剧基本功,如今依然保持每周末七、八个小时的训练强度。
古以来的戏曲作品中,往往奸佞小人被刻画得棚棚如生,而忠孝节义的人物被描摹得比较
“重视美育,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美育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传统文化,而戏曲是
呆板,这是因为忠孝节义之人似乎只是被贴上了标签,缺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人物的
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艺评论家胡一峰指出。在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生气。古人讥讽这种写法,就像“做年谱”一只不过是一些材料的推砌。因此,需要“出之
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戏剧(含戏曲)更是被重点关注的学科之一,明确将戏剧列入义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