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7:4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诗歌鉴赏,回答问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陆游是唐代著名词人,他对梅花情有独钟,歌咏梅花的诗词有一百多首。
B.“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梅花的所处环境,下片托物言志。
C.作品以草木无情、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暗喻人事,“妒”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D.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二.解答题(共1小题)
5.《马说》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三.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乙)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1961年12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甲)诗体裁是五言   ,颔联、颈联对仗;(乙)词“卜算子”是   ,“咏梅”是题目。
(2)两诗词划线句子都是对未来的想象、憧憬,任选一处,谈谈这种虚写的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一)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①鸣。
(二)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②,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③。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①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②饮君酒:劝君喝酒。③南山陲:终南山边。
(1)《送友人》中   一词表明自此之后友人将孤身远行,《送别》中   表明了友人归隐的原因。
(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情感却略有差别,请结合诗句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女有归          归:    
②鳏、寡、孤、独、废疾者 孤:    
③故制礼义以分之 故:    
④以养人之欲 以: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诗歌鉴赏,回答问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陆游是唐代著名词人,他对梅花情有独钟,歌咏梅花的诗词有一百多首。
B.“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梅花的所处环境,下片托物言志。
C.作品以草木无情、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暗喻人事,“妒”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D.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解答】A.有误,陆游是南宋词人,不是唐代著名词人。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解答】A.有误,“货恶其弃于地也,必藏于己”正确的翻译应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在文言翻译时,可利用增、删、调、减等方式,将句子尽可能翻译准确。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解答】A.不含通假字;
B.“学”同“教”;
C.“与”同“举”;
D.“矜”同“鳏”。
故选:A。
【点评】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特殊情况之一,学生在进行文言翻译时,一定要先通晓句意,然后再看句中的关键字词是否有通假现象。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解答】A.“能”一为“能力,才能”一为“能够”;
B.“其”一为加强语气“难道”,一为代词代“驱使马”;
C.“而”皆为转连;
D.“之”一为助词“的”,一为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故选:C。
【点评】此类选择题是常常考到,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文言中的常用多义词。解答时要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各句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加字词的含义,比较判断。
二.解答题(共1小题)
5.《马说》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解答】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写作的背景,即可了解作者是以“马”喻人,来说明“人才”问题,提示封建社会中“人才”被摧残、埋没的社会现实。同时结合作者自己的身世来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答案: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点评】这个问题在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古代诗人表达思想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一般都隐含其辞,阅读时要注意领会。这个问题在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古代诗人表达思想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一般都隐含其辞,阅读时要注意领会。
三.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乙)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1961年12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甲)诗体裁是五言 律诗 ,颔联、颈联对仗;(乙)词“卜算子”是 词牌名 ,“咏梅”是题目。
(2)两诗词划线句子都是对未来的想象、憧憬,任选一处,谈谈这种虚写的妙处。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常识的理解。《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卜算子 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本题考查诗歌写法的理解。题干已经明确,甲乙两诗词划线句子都是对未来的想象、憧憬,要求赏析虚写的妙处。甲诗划线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实写农家主人待客的热情,虚写诗人对重阳节重返农家的急切期待,充满了浓郁温馨的农家栖息。乙词划线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运用虚写,借助了丰富的想象。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详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词人想象梅花在“丛中笑”的情景,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一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答案:
(1)律诗 词牌名
(2)示例一:选择甲。①虚中有实:淡淡两句诗,流露出农家的热情、做客的愉快和主客之间的融治之情。②期待之妙:在期待、想象和憧憬中,那“重阳日”、那“菊花”平添了朦胧感、温馨意。总之,虚写使得人情更浓郁,诗歌意境开阔而富有张力。
示例二:选择乙:乙词划线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运用虚写,想象梅花在“丛中笑”的情景,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又写出了梅花的神韵谦逊脱俗、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
译文:
《过故人庄》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他乡村田家玩。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卜算子 咏梅》
品读了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反用其原本的寓意而写了这首词。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一)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①鸣。
(二)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②,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③。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解)①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②饮君酒:劝君喝酒。③南山陲:终南山边。
(1)《送友人》中 孤蓬 一词表明自此之后友人将孤身远行,《送别》中 不得意 表明了友人归隐的原因。
(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情感却略有差别,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是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孤蓬”一词表明自此之后友人将孤身远行;《送别》中“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意思是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不得意”表明了友人归隐的原因。
(2)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第一首诗是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第二首诗中“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答案:
(1)孤蓬 不得意
(2)《送友人》前两联作者描写了送别环境,渲染了气氛,“故人情”“班马鸣”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依依惜别之情。《送别》第二联写到友人因不得意打算归隐,作者便说“你只管离开吧,我不再询问什么,无尽的欢愉闲适在青山白云之间”,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和洒脱,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译文:
(一)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二)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女有归          归:  女子出嫁 
②鳏、寡、孤、独、废疾者 孤:  幼而无父 
③故制礼义以分之 故:  所以 
④以养人之欲 以:  来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②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孤:幼而无父;
③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故:所以;
④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以:来。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重点词语:终:善终;用:发挥才能;长:成长。句子翻译为: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②重点词语:欲:欲望;穷:满足;屈:枯竭。句子翻译为: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第一空的相关信息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就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乙文根据选文的第一句话“礼起于何也”可知,主要是讲述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相关信息为“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概括出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答案:
(1)①归:女子出嫁;②孤:幼而无父;③故:所以;④以:来。
(2)①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②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点评】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3.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4.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5.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
7.选贤举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