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7 壶口瀑布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好友王宁找他聊起创业计划时,两人一拍即合,他毫不犹豫地签订了合同意向书。
B.大疆公司称,退出无人机中国市场的传言是断章取义。
C.在市运动会的开幕式中,我校表演的戏曲广播体操粉墨登场,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D.雅虎曾是傲视群雄的互联网巨头,如今却日薄西山,就此陨落。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
C.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D.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4.品析句子。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句中“钻、觅”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2)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妙处?)
(3)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这一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5.综合性学习。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化。某班在“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探寻黄河文明】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那里有古老的战场,也有流传很久的历史传说故事,这些都是黄河文明的见证。请你跟随班级一起探寻黄河文明,积累有关黄河文明的知识。(各举一例)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课文《壶口瀑布》内容分析与理解。
第一、二段:在雨季,作者观看壶口瀑布。
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 A_____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 B_____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现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 C_____ 进去,C_____ 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1)第一次看壶口瀑布,作者听到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听觉:
视觉:
感受:
结果:
(2)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3)请将三个动词“跌”、“冲”、“落”分别填入第②节三处方框中最恰当的一处:
A.
B.
C.
(4)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作者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那么描写这次经历的第(2)节在文中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第②节初步勾勒了壶口瀑布 形象,给后文详写第二次观看作 ,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里,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有删改)
[注]①路德维希:埃米尔 路德维希(Emil Ludwig),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第④段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怎样理解第⑥段中“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的含意?
(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4)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7 壶口瀑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解答】A.有误,“歌声”与“浮现”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
B.正确;
C.有误,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D.有误,有歧义,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好友王宁找他聊起创业计划时,两人一拍即合,他毫不犹豫地签订了合同意向书。
B.大疆公司称,退出无人机中国市场的传言是断章取义。
C.在市运动会的开幕式中,我校表演的戏曲广播体操粉墨登场,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D.雅虎曾是傲视群雄的互联网巨头,如今却日薄西山,就此陨落。
【解答】A.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合乎题意,是正确的;
B.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合乎题意,是正确的;
C.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不符合句意;
D.“日薄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合乎题意,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
C.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D.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解答】A.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水比喻成沸水;
B.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水比喻成席;
C.句中未使用修辞手法;
D.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洪流落下时的样子比喻成一卷飞毯。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要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做到准确区分辨别,还要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二.语言运用(共1小题)
4.品析句子。
(1)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句中“钻、觅”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2)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妙处?)
(3)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这一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解答】(1)句中的“钻”“觅”指出了石的坚硬,缝的难寻,很明显作者是以这两个动词,来表现水继续奔流的艰难。
(2)此句要求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来表现水声的优美,水色的迷人。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此句要求判断句式,然后从句式的角度来分析作用。阅读句子,这是一个反问句,可抓住反问句的语气强烈来分析。
答案:
(1)写出水为了继续奔流而寻求道路的过程。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水的声音之美,水的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人的喜悦欣赏之情。
(3)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强调了作者的思考,立意深刻。
【点评】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
第一步:解释词义或指出词语所用的修辞、描写方法等。
第二步,揭示内容表现力。即结合语境分析指定词语和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动作行为和状态性质等产生的原因。
第三步,揭示表达效果。分析该词是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等,或指出其与中心、下下文的关系,揭示的作者或人物的特殊情感等。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5.综合性学习。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化。某班在“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探寻黄河文明】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那里有古老的战场,也有流传很久的历史传说故事,这些都是黄河文明的见证。请你跟随班级一起探寻黄河文明,积累有关黄河文明的知识。(各举一例)
【解答】答案:
示例:历史故事:大禹治水、郑国渠的故事;
古战场:官渡古战场、巨鹿古战场。
【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课文《壶口瀑布》内容分析与理解。
第一、二段:在雨季,作者观看壶口瀑布。
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 A_____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 B_____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现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 C_____ 进去,C_____ 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1)第一次看壶口瀑布,作者听到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听觉: 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 “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
结果: “匆匆地逃走”。
(2)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3)请将三个动词“跌”、“冲”、“落”分别填入第②节三处方框中最恰当的一处:
A. 落
B. 跌
C. 冲
(4)第一次去看壶口瀑布,作者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那么描写这次经历的第(2)节在文中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第②节初步勾勒了壶口瀑布 壮阔的气势和令人惊心动魄的 形象,给后文详写第二次观看作 铺垫 , 也留下了悬念 。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可知听觉可以从“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概括;根据“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现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可概括出视觉;根据“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可概括出感受,最后的结果根据“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可概括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景象,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后文具体描写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作铺垫和渲染。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结合“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第一空为“落”;结合“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第二空为“跌”,指们落;结合“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进去,冲进去”,第三空为:“冲”。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文章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第一次写得非常简略,因为是雨季,“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这段描写侧重写了雨季时壶口瀑布的危险和给人带来的可怕感受,突出瀑布震人心魄的壮美,并且为下文描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作了铺垫和渲染,因此并不多余。
答案:
(1)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可怕”、“惊慌”。
结果:“匆匆地逃走”。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后文具体描写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作铺垫。
(3)A.落 B.跌 C.冲
(4)不多余。第②节初步勾勒了壶口瀑布壮阔的气势和令人惊心动魄的形象,给后文详写第二次观看作了铺垫,也留下了悬念。
【点评】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里,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有删改)
[注]①路德维希:埃米尔 路德维希(Emil Ludwig),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第④段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怎样理解第⑥段中“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的含意?
(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4)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结合“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可知,作者在写这些主观感受的同时能够从侧面表现出黄河气壮山河的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站立起来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活力”飞跃指的是黄河的勇往直前的气势。“站立起来的黄河”把它描写得像一个人一样,具有人一样鲜活的生命。
(3)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作者的思想态度的把握能力。第1段为一部分,通过比较衬托,点出具有中国人皮肤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2﹣8段为第二部分,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2﹣4)、流势(5﹣6)、年代久远的历史(7﹣8)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融,时间与空间交替,笔力雄健、大开大阂,极富艺术的美感。9段为第三部分,强调应该有人为黄河作传。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这句话中的“作传“是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所以要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是中国人的河,所以应由中国人来作传。黄河表现了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答案:
(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2)站起来的黄河“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
(3)①有中国人的肤色;②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③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④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
(4)“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明。“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点评】文章段落的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①总结上文。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方面的作用: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