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9 登勃朗峰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9 登勃朗峰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7:5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9* 登勃朗峰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②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③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④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⑤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⑥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A.⑤⑥④①③② B.⑤①③⑥④② C.①③②⑤④⑥ D.③②⑤①④⑥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马克 吐温是美国作家,他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B.马克 吐温的代表作是《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
C.本文以朴实而幽默的文笔,如实地记叙了马克 吐温登欧洲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的经过。
D.文章对自称“车夫之王”的车夫及车夫朋友的言行举止的描绘,体现了马克 吐温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3.《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是   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   》等。勃朗峰是欧洲   山的主峰。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4.《登勃朗峰》是一篇翻译作品,译笔简练,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如在写上山时,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时,又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仔细阅读课文,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自己的登山感受。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5.写作技法:语言描写。
《登勃朗峰》中对车夫的语言描写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豪爽、怪异而驾驶技术高超的车夫形象,富有传奇色彩。在惊险之余,又不禁使我们捧腹大笑。请你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一个人物,突出其性格特点。100字左右。
五.解答题(共1小题)
6.阅读课文《登勃朗峰》,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上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1)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4)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9* 登勃朗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②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③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④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⑤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⑥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A.⑤⑥④①③② B.⑤①③⑥④② C.①③②⑤④⑥ D.③②⑤①④⑥
【解答】本段的中心语是“人生,如同爬山”讨论人生与登山之间的相似之处,所以⑤放在首句最合适,利用排除法,排除C和D.接下来,⑥④紧承其后,⑥紧扣⑤句的“梦想”,④句转折,讲“同伴越来越少”,所以前三句的顺序是:⑤⑥④,因此可以排除B。
故选:A。
【点评】巧妙借助排除法,可以让我们很轻松地理清思路。排除的技巧可以有:1.寻找总起句和结尾句;2.确定哪些句子必须相连,从而排除不相连的句子。得出正确答案。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马克 吐温是美国作家,他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
B.马克 吐温的代表作是《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
C.本文以朴实而幽默的文笔,如实地记叙了马克 吐温登欧洲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的经过。
D.文章对自称“车夫之王”的车夫及车夫朋友的言行举止的描绘,体现了马克 吐温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
【解答】ACD.正确;
B.《鲁滨逊漂流记》不是马克 吐温的作品,其作者是丹尼尔 笛福。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3.《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是 美 国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 马克 吐温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汤姆 索亚历险记 》《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等。勃朗峰是欧洲 阿尔卑斯 山的主峰。
【解答】答案:
美 马克 吐温 汤姆 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阿尔卑斯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4.《登勃朗峰》是一篇翻译作品,译笔简练,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如在写上山时,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时,又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仔细阅读课文,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自己的登山感受。
【解答】答案:
示例:我们走累了,在一张条形石椅上坐了下来,我不经意的丢下了一团纸,山上走下一个抬着箩筐的老爷爷,他有七十岁多岁了,头发已斑白,老爷爷捡起我扔在地上的纸屑,笑着说:“小朋友,山林是我们的朋友,你可要爱护她哟!”听了老爷爷的话,我的脸涨得通红,连忙向老爷爷道谦,后来老爷爷和我们聊天,他告诉我们,退休后来这爬山时,看到这里到处是垃圾。从此以后除了刮风下雨,每天清晨都会到山上来收拾垃圾,我问他这样辛苦有报酬吗?那位老太爷爽朗地笑起来说:“要什么报酬,我也只是来锻炼的时候顺便的,我下山了,你们继续爬吧。”
【点评】这是一首语言综合运用试题。本题要运用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表达方式重点为描写,辅以抒情,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比喻等常用的手法,描写自己登山途中的经历,同时注意仿照课文文笔,使文章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5.写作技法:语言描写。
《登勃朗峰》中对车夫的语言描写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豪爽、怪异而驾驶技术高超的车夫形象,富有传奇色彩。在惊险之余,又不禁使我们捧腹大笑。请你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一个人物,突出其性格特点。100字左右。
【解答】答案:
示例:这时,妈妈从厨房里走出来,一见我还赖在床上,就开腔了:“哎呀,大懒虫,你怎么还不起来?快点!”我眯着眼睛,慢吞吞地穿衣服。妈妈有点火了:“你整天做事就知道拖拉,快穿衣服!再不快点,上学要迟到了。”我只好赶忙套上衣服,洗脸刷牙,吃饭走人。
【点评】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五.解答题(共1小题)
6.阅读课文《登勃朗峰》,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的分析。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前往勃朗峰看到的景色,遇到的事情,作者走到哪就写哪里的风景、人和事,因此课文是以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因此判定修辞手法至关重要。句子将“顶端尖峭”比作“美女的纤指”,将“怪峰”比作“塔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答案:
(1)课文是以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和“塔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上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1)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4)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①②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为什么冒雨登泰山。
(2)本题考查赏析描写。作答时,需先明确什么是“移步换景“,所谓“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定要把立足点的空间变换顺序交代清楚,常常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心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这样写成的游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身临其境的感觉。
(3)本题考查首段作用。首段常有引出抒情对象,介绍其某种特征,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描写方法的分类,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作用:创设意境,写出雨中泰山的壮丽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更能表现作者的勇敢,照应题目“雨中登泰山”。
答案:
(1)前两段主要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
(2)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3)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4)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点评】(1)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