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7:5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0*一滴水经过丽江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处是浓荫匝地,繁花似锦。
②正是在春天,在傣族的泼水节前夕,我们来到了被称为西双版纳的一颗“绿宝石”的橄榄坝。
③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像是走在精心修剪起来的林荫路上,只有从浓密的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的太阳的点点金光。
④西双版纳的气候四季如春,然而春天仍然是最美好的季节。
⑤当我们从澜沧江的小船踏上这片土地时,立刻觉得好像来到了一个天然的热带大花园。
A.②④①⑤③ B.⑤④①③② C.④②⑤①③ D.③④②①⑤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B.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C.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D.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
3.本文《一滴水经过丽江》记述了一滴水的旅行经历。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它都经历了什么。
4.本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丽江古城的民居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突出结构布局,追求雕绘装饰,被誉为“民居博物馆”。
材料二:纳西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更是源远流长,蜚声中外。它的源头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曲音乐,自明朝开始陆续传入。这些古乐至今保留有22个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材料三:如图。
(1)根据前两则材料,说说丽江古城有何特点。
(2)材料三为丽江古城纪念币,说说纪念币的近景和远景各是什么。
四.解答题(共1小题)
6.阅读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回答问题。
(1)文章首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三段中,写徐霞客将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写进书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滴水一样晶莹”一句中的“他们”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散文阅读
向上的风
郑彦英
①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②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③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④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⑤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⑥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⑦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⑧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⑨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⑩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选自2015年《读者》,有改动)
(1)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⑧段中写道:“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请结合文章②﹣⑦段,概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的妙处。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处是浓荫匝地,繁花似锦。
②正是在春天,在傣族的泼水节前夕,我们来到了被称为西双版纳的一颗“绿宝石”的橄榄坝。
③走在村寨之间的小径上,就好像是走在精心修剪起来的林荫路上,只有从浓密的树叶的缝隙里洒下来的太阳的点点金光。
④西双版纳的气候四季如春,然而春天仍然是最美好的季节。
⑤当我们从澜沧江的小船踏上这片土地时,立刻觉得好像来到了一个天然的热带大花园。
A.②④①⑤③ B.⑤④①③② C.④②⑤①③ D.③④②①⑤
【解答】此语段讲了西双版纳的春天,④领起了话题,是第一句;
紧承“春天”这一语意引出此行的目的地,②是第二句;
⑤地点进一步具体化,第三句;
①句意对上一句进行了更细致的描述,是第四句;
③活动地点发生了转移,是最后一句;
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④②⑤①③
故选:C。
【点评】此题可结合读,通过空间变换的顺序排列。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B.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C.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D.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流过四方街”是“我”的心愿,所以“心愿”后面改成冒号。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冒号、破折号、逗号、句号的用法,重点注意逗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
3.本文《一滴水经过丽江》记述了一滴水的旅行经历。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它都经历了什么。
【解答】【答案】这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柳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这滴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这滴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根据文章内容,按时间和地点的转换来概括即可。
【点评】略
4.本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答】【答案】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这种写法,可以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使文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点评】略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丽江古城的民居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突出结构布局,追求雕绘装饰,被誉为“民居博物馆”。
材料二:纳西先民创造了灿烂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更是源远流长,蜚声中外。它的源头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曲音乐,自明朝开始陆续传入。这些古乐至今保留有22个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材料三:如图。
(1)根据前两则材料,说说丽江古城有何特点。
(2)材料三为丽江古城纪念币,说说纪念币的近景和远景各是什么。
【解答】答案:
(1)丽江古城美在文化,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
(2)近景为丽江古城建筑,远景为玉龙雪山。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解答题(共1小题)
6.阅读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回答问题。
(1)文章首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三段中,写徐霞客将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写进书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滴水一样晶莹”一句中的“他们”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将雪人格化,写“我”化作一片轻盈的雪花来到世界,富有童真童趣,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作用分析。写徐霞客将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写进书中,是证明丽江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是真实的,有迹可循的,并让其美名远扬,这增添了丽江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他们”指“游客”。游客的心像水一样纯净淳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愿意来到丽江,因为他们爱上了丽江,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受到洗礼。丽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丽江人像水一样淳朴澄澈的心灵,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也会受到感染,他们会忘记一切名利,让自己的心纯洁得就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答案:
(1)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运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写“我”化作一片轻盈的雪花来到世界,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2)写徐霞客将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写进书中,并让其美名远扬,这增添了丽江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3)“他们”指“游客”。游客的心像水一样纯净淳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愿意来到丽江,因为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受到洗礼。丽江悠久的历史文化,丽江人淳朴澄澈的心灵,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忘记一切名利,让自己的心纯洁得就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7.散文阅读
向上的风
郑彦英
①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②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③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④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⑤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⑥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⑦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⑧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⑨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⑩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选自2015年《读者》,有改动)
(1)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⑧段中写道:“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请结合文章②﹣⑦段,概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的妙处。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题,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具体作用还要根据文章全局去分析。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本段描写了沙漠荒芜,为下文停车吃瓜作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形成对比,从而为突出母女二人的诚信服务。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前文内容可以看出,我们产生特殊感觉是因为母女二人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因为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用水洗手;还有就是女孩的不卑不亢,真诚的微笑给我们印象深刻。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反问与排比,来增强气势,表达作者对自己故作高深的深刻反省。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句的理解。主旨句是文章中心的表现,要结合前文内容分析其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及态度。结合本文来看,末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用“向上的风”来暗指戈壁滩上卖瓜母女的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精神,指出这种精神很难见到,表达作者对这种人的真诚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答案:
(1)描写沙漠荒芜与景色的单调,既为下文停车吃瓜作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的明艳温馨形成对比,同时沙漠的荒无人烟衬托出母女俩诚信买卖的可贵。
(2)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瓜甘甜爽利,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用水洗手;女娃的不卑不亢、真实的微笑。
(3)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深刻表达了对自己故作高深的反省。
(4)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像文中戈壁滩上卖瓜母女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这种已经不多见了,当今社会,平实真切的本性也是可遇不可求,表达了作者对平实真切的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点评】本阅读题考查的内容有: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句子的赏析及主旨句的理解。其中第四题较难,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物的精神,分析作者创作的意图与所要表达的情感。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