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3 《马说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3 《马说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7:5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3* 马说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D.执策而临之(握)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3.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之不能尽其材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1)策
①执策而临之   
②策之不以其道   
(2)以
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   
(3)之
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
①其真无马邪   
②其真不知马也   
(5)虽
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故虽有名马   
(6)食
①食不饱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而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执策而临之   
三.解答题(共1小题)
5.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课文《马说》,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2)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4)本文以“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作结,好处是什么?
(5)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7.【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是)
B.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C.取之不明(选拔任用)
D.赦小过(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4)“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乙】文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3* 马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解答】A.名词,才能/动词,能够;
B.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难道/代词,它的;
C.均为连词,表转折;
D.助词,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C。
【点评】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D.执策而临之(握)
【解答】A.有误,句意为: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辱:辱没,动词。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题时,结合句意进行判断即可。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3.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2)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受屈辱。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解答】(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2)句意: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句意: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受屈辱。
(4)句意: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答案:
(1)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受屈辱。
(4)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然后根据句意分析其活用现象,理解词语意思。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1)策
①执策而临之 马鞭 
②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2)以
①不以千里称也 用 
②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3)之
①虽有千里之能 的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指千里马 
(4)其
①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 
(5)虽
①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②故虽有名马 即使 
(6)食
①食不饱 吃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养 
(7)而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表转折,但,却 
②执策而临之 表顺承 
【解答】(1)①“执策而临之”意思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策”,马鞭。②“策之不以其道”意思是: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用马鞭驱赶。“策”,用马鞭驱赶。
(2)①“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以”,用。②“策之不以其”意思是: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
(3)①“虽有千里之能”意思是: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之”,的。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意思是: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之”,它,指千里马。
(4)①“其真无马邪”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意思是:恐怕他真的不知道它是好马(千里马)!“其”,恐怕,表推测语气。
(5)①“虽有千里之能”意思是:千里马虽有一日千里的能力。“虽”,虽然。②“故虽有名马”意思是:即使有名贵的马。“虽”,即使。
(6)①“食不饱”意思是:吃不饱。“食”,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意思是: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不知道以养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食”,同“饲”,喂养。
(7)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即人才常用,但是识才的人很少有。“而”表转折,但,却。②“执策而临之”意思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而”,表顺承。
答案:
(1)①马鞭。②用马鞭驱赶。
(2)①用。②按照。
(3)①的。②它,指千里马。
(4)①难道,表反问语气。②恐怕,表推测语气。
(5)①虽然。②即使。
(6)①吃。②同“饲”,喂养。
(7)①表转折,但,却。②表顺承。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三.解答题(共1小题)
5.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解答】本题主要是围绕“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来分析,从这一点上根据文中具体的语句来理解,说明为什么“伯乐”重要即可。
答案: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点评】此类文言文阅读,要抓住关键信息点,如本题中“伯乐”与“千里马”,理解问题的核心分析作答。
四.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课文《马说》,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2)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4)本文以“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作结,好处是什么?
(5)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文中的“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合理任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指有才华的人(人才);“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的感情。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千里马在文中指的是人才。人才得不到常识,只能与碌碌无为,直到老去,表现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和惋惜之情。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统治者,正是因为他们不能识别人才,导致人才被埋没,作者在文中对他们提出了讽刺和控诉。
(3)本题考查赏析修辞。这三句格式工整,语义相关,所以是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个排比句表现了统治者的浅薄和愚妄,
(4)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作用。正确翻译后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分析即可。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概是真得不知道千里马吧。这句话是针对统治者说的,讽刺了他们的愚妄无知,这也是本文的中心。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要想成为千里马,首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然后还要遇到伯乐,如果有机遇,一定要把握住,还要有适宜的环境。
答案:
(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人才。“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一。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同情、惋惜,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讽刺、针砭和控诉。
(3)排比;将“食马者”的无知浅薄揭露得淋漓尽致。
(4)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浅薄愚妄,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5)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点评】词义积累: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7.【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是)
B.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C.取之不明(选拔任用)
D.赦小过(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4)“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乙】文用② 道理论证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过的意思是过错。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名:名贵/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命:命名。
B.但吃不饱,力气不足。足:充足/兵员装备已经充足。足:充足。
C.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道:正确的方法/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道:学说。
D.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中间贯通外形挺直。通:贯通。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或:有时;食:喂养。句子翻译为: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重点词语:秉,秉承。亡通无,没有。句子翻译为: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
(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情感的能力。“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可知甲文是强调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乙文中多为引用名人或一些书中的语言进行论证,很明显是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从“以博聚英俊”可以看出,作者是希望统治者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答案:
(1)D
(2)B
(3)①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
(4)“也”字暗含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5)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点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例:策之不以其道。
策: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