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4 唐诗三首(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4 唐诗三首(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7:5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4 唐诗三首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2.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   ,自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   ”。共有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   (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   。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   。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   。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   ,   。
3.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   》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   ,字   ,号   ,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   运动,世称“元白”,与   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   ,   。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   。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   ,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4.体会《卖炭翁》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句所蕴含的情感。
5.《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什么?
四.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6.整体感知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页下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牛困人饥日已高”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过程,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4 唐诗三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答】A.正确;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2.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 子美 ,自号 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诗圣 ”,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 诗史 ”。共有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 歌行体 (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 成都近郊的草堂 。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 忍能对面为盗贼 。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 。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解答】答案:
(1)子美;少陵野老;诗圣;诗史。
(2)歌行体;成都近郊的草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3.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 新乐府 》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 白居易 ,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 新乐府 运动,世称“元白”,与 刘禹锡 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 半匹红纱一丈绫 , 系向牛头充炭直 。
【解答】答案:
(1)新乐府;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新乐府;刘禹锡。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三.解答题(共2小题)
4.体会《卖炭翁》中“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句所蕴含的情感。
【解答】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这首诗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地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
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横暴掠夺。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石壕吏》“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什么?
【解答】结合内容可知,“独”是“仅仅、只”的意思,在本诗中“独”字一词暗示了老妇人已被抓走,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答案:
“独”字一词暗示了老妇人已被抓走,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点评】如何解答“炼字”题:
1、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6.整体感知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分别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诗歌第一段描绘的是秋风破屋图,第二段描绘的是群童抱茅图,第三段描绘的是屋漏无干图,第四段描绘的是遥想广厦图。
(2)本题考查诗歌主题。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本首诗共四节,第一节写秋风破屋的情状,第二节写群童抱茅和作者追逐、倚仗叹息的情状,第三节则写破屋漏雨的情景和作者的内心的愁苦。第四节则由个人到家国,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诗歌情感分析要抓住关键的诗句,这首诗的情感高潮在第四节上,体现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上,作者个人还住着茅草屋,盖着冷似铁的被子,而此时却说想着要有千万间屋子,庇护天下寒士,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同时宁可自己冻死也希望庇护天下寒士,更看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总结: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无私奉献精神,忧国忧民情怀。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如“卷”“飞”“渡”“洒”“挂胃”“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
答案:
(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的贫寒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页下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牛困人饥日已高”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过程,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
ACD.正确。
B.有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描写,并非说明。
故选:B。
(2)本题考查人物的情感分析。首先理解“惜不得”的意思是舍不得。太监差役们硬是要把一千多斤的炭抢走,卖炭翁舍不得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差役们把辛苦烧的炭抢走,从中可以体会到卖炭翁万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作者把卖炭翁的处境写得如此悲惨,把太监差役写得如此横行无忌,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答案:
(1)B
(2)“惜不得”是舍不得的意思,表现了卖炭翁虽万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