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四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四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0:4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四单元练习卷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语言生活是观察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语言生活涉及的领域相对单一。后40年语言生活受到的社会影响范围则要广泛得多。
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口大流动,使得普通话成为必需。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涌现出了______的新概念,新词语,语言生活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得到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不但让语言传播的速度得到提速,还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当今,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语言生活逐步务实,语言不断走向活泼。新词语和新表达方式,出现于自媒体,出现在大众口中。也出现在各种“官宣”中。
(  )。语言使用习惯正在改变:传统书信已经成为______。纸质书刊在不少情况下正在被电子读物取代,而听书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另外,人们写字的机会______。
今天,语言生活正在步入一个全新阶段,我们当______,迎接语言新生活的各种挑战,从语言中认识新时代,通过语言知识更好地服务新时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浩如烟海 罕见物 凤毛麟角 继往开来
B.不计其数 罕见物 屈指可数 继往开来
C.浩如烟海 稀奇物 屈指可数 承上启下
D.不计其数 稀奇物 凤毛麟角 承上启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不但让语言传播的速度得到提高,还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
B.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不但让语言传播的速度得到提速,还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的局面。
C.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不但让语言传播提速,还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
D.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不但让语言传播提速,还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的局面。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时代的发展
B.语言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是因为时代发展了
C.时代的发展也使语言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语言生活方式是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①当今智能设备的使用日益普遍,②人们希望通过佩戴运动手环来改善健康,③但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没有得到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指导的情况下,④佩戴者单独佩戴运动手环很少会使健康状况发生重大变化。⑤没有一项研究显示,佩戴者的胆固醇或血压显著降低。⑥研究人员指出,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的指导和反馈很重要,⑦可以根据运动手环的数据,⑧帮助佩戴者制订个性化方案,⑨因而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
第一处:序号   ,修改   ;
第二处:序号   ,修改   ;
第三处:序号   ,修改   ;
第四处:序号   ,修改   。
二.选择题(共3小题)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如果不 “圈钱”思维,股市融资国际化将会演变成一个国际“老虎机”,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制度都会出现畸形。
(2)有关专家预测,随着我国私人汽车购置力的迅速增强,未来几年内完全有可能 蕴藏巨大市场和商机的“汽车经济”。
(3)有关法规对 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封杀令”,规定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A.摈弃 催生 日渐
B.抛弃 催生 日见
C.抛弃 萌生 日渐
D.摈弃 萌生 日见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语文教师只忙于对课文“条分缕析”,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目无全牛,妨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②这场“经典诵读”比赛谁是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噤若寒蝉,不肯透露一点信息,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经过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王华和张明两人最终决定私下和解,不再对簿公堂,这是一个改善邻里关系的典型案例。
④尽管《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观众好评如潮,但是仍有人对它恶意攻击,演员们对此拍手称快,纷纷揭露攻击者的险恶用心。
⑤我们郑重提议,全体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既要重视经济赡养,也要重视“精神赡养”,让老人们能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⑥邱涛大学毕业后没有去招聘市场找工作,而是回家做起了电商。他力求创新,惨淡经营,一年下来获利颇丰。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只要稍稍了解清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的“犯人”在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B.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C.改革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事要做,譬如说,怎样保证为社会全体成员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就要求我们下大工夫。
D.反病毒专家终于发现,代号为“野玫瑰”的电脑病毒发作,原来是接受邮件和共享资源两条途径侵袭硬盘系统而感染的。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 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
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C.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A.韩少功《我心归去》
B.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C.郁达夫《故都的秋》
D.史铁生《想念地坛》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一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
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己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共1小题)
8.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个字(含标点符号)。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享受,有时甚至超越人体本身所能带来的感受,让人以超乎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
五.作文(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将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整个小学6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年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高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也大大增加。
面对这些变化,同学们热烈讨论了起来:
学生甲:“学习古诗文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我觉得增加古诗文篇目是大好事。”
学生乙:“古诗文晦涩难懂,对于现代的科技生活用处不大,现在谁还写古诗文。”
学生丙:“阅读翻译成白话文的古诗文也可以复兴传统文化,不需要学大量的古诗文。”
学生丁:“大幅提升古诗文的占比,其实是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
……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第四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语言生活是观察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语言生活涉及的领域相对单一。后40年语言生活受到的社会影响范围则要广泛得多。
改革开放带来了人口大流动,使得普通话成为必需。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涌现出了______的新概念,新词语,语言生活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得到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不但让语言传播的速度得到提速,还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当今,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语言生活逐步务实,语言不断走向活泼。新词语和新表达方式,出现于自媒体,出现在大众口中。也出现在各种“官宣”中。
(  )。语言使用习惯正在改变:传统书信已经成为______。纸质书刊在不少情况下正在被电子读物取代,而听书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另外,人们写字的机会______。
今天,语言生活正在步入一个全新阶段,我们当______,迎接语言新生活的各种挑战,从语言中认识新时代,通过语言知识更好地服务新时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浩如烟海 罕见物 凤毛麟角 继往开来
B.不计其数 罕见物 屈指可数 继往开来
C.浩如烟海 稀奇物 屈指可数 承上启下
D.不计其数 稀奇物 凤毛麟角 承上启下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不但让语言传播的速度得到提高,还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
B.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不但让语言传播的速度得到提速,还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的局面。
C.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不但让语言传播提速,还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
D.改革开放以来,新媒体的发展不但让语言传播提速,还改变了前30年单媒单声的局面。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语言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时代的发展
B.语言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是因为时代发展了
C.时代的发展也使语言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D.语言生活方式是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解答】(1)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形容新概念、新词语多,应用“不计其数”。罕见:难得见到;很少见到。稀奇:稀少新奇。此处指传统书信在当代成了稀少的、难得见到的东西,没有新奇的意思,应用“罕见物”。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此处指机会少,应用“屈指可数”。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承上启下: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作等)。此处指我们对语言生活应有的态度,应用“继往开来”。
故选:B。
(2)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速度得到提速”句式杂糅,可将“提速”改为“提高”,或删去“的速度得到”,据此排除C项;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单媒单声”后加“的局面”,据此排除A、C两项。
故选:D。
(3)语段整体上介绍的是时代的发展对语言生活的影响,并没有说明语言生活对时代发展的影响,因此排除A项。括号后面的内容介绍了语言使用习惯、人们写字的机会等语言生活方式的变化,并没有强调语言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要补写的句子所在的段落与前面两段是并列关系,根据前面两段的行文特点,可排除D项。
故选:C。
答案:
(1)B
(2)D
(3)C
【点评】“辨析并修改病句”在近11年的高考中年年出现,已成为必考题型之一。分值一般不少于3分。考查的病句类型主要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辨析病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二是修改病句,通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①当今智能设备的使用日益普遍,②人们希望通过佩戴运动手环来改善健康,③但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没有得到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指导的情况下,④佩戴者单独佩戴运动手环很少会使健康状况发生重大变化。⑤没有一项研究显示,佩戴者的胆固醇或血压显著降低。⑥研究人员指出,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的指导和反馈很重要,⑦可以根据运动手环的数据,⑧帮助佩戴者制订个性化方案,⑨因而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
第一处:序号 ② ,修改 在“健康”后加“状况” ;
第二处:序号 ③ ,修改 删去“据”或删“表明” ;
第三处:序号 ⑦ ,修改 “可以”前加“他们” ;
第四处:序号 ⑨ ,修改 “因而”改为“从而” 。
【解答】②搭配不当,“改善”与“健康”不搭配,应该是“改善健康状况”。③句式杂糅,应该为“据最新的研究”或“最新的研究表明”。⑦成分残缺,本句缺少主语,应在“可以”前加“他们”,指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⑨“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本文语境中,“制订个性化方案”是方法,“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是目的,故此处应改为“从而”。
答案:
②在“健康”后加“状况”;③删去“据”或删“表明”;⑦“可以”前加“他们”;⑨“因而”改为“从而”。
【点评】句式杂糅是把两句话挤到一句话里,该结束的地方不结束,前后交叉错叠,句子结构混乱,形成病句。
例1: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例2:这次暑期学习研讨班的学员,除本研究所有关人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例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无论是办事还是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例4:当上级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分析:例1前一句话是“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后一句话是“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可改为:雷锋同志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或者改为:雷锋同志有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钉子”精神,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例2句式杂糅,“这次暑期学习研讨班的学员,除本研究所有关人员外,还有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与“来自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两句话混杂在一起,可将“也参加了学习”去掉。
例3中把“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与“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修改的方法应当选择其一。
例4中把“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与“感觉是颇难形容的”两种表达句式杂糅在了一起。修改的方法应选择其一。
二.选择题(共3小题)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如果不 “圈钱”思维,股市融资国际化将会演变成一个国际“老虎机”,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制度都会出现畸形。
(2)有关专家预测,随着我国私人汽车购置力的迅速增强,未来几年内完全有可能 蕴藏巨大市场和商机的“汽车经济”。
(3)有关法规对 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封杀令”,规定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A.摈弃 催生 日渐
B.抛弃 催生 日见
C.抛弃 萌生 日渐
D.摈弃 萌生 日见
【解答】①摈弃:表示舍弃、出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抛弃:扔掉不要。“圈钱”思维是抽象事物,应该与“摈弃”搭配。
②催生:为因为某些原因,被迫形成当前状态的意思。萌生:开始发生;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随着我国私人汽车购置力的迅速增强”,“汽车经济”应该与“催生”搭配。
③日渐:一天天慢慢地。日见:一天一天地显示出;逐渐地。这里搭配的对象是“泛滥的网络语言”应选用“日渐”。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语文教师只忙于对课文“条分缕析”,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目无全牛,妨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②这场“经典诵读”比赛谁是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噤若寒蝉,不肯透露一点信息,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经过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王华和张明两人最终决定私下和解,不再对簿公堂,这是一个改善邻里关系的典型案例。
④尽管《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观众好评如潮,但是仍有人对它恶意攻击,演员们对此拍手称快,纷纷揭露攻击者的险恶用心。
⑤我们郑重提议,全体公民都应该行动起来,既要重视经济赡养,也要重视“精神赡养”,让老人们能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⑥邱涛大学毕业后没有去招聘市场找工作,而是回家做起了电商。他力求创新,惨淡经营,一年下来获利颇丰。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答】①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语出《庄子 养生主》,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这里指忽视整体,使用不正确,属于望文生义。
②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句子指口风严谨,不透露信息,语境不当。
③对簿公堂,原意为在官府上受审问,现多用为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这里使用正确。
④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句子指对恶意攻击很愤怒,语境使用错误。
⑤桑榆晚景,也作“桑榆暮景”,指照在桑树、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比喻人晚年的时光。正确。
⑥惨淡经营指费尽苦心谋划某事。使用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只要稍稍了解清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的“犯人”在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B.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C.改革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事要做,譬如说,怎样保证为社会全体成员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就要求我们下大工夫。
D.反病毒专家终于发现,代号为“野玫瑰”的电脑病毒发作,原来是接受邮件和共享资源两条途径侵袭硬盘系统而感染的。
【解答】A.搭配不当,“‘犯人’写着‘流放宁古塔’”主宾不搭配,将“在判决书”改为“的判决书”;
B.正确;
C.搭配不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动宾不搭配,应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D.结构混乱,“脑病毒发作,原来是接受邮件和共享资源两条途径侵袭硬盘系统而感染的”句式杂糅,改为“脑病毒原来是由接受邮件和共享资源两条途径侵袭硬盘系统而感染的”。
故选:B。
【点评】结构混乱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病句类型,主要包括句式杂糅、中途易辙(偷换主语)、藕断丝连等。
(一)句式杂糅。例如: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
“深受群众喜爱”与“深为群众所喜爱”两种说法就杂糅在一起了。
常见的句式杂糅有:
①包括……组成(A包括……B由……组成)
②本着……为原则(A本着……原则 B以……为原则)
③超过……以上(A超过……B在……以上)
④主要成分是……配制而成的(A主要成分是……B由……配制而成的)
⑤有……打制而成的(A有……B用……打制而成的)
⑥作者是……合写的(A作者是……B由……合写的)
⑦主要原因是由于……而造成的(A主要原因是……B由……造成的)
⑧围绕以……为中心(A围绕……B以……为中心)
⑨由于……所决定(A由……决定 B为……所)
⑩根据……显示……(A根据……B……显示)
(二)暗换主语。例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前半句的主语是“话”,后半句的主语却暗中换成了“心”。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 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
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C.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C 
A.韩少功《我心归去》
B.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C.郁达夫《故都的秋》
D.史铁生《想念地坛》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解答】(1)A.“根本区别”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文中说的是“最明显的特征”,不是“根本区别”,选项曲解文意。
B.“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误,材料二说的是“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由此可知,“大品”的散文取代了“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不代表“都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
C.“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误,材料三说的是“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文中说的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D.正确。
故选:D。
(2)B.“如果……便不会”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只是说“‘文’的撤离中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第四段说“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由此可知,“散文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与散文“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选:B。
(3)A.从文中来看,材料二中说“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哲理层面、美学角度对家园的文化概念作深层次思考,属于大品散文;
B.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是当代的一篇历史散文,李清照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之一,作者笔下的李清照优美凄凉。梁衡先生评价李清照为美神,可见他对李清照有极好的印象。行文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多处引用李词,对其进行深刻地剖析,当写到李清照悲惨的命运时,又会抒发无尽的感慨,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写人,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由李清照这个个体表现一个王朝的动荡,照见了词的发展,作品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属于大品散文;
C.郁达夫《故都的秋》借助抒情、描写、议论来展现故都秋景之美,属于“以小为美”,是美文、小品。
D.史铁生《想念地坛》由个体的遭遇而生发有关人生、生活、生命的思考,启发感染读者,笑对生活追求永恒的生命价值,属于大品散文。
故选:C。
(4)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可知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默默蓄力,奋起前进。
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先总提观点,材料二第一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然后从两方面并列阐述当代散文发展特点,材料二的第二、三段“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最后总结全文,分析原因,材料二的第四段“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论证方法上,善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如:列举大量作家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大品”与“小品”的对比。
(5)材料一第一段“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就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即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
材料一第三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即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转为“言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
材料二第二段“‘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即“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当代散文家的创作,“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
答案:
(1)D
(2)B
(3)C
(4)①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②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两方面阐述散文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分析原因;③论证条分缕析,善用例证法、对比论证。如:列举大量作家作品,“大品”与“小品”的对比。
(5)①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②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转为“言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③“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一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
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己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解答】(1)B.“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不当,“悲惨命运”用词过当,只是表现他们生活不易。
(2)C.“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误,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
(3)梳理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可按照捡钱之前、捡钱时、捡钱后、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这个过程来梳理。捡钱之前可结合“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概括出“吹着口哨,悠闲无聊”;捡钱时可结合“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栗,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可概括出“装模作样,兴奋紧张”;捡钱后结合“‘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概括出“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结合“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概括出“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4)“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可知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可知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主旨上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答案:
(1)B
(2)C
(3)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4)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②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点评】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四.语言表达(共1小题)
8.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个字(含标点符号)。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享受,有时甚至超越人体本身所能带来的感受,让人以超乎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
【解答】本题选取的是说明议论性语段,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该语段以“网络”为核心话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开头至“但”之间,讲其优点,即“资源的共享”“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享受”;第二层为“但”之后的内容,主要说网络的局限性。
答案:
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带来丰富和美好的使用享受,但不能取代人的生活和感受。
【点评】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五.作文(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将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整个小学6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年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高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篇目也大大增加。
面对这些变化,同学们热烈讨论了起来:
学生甲:“学习古诗文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我觉得增加古诗文篇目是大好事。”
学生乙:“古诗文晦涩难懂,对于现代的科技生活用处不大,现在谁还写古诗文。”
学生丙:“阅读翻译成白话文的古诗文也可以复兴传统文化,不需要学大量的古诗文。”
学生丁:“大幅提升古诗文的占比,其实是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
……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答】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了解中华文化,是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前提条件,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古诗文篇目,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对培养良好气质,建设美好生活,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尽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神州大也,处处弦歌之声,诵读经典,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时代正在悄然来临!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认识并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加以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和谐共处。文化自觉带来的将是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将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间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华古文化坚实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派学说。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
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间点上他一手创建了影响身后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之后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核,就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
【点评】结构思路: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对象明确、任务明确。写作前,审好题,确定一种观点,然后拟题。写作时,先表明态度,或者赞成增加古诗文篇目,或者反对增加古诗文篇目。接着陈述理由,可以写成记叙文,进行有重点的列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强调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加民族自信等。无论写成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需要文笔优美,层次清楚,主题突出,不可只作一般性的罗列。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