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2 烛之武退秦师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2 烛之武退秦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2 10:4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各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⑦ C.③④⑥⑦ D.②④⑤⑦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你
②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④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⑥又欲肆意西封肆 肆:肆意,放肆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⑧亦去之 去:离开
A.①②③⑤⑧ B.②④⑤⑦⑧ C.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⑤⑥⑧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唯君图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将焉取之 ⑨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A.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 B.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
C.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 D.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
5.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④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
⑥越国以鄙远
⑦且贰于楚也
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⑨共其乏困
A.①⑤/②③/④⑨/⑦⑧/⑥ B.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
C.①②/③⑤/④⑧/⑥⑦/⑨ D.①③/②⑤/④⑧/⑥⑨/⑦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春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分野,各民族交往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走上了封建制.
B.《左传》虽然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但是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C.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书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任鲁国史官时尽职尽责,受到当时人所崇拜.
D.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一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
二.填空题(共1小题)
8.一词多义。
(1)贰
①且贰于楚也    
②贰则疑惑    
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④不迁怒,不贰过    
(2)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屦    
④敝人皆狡,不识上下    
(4)许
①许君焦、瑕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5)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见微知著    
③微言大义    
④始参微时,与萧何善    
(6)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7)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9.课外文言文
【甲】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不堪也 堪:忍受
B.乞主公加礼而遣之 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
C.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以利郑也
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乃还
D.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B.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C.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D.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②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四.默写(共1小题)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交代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两句是:“   
   ,   。”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用“   ,   ”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认为“   ”是不仁道的;“   ”是不明智的;“   ”不符合武德的。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11.下面是有人根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前两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幕后台词空缺。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请你结合课文和剧情,将其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 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 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我想派您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 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想了想)那……好吧。
幕落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2.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的作者的探讨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中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民”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姚鼐还提出《左传》的作者可能是吴起,也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 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
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 公冶长》。唐代孔颖达认为他姓左名丘明(《春秋左传注疏》)。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 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 观周》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2 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各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⑦ C.③④⑥⑦ D.②④⑤⑦
【解答】①“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②没有通假字。
③“共”通“供”,供给。
④没有通假字。
⑤“说”通“悦”,高兴。
⑥“知”通“智”,智慧,明智。
⑦没有通假字。
故选:A。
【点评】通假字积累: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你
②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④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⑥又欲肆意西封肆 肆:肆意,放肆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⑧亦去之 去:离开
A.①②③⑤⑧ B.②④⑤⑦⑧ C.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⑤⑥⑧
【解答】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的“若”,应译为“假如”,句意为: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应译为“让……作为”,句意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
⑥“又欲肆意西封肆”中的“肆”,应译为“延伸,扩张”,句意为:就会再向西边扩展疆土。
故选:B。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答】A.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C.无能:古今意思相同,没有能力。
D.夫人:古义指那人,此句中代指秦穆公;今义指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故选:C。
【点评】常见通假字举例:
1、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2、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3、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4、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5、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6、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4.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唯君图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将焉取之 ⑨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A.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 B.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
C.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 D.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
【解答】①④⑧⑨代词,指代人、事、物;
②⑤⑥助词,主谓间取独;
③助词,的;
⑦助词,提宾标志;
故选:B。
【点评】文言虚词辨析六法:
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注意其使用位置。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习题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正确作答。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来确定。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5.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④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
⑥越国以鄙远
⑦且贰于楚也
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⑨共其乏困
A.①⑤/②③/④⑨/⑦⑧/⑥ B.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
C.①②/③⑤/④⑧/⑥⑦/⑨ D.①③/②⑤/④⑧/⑥⑨/⑦
【解答】①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②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③名词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⑤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⑦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⑨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故选:D。
【点评】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解答】C.“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错,应是“存郑对秦有益无害”。对应的课文原句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故选:C。
【点评】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春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分野,各民族交往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走上了封建制.
B.《左传》虽然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但是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C.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书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任鲁国史官时尽职尽责,受到当时人所崇拜.
D.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一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
【解答】解析:
A项,成分残缺,“走上”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道路”;
B项,逻辑有误,转折关系关联词使用不当,此处应是并列关系。将“虽然”改为“不仅”,将“但是”删去;
C项,句式杂糅,“受到当时人所崇拜”句式杂糅,可删去“所”或将“受到”改为“为”;
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
所谓句式杂糅,就是只有两个或两个义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历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通过对近几年来一些试卷中此类试题的梳理,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式杂糅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类:
1.表对象.对于…上
例: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周密地考虑过.
修改意见:或说“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或说“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
2.表决定.以…即可
例:关于“春游”的众多方案,以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修改意见:或说“以张科长的方案为宜”,或说“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3.表事由.借口…为名
例:日军借口两名士兵失踪为名,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修改意见:或说“借口两名士兵失踪”,或说“以两名士兵失踪为名”.
4.表构成.由(包括、分)…组成
例: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有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修改意见:或说“有序厅…等六部分”,或说“由序厅…等六部分组成”.
5.表意愿.本着…为原则
例: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修改意见:或说“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或说“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
6.表被动.被(受)…所
例:这位喜剧小品演员,深受观众所喜爱.
修改意见:或说“深受观众喜爱”,或说“深为观众所喜爱”.
7.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
例: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修改意见:或说“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或说“其根本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8.达…之巨
例:赖昌星集团自1996年以来,在海关大肆走私,累计逃税金额高达530亿元之巨.
修改意见:或说“高达530亿元”,或说“达530亿元之巨”
9.表目的.旨在以…为目的
例:公安部这次旨在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利剑”行动,经过广大干警三个月的连续奋战,圆满结束了.修改意见:或说“旨在‘打击毒品、遏制犯罪’的‘利剑’行动”,或说“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利剑’行动”.
10.表范围.大多以…为主
例:这次参加“神舟六号”研制的科研人员,大多以青年人为主,从而实现了“老一代”向“新一代”的过渡.
修改意见:或说“科研人员大多是青年人”,或说“科研人员以青年人为主”.
11.表依靠靠的是…取得的.例:刘翔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修改意见:或说“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或说“是个人拼搏奋斗取得的”.
12.表时间.长达…之久
例:这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长达六年之久.修改意见:或说“长达六年”,或说“达六年之久”.
13.表限制.超过…以上
例:到本超市购物,每人每次消费金额超过50元以上者,有礼品赠送.修改意见:或说“超过50元者”,或说“消费金额50元以上者”
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
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
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
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
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
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
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
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
以上内容,仅是杂糅句式的一部分.另外,句式杂糅的形式多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总结.多读文章,培养语感,此种语病是可以解决的.
二.填空题(共1小题)
8.一词多义。
(1)贰
①且贰于楚也  动词,从属二主 
②贰则疑惑  形容词,不专一 
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动词,从属二主 
④不迁怒,不贰过  副词,再 
(2)鄙
①越国以鄙远  动词,把……当作边界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形容词,庸俗浅薄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动词,看轻 
(3)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动词,损害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形容词,疲倦 
③使史更敝衣草屦  形容词,破旧的 
④敝人皆狡,不识上下  谦辞 
(4)许
①许君焦、瑕  动词,答应 
②杂然相许  动词,赞同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代词,表处所 
(5)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副词,如果没有 
②见微知著  形容词,微小 
③微言大义  形容词,精微 
④始参微时,与萧何善  形容词,地位不高 
(6)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代指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指示代词,这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副词,表婉商,还是 
(7)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兼词,相当于“于之”,从哪里 
【解答】故答案为:
(1)①动词,从属二主;②形容词,不专一;③动词,从属二主;④副词,再。
(2)①动词,把……当作边界;②形容词,庸俗浅薄;③动词,看轻。
(3)①动词,损害;②形容词,疲倦;③形容词,破旧的;④谦辞。
(4)①动词,答应;②动词,赞同;③约数;④代词,表处所。
(5)①副词,如果没有;②形容词,微小;③形容词,精微;④形容词,地位不高。
(6)①代词,代指行李;②指示代词,这;③代词,自己的;④副词,表婉商,还是。
(7)①语气词;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兼词,相当于“于之”,从哪里。
【点评】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具体句子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9.课外文言文
【甲】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臣不堪也 堪:忍受
B.乞主公加礼而遣之 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
C.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以利郑也
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乃还
D.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B.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C.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D.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②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解答】(1)A.堪:能够、可以(胜任)。译文:我不能够胜任。
(2)A.两句里“于”都是介词,对;B.第一个“以”,介词,凭借;第二个“以”,连词,同“而”,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C.第一个“乃”,副词,原来是;第二个“乃”,副词,才,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D.第一个“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第二个“然”,然而,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3)D.译文: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殿,只见烛之武眉毛须发都白了,他驼着腰,步履蹒跚,身边的人没有不发出吃吃笑声的。“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译为“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殿”,句子意思完整,为一独立分句,故排除A.“伛偻其身”与“蹒跚其步”结构对称,在“身”后停顿,故选D。
(4)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无中生有。
(5)①举:推荐;见:显露;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译文: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②况:再说;数:多次;方:才;为之:作这件事。译文: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答案:
(1)A
(2)A
(3)D
(4)B
(5)①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②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点评】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四.默写(共1小题)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交代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两句是:“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 且贰于楚也 。”
(2)《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用“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敢以烦执事 ”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认为“ 因人之力而敝之 ”是不仁道的;“ 失其所与 ”是不明智的;“ 以乱易整 ”不符合武德的。
【解答】故答案为:
(1)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重点字:贰)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重点字:郑)
(3)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重点字:敝)
【点评】《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11.下面是有人根据《烛之武退秦师》的前两段编写的一幕短剧,其幕后台词空缺。幕后台词指演出时由幕后人说出的台词,它的作用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的相关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等等。请你结合课文和剧情,将其补写完整。
《烛之武临危受命》
地点:郑国宫廷内
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
事因: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
幕启
幕后台词: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对郑伯)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伯撤军。
郑 伯:我看,也只有这样了。唉……
[佚之狐退场,郑伯命人宣烛之武。烛之武上场]
郑 伯:(急迫而恳求地)我们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我想派您去见秦伯,一定要说服他们撤军。
烛之武:(推辞)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 伯:我早先没有重用您,到危急之时才求助于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想了想)那……好吧。
幕落
【解答】从台词的位置可以看出,下文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这里是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解说,以便于故事的展开。结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拟写即可,需要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危急的形势。
故答案为: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还依附于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点评】扩展语句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审清题意,辨析试题类型(情境型或单句扩展型),明确扩展重点(重点部分要占到整个扩展部分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字数)。
②必须“伸展、扩大”,这是前提。试题中给定的字、词、句就是起点,就是基础,特别是关键词须用全、用尽。这是扩展的原则。
③要合理的扩展。所谓“合理”包括两个方面:扩展后的句子必须正确,不能扩展成病句;扩展后的内容和文字要与所需表达的语境相符。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2.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的作者的探讨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中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民”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姚鼐还提出《左传》的作者可能是吴起,也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 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
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 公冶长》。唐代孔颖达认为他姓左名丘明(《春秋左传注疏》)。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 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 观周》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解答】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的作者的探讨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根据题目“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一提示应先将语段分为三层,然后再分别概括层意。这段文字一共11句话,前面四句都是有关《左传》作者的一些怀疑之说,第四句以“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对这些怀疑之说做出评价;第五句说“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第六句是唐代孔颖达的观点,第七句是清代朱彝尊的观点,第八句是清代俞正燮的观点,这几句都是关于左丘明姓氏的不同看法;第九到第十一句是说一般的论者认为孔子与左丘明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考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①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②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③一 般论者认为孔子与左丘明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史实的。
【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