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窦娥冤(节选)
一.试题(共9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外”是角色名,这里是外来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
B.“净”是角色名,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俗称“花脸”。
C.“科”是戏曲中角色敲打乐器时的动作,又称为“介”。
D.“旦”是角色名,扮演妇女。
(2)对〔滚绣球〕这首曲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对“天地”的控诉,表达了窦娥希望天地“把清浊分辨”的强烈愿望。
B.这首曲词虽然强烈地指责了“天地”的不公,但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明确地表现出窦娥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彻底。
C.这首曲词申诉了无端受害之后,深切盼望官府主持公道的女主人公,最终却陷入了孤苦无助的境地,因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天地鬼神身上。
D.这首曲词表面看是对“天地”的控诉,实际上是窦娥对昏聩的官吏,腐败的政治,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
(3)细细品味〔滚绣球〕,体会窦娥对“天地”的情感如何变化?
(4)从语言效果的角度思考,〔滚绣球〕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技巧来抒发人物强烈的感情和突出人物的性格?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价值在于, , , , 。 , 。窦娥最后的抗议,对这个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最想做顺民以求得生 存下去的顺民都被逼无奈,对这个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种抗议是非常深刻有力的。
①在一系列悲惨遭遇发生在她身上后
②但她这最起码的要求都被扼杀了
③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这样的妇女
④她还是想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生存下去
⑤却没有给她们生存之地
⑥窦娥温顺善良
A.④③①⑤⑥② B.④⑤⑥②③① C.⑥①④②③⑤ D.⑥⑤①④③②
3.下列对修辞格的运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合把清浊分辨”中的“清浊”是借代,代指是非。
B.“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中的“盗跖”“颜渊”是借代,代指坏人、好人。
C.“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是对比。
D.“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是拟人。
4.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 )
A.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B.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C.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D.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的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了借代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6.文学常识填空。
(1)《窦娥冤》的全名是《 》,作者 ,号 ,是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 、 、 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杂剧角色分为 、 、 三大类。其中 为男主角, 为女主角。
(3)杂剧的剧本由 、 、 三部分组成。因“唱为主,白为宾”,古曰宾白,所以,白就是 ,又分为对白、独白、旁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 、 和 ,叫作“科”。
7.网上很多关于关汉卿的对联是征集上联或下联的,请你也来尝试对一对。
(1)上联:
下联:关汉卿著《单刀会》,文关写武关(关羽)
(2)上联:窦娥冤死,关汉卿何事
下联:
8.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完整空缺内容。
标题 段落 起始 主要内容 人物性格
窦娥冤 第一部分 开头……【叨叨令】曲子 途中控诉(指斥天地) ①
第二部分 (卜儿哭上科,云)……【鲍老儿】曲子 ② (决别婆婆) 善良、孝顺
第三部分 (刽子做喝科,云)……结束 ③ 悲愤、强烈的反抗精神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
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
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存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
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逼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 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赤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早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美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之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面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 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
B.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
C.戏剧的全名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D.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窦娥冤(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9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外”是角色名,这里是外来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
B.“净”是角色名,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俗称“花脸”。
C.“科”是戏曲中角色敲打乐器时的动作,又称为“介”。
D.“旦”是角色名,扮演妇女。
(2)对〔滚绣球〕这首曲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对“天地”的控诉,表达了窦娥希望天地“把清浊分辨”的强烈愿望。
B.这首曲词虽然强烈地指责了“天地”的不公,但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明确地表现出窦娥虽然有反抗精神,但并不彻底。
C.这首曲词申诉了无端受害之后,深切盼望官府主持公道的女主人公,最终却陷入了孤苦无助的境地,因而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天地鬼神身上。
D.这首曲词表面看是对“天地”的控诉,实际上是窦娥对昏聩的官吏,腐败的政治,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
(3)细细品味〔滚绣球〕,体会窦娥对“天地”的情感如何变化?
(4)从语言效果的角度思考,〔滚绣球〕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技巧来抒发人物强烈的感情和突出人物的性格?
【解答】(1)C.“‘科’是戏曲中角色敲打乐器时的动作”错。“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等。选项缩小了范围。
故选:C。
(2)D.“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错。《窦娥冤》表面看是对“天地”的控诉,实际上是窦娥对官吏昏聩、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的控诉,但“直至封建的整个统治的怀疑和否定”的说法扩大了范围。
故选:D。
(3)从“只合把清浊分辨”可知,窦娥最初对天地充满了信赖,相信它能够明辨是非;“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是窦娥对天地的怀疑、质问;“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是窦娥对天地的无情揭露,指责它欺软拍硬;最后“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是窦娥对天地的否定。
(4)本段使用了反复手法,如“天地也!……天地也!….…”;运用了反问句,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运用了感叹句,如“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些手法和特殊句式的运用抒发了窦娥对官吏昏聩、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的控诉,突出了窦娥强烈的反抗性格。
答案:
(1)C
(2)D
(3)从信赖(清浊分辨)一到怀疑(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进而揭露(怕硬欺弱、顺水推船)——最后否定(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堪贤愚枉为天)。
(4)词语的反复、反问句的使用、感叹句的连用,抒发了人物强烈的感情,突出了窦娥的反抗性格。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记牢作者名字、书名、年代、国别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物象、名言警句等。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价值在于, , , , 。 , 。窦娥最后的抗议,对这个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最想做顺民以求得生 存下去的顺民都被逼无奈,对这个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种抗议是非常深刻有力的。
①在一系列悲惨遭遇发生在她身上后
②但她这最起码的要求都被扼杀了
③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这样的妇女
④她还是想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生存下去
⑤却没有给她们生存之地
⑥窦娥温顺善良
A.④③①⑤⑥② B.④⑤⑥②③① C.⑥①④②③⑤ D.⑥⑤①④③②
【解答】此段文字论述的是窦娥悲剧的价值。 ⑥引出故事的主要人物,故⑥应为首句。①④是窦娥“温顺”的具体体现,根据句意,应将④放①后。②中的“这最起码的要求”指④中的“生存下去”,故②放④后。③⑤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与补充,应放最后。⑤在内容上紧承③,且⑤中的“她们”指③中的“窦娥这样的妇女”,故⑤放③后。
故选:C。
【点评】句子排序的基本规律: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一件事情,总是有先有后的,这种先后,就是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这种先后找出来,句子也就排列出来了。比如写一个活动的一段话,找出这个活动的过程就可以了。
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有些文章,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对于这样的文章里的句子,被打乱后,让我们排列,我们可以找出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按照时间先后就能正确排出顺序了。
3.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排列。有的文章或者段落,是按照总分结构来写的,打乱后,我们在弄清大意的基础上,找到“总”“分”,然后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排列就可以了。
4.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排列。有些文章或段落是按照空间变换也就是地点的推移的顺序写的,打乱后,我们只要找出不同的先后出现的地点就可以了。
3.下列对修辞格的运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合把清浊分辨”中的“清浊”是借代,代指是非。
B.“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中的“盗跖”“颜渊”是借代,代指坏人、好人。
C.“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是对比。
D.“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是拟人。
【解答】A.“‘清浊’是借代”错误,应该是借喻。这里用“清浊”比喻是非曲直,不同类有相似点。
故选:A。
【点评】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
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
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
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例如: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出现于全世界。
(4)博喻
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例如:
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4.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 )
A.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B.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C.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D.殿试﹣﹣进士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解答】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连中三元”。
故选:B。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5.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的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了借代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解答】解析:D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点评】常见的修辞手法类型及作用: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1.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3.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4.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1.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2.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6.文学常识填空。
(1)《窦娥冤》的全名是《 感天动地窦娥冤 》,作者 关汉卿 ,号 已斋叟 ,是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 白朴 、 马致远 、 郑光祖 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2)杂剧角色分为 末 、 旦 、 净 三大类。其中 正末 为男主角, 正旦 为女主角。
(3)杂剧的剧本由 唱 、 科 、 白 三部分组成。因“唱为主,白为宾”,古曰宾白,所以,白就是 剧中人的说白 ,又分为对白、独白、旁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 动作 、 表情 和 舞台效果 ,叫作“科”。
【解答】答案:
(1)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 已斋叟 白朴 马致远 郑光祖
(2)末 旦 净 正末 正旦
(3)唱 科 白 剧中人的说白 动作 表情 舞台效果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7.网上很多关于关汉卿的对联是征集上联或下联的,请你也来尝试对一对。
(1)上联: 孔尚任作《桃花扇》,小孔追大孔(孔子)
下联:关汉卿著《单刀会》,文关写武关(关羽)
(2)上联:窦娥冤死,关汉卿何事
下联: 西湖梦残,余(与)秋雨无关
【解答】对联讲求严格的对仗,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相同,意思要相同或相近。从所给语句看,要有人物著作的出现,要使用谐音,如“关汉卿何事”。这就要求既要看得懂,联想得到,吻合得还要巧妙。
答案:
(1)孔尚任作《桃花扇》,小孔追大孔(孔子)[或:纪连海讲阅微堂,小纪说老纪(纪昀)]
(2)西湖梦残,余(与)秋雨无关[或:水浒狂潮,施(是)耐庵妙笔]
【点评】对联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8.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完整空缺内容。
标题 段落 起始 主要内容 人物性格
窦娥冤 第一部分 开头……【叨叨令】曲子 途中控诉(指斥天地) ① 冤屈、反抗精神
第二部分 (卜儿哭上科,云)……【鲍老儿】曲子 ② 婆媳诀别 (决别婆婆) 善良、孝顺
第三部分 (刽子做喝科,云)……结束 ③ 三桩誓愿 悲愤、强烈的反抗精神
【解答】①从窦娥蒙受冤屈指斥天地的唱词来看,能体现窦娥的对蒙受冤屈的不满和反抗精神,②这一部分的主要事件是写窦娥不忍心让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刑场,请求走后街,但在后街却与婆婆相见,婆媳二人诀别的场景。故概括为“婆媳诀别”。③第三部分是文本的高潮部分,主要写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表现窦娥的悲愤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答案:
①冤屈、反抗精神 ②婆媳诀别 ③三桩誓愿
【点评】亚里士多德说戏剧有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唱段。在这六个成分中,亚氏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后人把情节构成与铺展的方式称作“结构”。情节与结构是戏剧的“肉体”,是戏剧存在之可感知的物质外壳。如果说那看不见的戏剧之精神内涵(思想、哲理、精神的追求)是戏剧之“灵魂”的话,那么,灵魂就寄寓在这“肉体”——情节、结构之中。亚里士多德把情节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是因为他认为戏剧是摹仿行动和生活的,没有情节,就达不到这摹仿的目的。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
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
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存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
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逼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 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赤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早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美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之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面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 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
B.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
C.戏剧的全名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D.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解答】(1)A.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一段“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可知,“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只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之一,还有“审讯方式”等;忽略了前提,原文第一段有“大家普遍认为”;B.“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错,原文第一段“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选项混淆了“主因”和“起因”两个概念;C.“……承认下毒……蔡婆在法律上有罪……”张冠李戴,原文第四段为“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被迫承认下毒的是“窦娥”而不是“蔡婆”。
(2)B.“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面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错,根据原文第四段“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可知,对蔡婆的分析是从法理和道德两个层面。
(3)D.“都会”绝对化,原文最后一段为“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美好的结局”。
答案:
(1)D
(2)B
(3)D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