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抱厦(xià) 轴线(zhóu) 对称(chèn) 墁地(màn)
B.瓦当(dàng) 接榫(sǔn) 屋檐(yán) 帷幕(wéi)
C.折本(shé) 房檩(lìn) 斗拱(gǒng) 戗兽(qiàng)
D.门槛(kǎn) 切削(xiāo) 额枋(fāng) 穹隆(qióng)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物画的创作 , , 。 , , ,作品才能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的感情。
①画家要了解许多并不能直接画出来的东西
②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人物的外表
③又要通过适当的绘画语言透露消息
④更重要的是把人的气质、精神特征表现在形象中
⑤这样,形象才能有“神似”的真切
⑥这就需要对人物有较深的理解
A.②⑥⑤④③① B.②④⑥①③⑤ C.④⑤②①③⑥ D.④⑥⑤①③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倡议,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将围绕这一构想为布局展开
B.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将导致数千万的男性尤其是农村地区男性面临娶妻难,从而形成大量的失婚群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C.“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其含义不仅仅是让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创造”,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国人重温中华的传统
D.有心理学家认为,喜欢自拍是一种疾病,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源于过度关注自我而鲜少关注他人的病态心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C.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D.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5.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隐含嘲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其他部分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6.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B.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C.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D.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著有《清式营造则例》《欧洲建筑史》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这还算是好的。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
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式建筑。怎么办呢?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的。我们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的方法部署平面。次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
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统又是与前两项分不开的。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最初的起源无疑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形成。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
材料二:
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着千年历史,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有关数据显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万余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正式公布1199栋,挂牌保护的传统历史建筑669幢。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密结合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编制《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技术与实践方法,加强和提升泉州的古城保护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初稿)》。
中山路、西街,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古城街巷代表,节假日,是游客集中打卡的“网红点”,平日里,亦是泉州城人间烟火的温馨所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从战略上对古城空间保护进行控制与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绿化、广场、街景等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同时,围绕中山路(涂门街﹣钟楼)综合提升、八卦沟古城水系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公园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通政巷、花巷等街巷规划提升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践,对古城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提炼出涵盖形制、风貌、结构、功能、空间完善等各方面控制要素索引40余项,并逐一明确相应修缮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让古城留住古早味》2020年11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其形成是由时代、地方或民族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的。
B.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单独本身不乏优秀作品,其失败在于脱离环境,不能满足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
C.19世纪以来,中国人完全丧失鉴别能力,养成了彻底的殖民地性格,表现在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
D.为了使拥有众多古建筑的泉州城更有古早味和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泉州市完善保护技术,加强和提升古城保护工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建筑物必须考虑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否则,即使建筑物本身再优秀,也只能是游离于城市体系的附属物。
B.19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体现出的殖民地特点,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历史情境紧密相关,这表明了建筑具有时代性。
C.在平面的部署上,中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D.泉州城的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以公共空间环境研究为切入点,十分契合泉州城的古建筑风格。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标题新闻不符合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
A.深圳南头古城修缮植入文化创意、数字展厅、社区舞台等内容。
B.泉州崇武古城百年榕树被砍,因其根系深入城墙成安全隐患。
C.台州临海的桃渚古城,木工师傅采用传统手艺修复古宅。
D.西安耗资2亿重建阿房宫景区,终因交通不便而拆除。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①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据。这两个特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同为北方南下流民,何以唯独这一支成为客家人?关键就在于这支南下流民采取了兼备这两个特征的居处方式,前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
②宗族共同体聚居使其不致被淹没、同化于江南各族之中,从而丧失其固有的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特征,得以持久地、较完整地保持其从中原带来的中古时代的传统,成为在南方腹地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围堡式大屋这种建筑特征,则是保证其上述社会特征得以传承不坠的最重要条件。围堡式大屋,不仅保证了客家人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发展,而且因其具有的封闭性、独立性,使其有可能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或同化,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民系特征,而瓜瓞绵绵,百世其昌。“福佬好食粥,客人好起居”的民谚表明建造客式房屋对于客家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房屋不仅把客家人与其他汉族民族系区别开来,也是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原因。
③凡是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包括那些晚渡北人接受并实行了这种居处方式者,也就有可能陆续融入这一民系之中而成为客家人。因为早渡北人所采取的这种居处方式,是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既适应南迁后当地条件而又能保持其宗族和文化传统不坠的一种最佳选择,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这一居处方式才能融入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
④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不可能成为客家人,而成为了吴人、蜀人、闽人、广东人……同为北方南下的移民,何以并非都成为客家人的原因就应从这里去寻找。
⑤客家人之所以能够实行这两个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与其所迁入之地域及社会环境亦有密切关系。陈寅恪先生在论述南北朝时期南北士族的差异时指出,南方士族“主要与城市、商业相联系,宗族则已分解”,因而大家族制度遭到破坏;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或延续下来”。同理,从北方南下的移民,如果与城市和商业相联系,则其与宗族的联系就将受到破坏,其大家族制度便难以维持。如果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则其与宗族就有难分的关系,其大家族制度就将得以保持。因此,那些迁于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区,与城市、商业相联系的南下移民,其与宗族的联系亦受到破坏,从而深受江南之俗影响,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只有那些迁入相对落后、偏僻地区,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自然也与宗族有不可分割联系的那部分南下移民,才有可能继续实行宗族聚居,其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亦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从而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才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摘自黎虎《汉魏晋南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族共同体聚居能使客家人免于被江南各族同化,较完整地保持其自身传统,使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
B.围堡式大屋具有封闭性、独立性特点,这种大屋不仅能保证客家人南迁后的生存发展,也能保护他们特有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语言特征。
C.客家属于汉族民系,它实行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并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D.由于深受城市和商业气息的影响,宗族观念不强,大家族制度不复存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士族无法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证过程中,本文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并列分析,二者之间特征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B.本文论证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的辩证关系,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据。
C.本文论证逻辑严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对北方南下流民成为客家人的作用是:前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
D.本文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肯定了其在保存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中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围堡式大屋,那么宗族共同体聚居方式不可能存在或持久,其固有的民系特征无法保持,也就不可能有今日之客家人。
B.客家人不仅来源于接受并实行了客家特有居处方式的南下移民,也包括深受客家文化习俗影响的甚至被同化的当地蛮夷之人。
C.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士族由于跟城市、商业联系紧密,同时与宗族的关系密切,维持大家族制度,所以他们南迁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D.晚渡北人只要认同围堡式大屋这一居处方式,就能融入早渡北人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9.楹联是宫庙建筑的重要装饰部分。漳州新建一座开漳圣王庙,有人为其出了上联,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圣恩似海风调雨顺
下联:
10.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中国建筑的特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抱厦(xià) 轴线(zhóu) 对称(chèn) 墁地(màn)
B.瓦当(dàng) 接榫(sǔn) 屋檐(yán) 帷幕(wéi)
C.折本(shé) 房檩(lìn) 斗拱(gǒng) 戗兽(qiàng)
D.门槛(kǎn) 切削(xiāo) 额枋(fāng) 穹隆(qióng)
【解答】A.“抱厦”中的“厦”应读作“shà”。
B.“瓦当”中的“当”应读作“dāng”。
C.“房檩”中的“檩”应读作“lǐn”。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物画的创作 , , 。 , , ,作品才能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的感情。
①画家要了解许多并不能直接画出来的东西
②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人物的外表
③又要通过适当的绘画语言透露消息
④更重要的是把人的气质、精神特征表现在形象中
⑤这样,形象才能有“神似”的真切
⑥这就需要对人物有较深的理解
A.②⑥⑤④③① B.②④⑥①③⑤ C.④⑤②①③⑥ D.④⑥⑤①③②
【解答】本段文字在阐述如何创作人物画。我们看所给的六个句子,“不仅仅……更重要的是……这就……”是一组,也就是②④⑥;③句中的“又要”意味着这句跟在①后,⑤中的“才”意味着这句跟在③后,⑤中的“才”还意味着这句在所给语段最后一句的前面,因为所给语段最后一句中也有“才”。这样,自然是①③⑤在后面,②④⑥在前面。
故选:B。
【点评】做此类题时要多注意上下文的衔接,注意一些关联词的使用,事情的先后逻辑关系,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符合生活实际和我们日常表达的习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倡议,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将围绕这一构想为布局展开
B.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将导致数千万的男性尤其是农村地区男性面临娶妻难,从而形成大量的失婚群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C.“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其含义不仅仅是让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创造”,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国人重温中华的传统
D.有心理学家认为,喜欢自拍是一种疾病,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源于过度关注自我而鲜少关注他人的病态心理
【解答】解析:
A项,句式杂糅,“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句式杂糅,改为“以…为布局”或是“围绕…的布局”;
B项,成分残缺,“导致”后面缺失宾语中心语,在“难”后面加“的问题”;
C项,语序不当,“不仅仅…更…”表递进关系,前轻后重,所带两个分句应对调。
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
所谓句式杂糅,就是只有两个或两个义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历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通过对近几年来一些试卷中此类试题的梳理,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式杂糅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类:
1.表对象.对于…上
例: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周密地考虑过.
修改意见:或说“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或说“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
2.表决定.以…即可
例:关于“春游”的众多方案,以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修改意见:或说“以张科长的方案为宜”,或说“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3.表事由.借口…为名
例:日军借口两名士兵失踪为名,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修改意见:或说“借口两名士兵失踪”,或说“以两名士兵失踪为名”.
4.表构成.由(包括、分)…组成
例: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有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修改意见:或说“有序厅…等六部分”,或说“由序厅…等六部分组成”.
5.表意愿.本着…为原则
例: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修改意见:或说“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或说“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
6.表被动.被(受)…所
例:这位喜剧小品演员,深受观众所喜爱.
修改意见:或说“深受观众喜爱”,或说“深为观众所喜爱”.
7.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
例: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修改意见:或说“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或说“其根本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8.达…之巨
例:赖昌星集团自1996年以来,在海关大肆走私,累计逃税金额高达530亿元之巨.
修改意见:或说“高达530亿元”,或说“达530亿元之巨”
9.表目的.旨在以…为目的
例:公安部这次旨在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利剑”行动,经过广大干警三个月的连续奋战,圆满结束了.修改意见:或说“旨在‘打击毒品、遏制犯罪’的‘利剑’行动”,或说“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利剑’行动”.
10.表范围.大多以…为主
例:这次参加“神舟六号”研制的科研人员,大多以青年人为主,从而实现了“老一代”向“新一代”的过渡.
修改意见:或说“科研人员大多是青年人”,或说“科研人员以青年人为主”.
11.表依靠靠的是…取得的.例:刘翔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修改意见:或说“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或说“是个人拼搏奋斗取得的”.
12.表时间.长达…之久
例:这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长达六年之久.修改意见:或说“长达六年”,或说“达六年之久”.
13.表限制.超过…以上
例:到本超市购物,每人每次消费金额超过50元以上者,有礼品赠送.修改意见:或说“超过50元者”,或说“消费金额50元以上者”
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
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
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
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
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
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
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
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
以上内容,仅是杂糅句式的一部分.另外,句式杂糅的形式多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总结.多读文章,培养语感,此种语病是可以解决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C.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D.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解答】A.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使用正确;
B.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这里形容屋顶,既不是听,也不是看,使用不当;
C.百里挑一: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而题目中却把它误用为“应对这些诉讼的人才”很少,显然是不恰当的,可以用“凤毛麟角”;
D.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这里是说荒诞戏剧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而渐渐消失在人们实现了,因为后面说的是“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所以是说这个流派慢慢不存在了,使用此成语不合语境。
故选:A。
【点评】成语辨析题的设错角度:
一、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二、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
三、轻重失度。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四、语义重复。成语的意义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五、自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
六、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上极可能混淆。
七、不合对象。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不能随意搬用。
八、褒贬颠倒。成语往往含有不同的感彩,一般说来,褒词不能贬用,贬词不能褒用,否则会影响感情的正确表达。
九、谦敬错位。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不能用于对方;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己方。如果辨别不清,就会造成谦敬错位。
十、语法不通。各个成语的词性是不同的,所以其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词性把握不清,就会造成句子的语法错误。
十一、性别色彩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或只能用于男性,或只能用于女性,或共用于两性。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误用。
十二、数量色彩 在表数量的成语中,有的只能用于多数,用在表单数的句子中就成了误用。
5.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隐含嘲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其他部分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解答】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隐含嘲讽”由漫画中的“科研经费”“科研标本”和这个院士的神态可以看出正确;
B.眼睛的夸张画法应该是为了突出见到经费时的心理,并非失误;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不符合漫画的内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其他部分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符合漫画内容;
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语言的实际运用,通过对漫画认真观察,然后运用大胆的想象描绘这幅漫画的意境,这道题目考查考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图形隐含的深意表述出来.
6.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B.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C.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D.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著有《清式营造则例》《欧洲建筑史》等。
【解答】D.“《欧洲建筑史》”错误,应该是《中国建筑史》。
故选:D。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这还算是好的。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
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式建筑。怎么办呢?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的。我们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的方法部署平面。次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来。
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统又是与前两项分不开的。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最初的起源无疑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形成。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
材料二:
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着千年历史,境内古建筑星罗棋布。有关数据显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万余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正式公布1199栋,挂牌保护的传统历史建筑669幢。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密结合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编制《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技术与实践方法,加强和提升泉州的古城保护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初稿)》。
中山路、西街,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古城街巷代表,节假日,是游客集中打卡的“网红点”,平日里,亦是泉州城人间烟火的温馨所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从战略上对古城空间保护进行控制与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绿化、广场、街景等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同时,围绕中山路(涂门街﹣钟楼)综合提升、八卦沟古城水系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公园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通政巷、花巷等街巷规划提升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践,对古城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提炼出涵盖形制、风貌、结构、功能、空间完善等各方面控制要素索引40余项,并逐一明确相应修缮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让古城留住古早味》2020年11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其形成是由时代、地方或民族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的。
B.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单独本身不乏优秀作品,其失败在于脱离环境,不能满足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
C.19世纪以来,中国人完全丧失鉴别能力,养成了彻底的殖民地性格,表现在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
D.为了使拥有众多古建筑的泉州城更有古早味和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泉州市完善保护技术,加强和提升古城保护工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设计建筑物必须考虑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否则,即使建筑物本身再优秀,也只能是游离于城市体系的附属物。
B.19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体现出的殖民地特点,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历史情境紧密相关,这表明了建筑具有时代性。
C.在平面的部署上,中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D.泉州城的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以公共空间环境研究为切入点,十分契合泉州城的古建筑风格。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标题新闻不符合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 D
A.深圳南头古城修缮植入文化创意、数字展厅、社区舞台等内容。
B.泉州崇武古城百年榕树被砍,因其根系深入城墙成安全隐患。
C.台州临海的桃渚古城,木工师傅采用传统手艺修复古宅。
D.西安耗资2亿重建阿房宫景区,终因交通不便而拆除。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1)A.“三个问题”理解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可见“三个问题”指雕饰、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
C.“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错误,材料一原文“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表明没有能够“完全吸收”。
D.“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只是背景,不是泉州市古城保护工作的目的。材料二原文是“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可见目的应当是“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
故选:B。
(2)C.“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于文无据且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是“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3)梁思成的观点可以结合材料一“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可见梁思成是反对建筑脱离环境的做法的。
D.阿房宫景区虽然优秀,但脱离了城市的环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因此西安的做法不符合梁思成的观点。
故选:D。
(4)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一首先分析了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接着第二段作者先指出历史上的民族建筑大多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形成的,虽然有不少单独的优秀作品,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再以欧美某些作品为例加以论证;第三段作者否定了丢掉民族传统,生搬硬套欧美建筑形式的做法,指出“不是在旧基础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这进一步说明建筑必须结合环境;第四段,作者首先指出新时代建筑工作者不能像古代那样不自觉,不能只造宫廷建筑,不能盲目模仿洋建筑,然后总结出“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以上都属于分析问题。
第五段,作者指出科学化的建筑不能与大众分离,“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的方法部署平面”;第六段,作者说“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重要成分”,这就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见,材料一的论证结构是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结构(或层进式)展开论证,严谨周密。
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如“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来论证建筑不能脱离环境;“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论证盲目模仿洋建筑不可取。总之,采用典型的例子来论证,论据典型,有说服力。
(5)材料一中,梁思成首先指出建筑风格“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就要求建筑者要明确建筑风格的基本问题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然后梁思成在第二段分析指出“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并以欧美某些建筑脱离环境,“逃避现实,脱离群众”来加以论证,这说明建筑要经得起城市环境的考验,满足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接着他否定了丢掉民族传统,生搬硬套欧美建筑形式的做法,再顺理成章地指出“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这就是要求建筑师们要自觉贯通古今中外,符合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民族形式)。
答案:
(1)B
(2)C
(3)D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结构(或层进式)展开论证,严谨周密。②论证方法上,采用例证法,论据典型,有说服力。
(5)①要明确建筑风格的基本问题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②要经得起城市环境的考验,满足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③要自觉贯通古今中外,符合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民族形式)。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8.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①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据。这两个特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同为北方南下流民,何以唯独这一支成为客家人?关键就在于这支南下流民采取了兼备这两个特征的居处方式,前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
②宗族共同体聚居使其不致被淹没、同化于江南各族之中,从而丧失其固有的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特征,得以持久地、较完整地保持其从中原带来的中古时代的传统,成为在南方腹地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围堡式大屋这种建筑特征,则是保证其上述社会特征得以传承不坠的最重要条件。围堡式大屋,不仅保证了客家人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发展,而且因其具有的封闭性、独立性,使其有可能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或同化,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民系特征,而瓜瓞绵绵,百世其昌。“福佬好食粥,客人好起居”的民谚表明建造客式房屋对于客家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房屋不仅把客家人与其他汉族民族系区别开来,也是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原因。
③凡是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包括那些晚渡北人接受并实行了这种居处方式者,也就有可能陆续融入这一民系之中而成为客家人。因为早渡北人所采取的这种居处方式,是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既适应南迁后当地条件而又能保持其宗族和文化传统不坠的一种最佳选择,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这一居处方式才能融入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
④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不可能成为客家人,而成为了吴人、蜀人、闽人、广东人……同为北方南下的移民,何以并非都成为客家人的原因就应从这里去寻找。
⑤客家人之所以能够实行这两个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与其所迁入之地域及社会环境亦有密切关系。陈寅恪先生在论述南北朝时期南北士族的差异时指出,南方士族“主要与城市、商业相联系,宗族则已分解”,因而大家族制度遭到破坏;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或延续下来”。同理,从北方南下的移民,如果与城市和商业相联系,则其与宗族的联系就将受到破坏,其大家族制度便难以维持。如果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则其与宗族就有难分的关系,其大家族制度就将得以保持。因此,那些迁于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区,与城市、商业相联系的南下移民,其与宗族的联系亦受到破坏,从而深受江南之俗影响,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只有那些迁入相对落后、偏僻地区,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自然也与宗族有不可分割联系的那部分南下移民,才有可能继续实行宗族聚居,其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亦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从而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才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摘自黎虎《汉魏晋南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宗族共同体聚居能使客家人免于被江南各族同化,较完整地保持其自身传统,使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
B.围堡式大屋具有封闭性、独立性特点,这种大屋不仅能保证客家人南迁后的生存发展,也能保护他们特有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语言特征。
C.客家属于汉族民系,它实行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并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D.由于深受城市和商业气息的影响,宗族观念不强,大家族制度不复存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士族无法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在论证过程中,本文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并列分析,二者之间特征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B.本文论证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的辩证关系,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据。
C.本文论证逻辑严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对北方南下流民成为客家人的作用是:前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
D.本文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肯定了其在保存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中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如果没有围堡式大屋,那么宗族共同体聚居方式不可能存在或持久,其固有的民系特征无法保持,也就不可能有今日之客家人。
B.客家人不仅来源于接受并实行了客家特有居处方式的南下移民,也包括深受客家文化习俗影响的甚至被同化的当地蛮夷之人。
C.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士族由于跟城市、商业联系紧密,同时与宗族的关系密切,维持大家族制度,所以他们南迁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D.晚渡北人只要认同围堡式大屋这一居处方式,就能融入早渡北人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
【解答】(1)D.“大家族制度不复存在”错。原文最后一节说的是“大家族制度遭到破坏”,这不等于说“大家族制度不复存在”。
故选D。
(2)C.“前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错,说法颠倒两者的关系了。由原文第一段可知,前者是形成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
故选C。
(3)B.“也包括深受客家文化习俗影响的甚至被同化的当地蛮夷之人”错。由原文最后一段“因此,那些迁于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区,与城市、商业相联系的南下移民,其与宗族的联系亦受到破坏,从而深受江南之俗影响,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只有那些迁入相对落后、偏僻地区,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自然也与宗族有不可分割联系的那部分南下移民,才有可能继续实行宗族聚居,其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亦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从而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才有可能成为客家人”分析可知,“深受客家文化习俗影响的甚至被同化的当地蛮夷之人”因没能保持其固有文化传统和习俗而不可能成为客家人。
C.“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士族由于跟城市、商业联系紧密……所以他们南迁有可能成为客家人”错。由原文最后一段“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或延续下来’”可知,“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且原文说“与城市、商业联系的南下移民……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而选项说成“他们南迁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D.“晚渡北人只要认同围堡式大屋这一居处方式,就能融入早渡北人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错,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三段说“凡是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包括那些晚渡北人接受并实行了这种居处方式者,也就有可能陆续融入这一民系之中而成为客家人……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这一居处方式才能融入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分析可知,原文说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围堡式大屋这一居处方式才能为客家人。
故选A。
答案:
(1)D
(2)C
(3)A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9.楹联是宫庙建筑的重要装饰部分。漳州新建一座开漳圣王庙,有人为其出了上联,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圣恩似海风调雨顺
下联: 王德如天国泰民安
【解答】解答本题,要在内容上紧扣开漳圣王的主题,且要符合对联结构、词性、字数等要求。另外,参照上联“圣恩似海风调雨顺”的特点进行仿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上应为主谓结构。
故答案为:
王德如天国泰民安
【点评】对联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③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解答】解析:
①这里谈的是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防潮防雨的特点,高台基、大屋顶,所以第一个特点是:高台基、大屋顶;
②这里谈的是中国古代木构房屋内部空间组合的特点,空间组合灵活,方式自由,所以第二个特点是:空间组合灵活,方式自由;
③这里谈的是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各种构件的艺术性,即在实用性上追求艺术美观,所以第三个特点是:构件追求艺术美观;
④这里谈的是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防腐处理,即用油漆作防腐处理,所以第四个特点是:用油漆作防腐处理;
答案:
①高台基、大屋顶;
②空间组合灵活,方式自由;
③构件追求艺术美观;
④用油漆作防腐处理;
【点评】“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压缩语段是将长文读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具体表现为三点:
①对材料的理解。
②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
③语言概括与表达。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