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 说“木叶”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
B.涔阳(cén) 无妨(fǎng) 陇首(lǒng) 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指点,方知大谬不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4.阅读课文,依据自己的理解,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
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D.“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5.依次填入下面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 )。( );( )。( ),( )。
①“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②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③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④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⑤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④①③⑤ D.③⑤②①④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林庚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两年后,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几日,先生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树一帜。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仍不忘硝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全面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等,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决意摒弃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地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有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0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6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家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代表了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3)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学文学,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7.阅读《说“木叶”》节选,完成小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
(2)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
(3)如果屈原在《九歌》中用“落叶”表达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肯定不如用“木叶”,根据文中所给信息说说理由。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9.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 说“木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
B.涔阳(cén) 无妨(fǎng) 陇首(lǒng) 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解答】A“萧萧落木”的“萧”应读xiāo;
B“无妨”的“妨”应读fáng;
C“漂泊”的“泊”应读bó;
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辨识语音.学生要注意区别“征戍”与“壬戌”“戊戌”、“寒砧”与“字帖”、“漂泊”与“湖泊”、“秋风袅袅”与“凫水”.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指点,方知大谬不然
【解答】解析:
A项,“一字千里”,在一句话中,相差一个字,意思则差很远,这里形容两个字在艺术领域差别很大,使用正确;
B项,“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这里是说自己陷入了沉思,而不是什么艺术到达了高超境界,使用错误,应为“沉思”;
C项,“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这里形容文章没有内容浅显,没有什么值得大家对推敲的语言道理,使用正确;
D项,“大谬不然”,意为大错特错,与实际完全不符,这里形容知道自己错得很多,使用正确;
故选:B。
【点评】我们要牢记成语的意义,可借助记忆成语中关键字的含义来记忆成语的意义.同时要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成语的感彩,以及成语该用在怎样的语境之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解答】(1)“启示”和“启发”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示”着重点在“示”,指直接揭示事物中的道理,让人有所认识、提高。“启发”着重点在“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例,促使对方思考、领悟。根据语境,句意指“它用鲜明的形象引发诗人们的思考”,选用“启发”,排除A、D;
(2)“钟爱”和“喜爱”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根据语境“突出地”,选用“钟爱”,排除C;
(3)“奥秘”和“奥妙”
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句中指“木叶”成为诗歌中的意象,选用“奥妙”。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这里最难区分的就是“启示”和“启发”,分析时一定要抓住关键:“示”是揭示,直接告知,“启发”不是直接,而是间接,重在“启发”的对象自己思考后获得.
4.阅读课文,依据自己的理解,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
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D.“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解答】B.偷换概念,“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表述有误。原文第五段首句“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中的“特征”是指“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而不是“暗示性”。
故选:B。
【点评】林庚所著的议论性散文《说木叶》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它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为读者讲述了古诗中“木叶”这一意向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5.依次填入下面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 )。( );( )。( ),( )。
①“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②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③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④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⑤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②④①③⑤ D.③⑤②①④
【解答】语段举例分析了诗歌语言的精妙。②是总说。①④分别解说“树叶”“落叶”,由“就是”可知④在①后。排除AC两项;由⑤中“而”“也”可知,⑤与③相连,且在⑤后。
故选:A。
【点评】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林庚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两年后,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几日,先生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树一帜。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仍不忘硝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全面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等,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决意摒弃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地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有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0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6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家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代表了明清小说研究的最高成就。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3)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学文学,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解答】(1)B.“一扫旧体诗的创作风格”分析错误,原文说林庚先生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
C.“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分析错误,原文是“如此年少……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D.“代表……最高成就”分析错误,原文是“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故选A。
(2)“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划线句子是一句描写环境的句子,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清辉”本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作者却用有体感的“软软的”一词来形容眼中的清辉,化视觉为触觉,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3)解答本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给出理由。本题答案不唯一,回答赞成与不赞成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观点为“赞成”,可以结合“两年后,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阐述理由。举例分析如下:如汉代班超的投笔从戎,现代鲁迅的弃医从文等,简述事迹,稍作分析即可。
答案:
(1)A
(2)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月光洒满大地的情景。“软软的”一词,化视觉为触觉,写出了月光的柔和。整个句子通过描写月色,渲染了洁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了林庚先生超凡脱俗的高洁形象。
(3)赞成。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人生目标。林庚先生初学物理,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鲁迅先生,初学医,后弃医从文,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个才情卓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体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7.阅读《说“木叶”》节选,完成小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
(2)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
(3)如果屈原在《九歌》中用“落叶”表达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肯定不如用“木叶”,根据文中所给信息说说理由。
【解答】(1)①依据第二段“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
②依据第二段“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暗示诗人的情感。
③依据第二段“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2)依据第二段“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
依据第二段“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
依据第二段“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3)依据第二段“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
答案:
(1)①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②暗示诗人的情感。③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2)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3)“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
【点评】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定要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解答】故答案为:
(1)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2)形容明亮。
(3)文中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4)“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5)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是语文考查的一种基本能力。正确使用词语,在考试中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正确使用虚词。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一些副词、介词及关联词语等,主要命题形式是选择与填充两种。
(2)同义词的辨析。同义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侧重点不同、含义也不尽相同。
(3)成语使用。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9.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示例一: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
示例二: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解答】解答此类试题要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仿照其特点造新句。仿写时要注意形似和神似,本题要注意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选取的汉字应兼有形和义两方面的特点,再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相应的比喻句,句式上按照:一个“……”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结构大体相近即可。
答案:
示例一: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
示例二: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点评】仿写题需要注意:仿写不是僵化的模仿,除了“形似”之外,更要注意内在的一致性,这是做好仿写题的关键。所谓的“神似”,应包括如下几个层面的含义:①内在逻辑一致要深刻理解例句的内容,分析句子的“隐含信息”,要把握好例句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分句之间的关系有时关联词语作提醒,有时标点符号作暗示,如分号常表示并列关系,冒号表示总领下文或总括上文。②感情风格一致要注意原句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语言风格有典雅与通俗、华丽与质朴、含蓄隽永与清新明快等区别,还要注意语体色彩的特点仿句要尽可能与原句越像越好,否则就会显得不协调、不和谐、不连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