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拓(tà) 忌讳(huì) 悚然(sǒng) 监生(jiān)
B.鄙薄(bó) 炮烙(pào) 踌蹰(chú) 新正(zhēng)
C.草窠(kē) 谬种(miù) 搭讪(shàn) 执拗(niù)
D.蹙额(cù) 窈陷(yǎo) 踝骨(luǒ) 间或(jiàn)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过恰当的一组是( )
鲁边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一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① ;这一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② ;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点萌芽。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
A.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B.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C.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D.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 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4.作者多次描写祝福景象,并把小说取名为“祝福”,这是有深刻含义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镇是旧中国的缩影,祝福的环境具有典型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必然会产生祥林嫂的悲剧。
B.从祝福写起,到祝福结束,中间反复写祝福,小说以祝福为情节线索结构全篇。
C.祥林嫂死于祝福声中,使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中的“我”是在“祝福”时来到鲁镇的,所以要写祝福,使文章的真实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刘先生非常生气,怒斥不长进的弟弟:“如果你争点气,我又何必劳驾自己驱车近百公里来为你交保证金!”
B.在公司的战略分析会上,总经理发言后,主持人小李说:“总经理的发言,已为我们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C.老张想请从教多年的同学李进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一位辅导老师,便发短信说:“犬子愚钝,望老同学举荐西宾为谢!”
D.一天,办公室饮水机没水了,王丽想请个人帮忙换一换,就走到隔壁对同事说:“给我换桶水吧,就你闲着。”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祝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②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
③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指的是对回答祥林嫂的问话和祥林嫂的死的思索。
B.文中说“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这句话照应前文。前文“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一句,引出回忆;现在又看到“灯火光”,表示回忆结束。
C.“只觉得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蕴含着无限的激愤,富人们欢乐的祝福掩盖了穷人的斑斑血泪和垂死挣扎。
D.“我”就是作者自己,和鲁四老爷一样,属于同一阶级,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2)第③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 关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刻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刻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出了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C.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2)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3)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并加以分析。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8.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再写出三个句子并填在横线上。
读点鲁迅,在你孤独无助时,那是一根神奇的拐杖; , ; , ; ,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中国女性文学人物形象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物:
A.祥林嫂(《祝福》)鲁待萍(《雷雨》)琵琶女(《琵琶行》)
B.“氓”的妻子卫女(《氓》)崔莺莺(《西厢记》)林黛玉(《红楼梦》)
如果将王昭君也定为候选人物,你将把王昭君归入哪一组?请说明理由。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 祝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拓(tà) 忌讳(huì) 悚然(sǒng) 监生(jiān)
B.鄙薄(bó) 炮烙(pào) 踌蹰(chú) 新正(zhēng)
C.草窠(kē) 谬种(miù) 搭讪(shàn) 执拗(niù)
D.蹙额(cù) 窈陷(yǎo) 踝骨(luǒ) 间或(jiàn)
【解答】A项,“监生”中的“监”应读作“jiàn”;
B项,“炮烙”中的“炮”应读作“páo”;
C项,正确;
D项,“踝骨”中的“踝”应读作“huái”。
故选:C。
【点评】字音积累法:
①以点连线法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②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如以“千”(qiān)为声旁的形声字大致有“歼”jiān、“纤”qiàn或xiān、“跹”xiān、“钎”qiān、“迁”qiān等,“歼”“纤”“跹”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几个字就是考查记忆的重点。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过恰当的一组是( )
鲁边先生独创了将诗和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一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① ;这一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自然,这种形式,在中国旧文学里是有它类似的存在的,但我们知道,旧文学中的这种形式,② ;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却只是在那里自生自长的野草似的一点点萌芽。鲁迅先生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
A.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B.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C.①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②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
D.①这是独特形式的诗,然而又是匕首,又是投枪 ②精神上是完全不成的,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解答】本语段大意是:鲁边先生独创“杂感”这一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
①承接前面“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故应先说“这是匕首,这是投枪’'从而对应前文的“尖锐的',②因为要与后面“有的则在精神上也有可取之点”相对应,故应先说“有的只是形式和笔法上有可取之点”。
故选:C。
【点评】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4.作者多次描写祝福景象,并把小说取名为“祝福”,这是有深刻含义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镇是旧中国的缩影,祝福的环境具有典型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必然会产生祥林嫂的悲剧。
B.从祝福写起,到祝福结束,中间反复写祝福,小说以祝福为情节线索结构全篇。
C.祥林嫂死于祝福声中,使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中的“我”是在“祝福”时来到鲁镇的,所以要写祝福,使文章的真实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
【解答】D.把“‘我’是在‘祝福’时来到鲁镇的”作为作品要做到“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要高度统一”的原因,不正确;因为,文学作品都要求达到“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要高度统一”。
故选:D。
【点评】小说标题的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题: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刘先生非常生气,怒斥不长进的弟弟:“如果你争点气,我又何必劳驾自己驱车近百公里来为你交保证金!”
B.在公司的战略分析会上,总经理发言后,主持人小李说:“总经理的发言,已为我们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C.老张想请从教多年的同学李进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一位辅导老师,便发短信说:“犬子愚钝,望老同学举荐西宾为谢!”
D.一天,办公室饮水机没水了,王丽想请个人帮忙换一换,就走到隔壁对同事说:“给我换桶水吧,就你闲着。”
【解答】A.劳驾是敬词,只能用于麻烦别人帮助自己做某事,不用于自己;
B.抛砖引玉是谦词,只能用到自己身上,不用于别人;
C.旧时宾位在西,常用为对家塾教师或幕友的敬称,正确。
D.“给我换桶水吧,就你闲着”,请人帮忙,不能用命令口吻,而且还夹着批评,不合语境。
故选:C。
【点评】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阅读《祝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②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
③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中“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指的是对回答祥林嫂的问话和祥林嫂的死的思索。
B.文中说“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这句话照应前文。前文“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一句,引出回忆;现在又看到“灯火光”,表示回忆结束。
C.“只觉得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蕴含着无限的激愤,富人们欢乐的祝福掩盖了穷人的斑斑血泪和垂死挣扎。
D.“我”就是作者自己,和鲁四老爷一样,属于同一阶级,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2)第③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答】(1)D.“就是作者自己,和鲁四老爷一样,属于同一阶级”错误。“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是当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荷戟独彷徨”,尚未找到出路。“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祝福》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
故选D。
(2)开头写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首尾呼应,渲染了热闹的祝福气氛。
结合“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分析,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做鲜明的对比,以喜写悲,反衬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答案:
(1)D
(2)①结构上:首尾呼应,渲染了热闹的祝福气氛。②情节上:将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做鲜明的对比,以喜写悲,反衬祥林嫂惨死的悲凉。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③主题上:深化文章悲剧主题,控诉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 关
鲁 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刻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刻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出了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C.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2)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3)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并加以分析。
【解答】(1)B.“侧面写出了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错,应为“侧面表现了老子讲得太深奥、迂腐”。
(2)这篇小说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作品的出处和题目中的提示语“典故”一词推知,是借古讽今。至于“讽刺”的对象,可以仅就节选部分内容分析,也可以结合《拿来主义》中人们对“国粹”的态度分析。
(3)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直接引用老子说的话,是为了表现这其中的深奥、玄虚,“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这些诙谐的语言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细节描写,如“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等,写出了崇拜者听讲时的生动形象。环境描写,如小说结束部分“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的景物,写了老子离去时环境的虚空。
答案:
(1)B
(2)小说借古讽今,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
(3)①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小说中为了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故意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②细节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逼真形象。③环境描写,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给人以缥缈、玄虚之感。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8.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再写出三个句子并填在横线上。
读点鲁迅,在你孤独无助时,那是一根神奇的拐杖; 在你彷徨无奈时 , 那是一盏不灭的明灯 ; 在你空虚单调时 , 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 ; 在你沉沉入睡时 , 那是你枕下的宝典 。
【解答】本题是嵌入式仿写题。一定要审清语境和要求,要分析语境隐含的信息。“读点鲁迅”限定的是鲁迅作品给人的感受和影响,所写三句和画波浪线句子形成排比的形式,句子上要采用“在你……时,那是……”,修辞上应用比喻,点明鲁迅作品的作用。
故答案为:
在你彷徨无奈时,那是一盏不灭的明灯;在你空虚单调时,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在你沉沉入睡时,那是你枕下的宝典。
【点评】做仿写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顺应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到仿写句与被仿写句内容贯通,感情一致,风格类似。
②要先分析被仿写句的结构。注意是单句还是复句,关联词语也要相同或类同。
③要和被仿写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
④仿写句和被仿写句在字数上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中国女性文学人物形象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物:
A.祥林嫂(《祝福》)鲁待萍(《雷雨》)琵琶女(《琵琶行》)
B.“氓”的妻子卫女(《氓》)崔莺莺(《西厢记》)林黛玉(《红楼梦》)
如果将王昭君也定为候选人物,你将把王昭君归入哪一组?请说明理由。
【解答】解答本题要对这些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从AB两组所列人物中寻找共性,分别从人物命运,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人生价值等方面归纳特点,进而把王昭君的形象内涵与她们进行比较,找相同,辩不同,进行合理归组,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归入A组。两组区别:A组是被命运掌控而结局凄苦的人,B组是不甘心屈从命运的安排而努力追求个体价值的人。
【点评】综合读写: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