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穹顶(góng) 偌大(ruò) 坠落(zhuì) 萍水相逢(píng)
B.薄暮(báo) 愤懑(mèn) 彻骨(chè) 小心翼翼(yì)
C.清晰(xī) 晦气(huì) 烦恼(fán) 震耳欲聋(lóng)
D.殷切(yin) 寒颤(chàn) 忧郁(yù) 谨言慎行(shèn)
2.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 ②不无裨益
B.①成妻纳钱案上 ②海纳百川
C.①成顾蟋蟀笼虚 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D.①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②遂使抚臣……并受恩荫
3.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A.②⑤①④③ B.②③④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⑤①②④③
4.下列词语中“靡”的意思与“靡计不施”的“靡”相同的一项是( )
A.望风披靡 B.靡日不思 C.风靡一时 D.靡靡之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和出身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B.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神话抒发“孤愤”,刺贪虐扬善美,行世200多年来,各种版本难以计数,至今仍有广大读者。
C.以卡夫卡作开端,西方20世纪的荒诞文学,如果从哲学上去把握其精神内涵,乃是“无”的本体论,即世界人生的无意义、无着落。
D.《文学欣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文学视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目的,从文学宝库中撷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剖析、鉴赏和介绍。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和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他以数十年时间写成了一部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使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创作发展到了顶峰。
B.《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C.《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促织》这篇小说情节围绕着找虫、捕虫、失虫、得虫、斗虫展开,几经起落,大有迂回,人物心境又惊又喜,又悲又愕,千折百回,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B.丁口,即人口。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八岁男子称口。
C.学使,即“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科考两试的官员。凡府、州、县的生员等,每年都要参加岁考。
D.抚军,官名,明清两代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巡抚”这一官名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骑桶者[注]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注]小说写于 1917 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因为贫穷没有煤烧而去向煤店老板求助,竟然是骑着空煤桶去的。
B.本文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骑桶者”的形象。
C.故事最后,煤店老板娘无情地拒绝了“我”借煤的请求,但如果煤店老板出来的话,他就会借给“我”。
D.“我”在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之前信心满满,认为煤店老板一定会借给“我”,却遭遇了现实残酷的打击。
(2)这篇小说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精彩,请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
(3)请探究作品的寓意。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人:“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财家无资产,惟日没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止宿其家 止:让……停留
B.谓其意在得直 直:通“值”,偿值
C.丁益异之 异:奇特
D.殊不言赠别 殊:完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B.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D.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某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某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某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②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③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丁前溪豪爽、重义气?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10.结合后面的情节及《变形记》反映的主题,写一段简要评论,表明你的观点。
后面的情节:看到格里高尔异变成甲虫后,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最后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抛弃了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又饿又病,在绝望中死去。
11.中国古典小说大多是章回体小说,每一章回都有一个用对联的形式写成的回目,以此来概括本章回的内容。请你仿照这种形式,为本单元的外国小说和文言小说篇目拟写课文或单元回目。要求:内容不超出本单元篇目的范围,可任选一篇或两篇拟写,不少于10个字。
(示例)《水浒传》第三回的回目: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本单元备选篇目:《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节选)》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4 促织/变形记(节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穹顶(góng) 偌大(ruò) 坠落(zhuì) 萍水相逢(píng)
B.薄暮(báo) 愤懑(mèn) 彻骨(chè) 小心翼翼(yì)
C.清晰(xī) 晦气(huì) 烦恼(fán) 震耳欲聋(lóng)
D.殷切(yin) 寒颤(chàn) 忧郁(yù) 谨言慎行(shèn)
【解答】A.“穹顶”中的“穹”应读作“qióng”。
B.“薄暮”中的“薄”应读作“bó”。
C.正确。
D.“寒颤”中的“颤”应读作“zhàn”。
故选:C。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2.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 ②不无裨益
B.①成妻纳钱案上 ②海纳百川
C.①成顾蟋蟀笼虚 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D.①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②遂使抚臣……并受恩荫
【解答】A.都解释为“益处、好处”。
B.交纳/接纳。
C.看/但/。
D.连/一起。
故选:A。
【点评】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具体句子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3.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A.②⑤①④③ B.②③④⑤① C.①⑤②④③ D.⑤①②④③
【解答】本语段借灰色与其他色彩的关系来阐明灰色理论与多彩生活的关系。②阐述灰色对其他色彩的依存,内容上紧承首句,且有关联词“也只有”与首句中的“只有”照应,因此先排②;②是⑤的原因,根据“因此”判断⑤紧承②;①的“这世界”紧承⑤“多彩的世界”而来;在指出了世界多彩的特点后,④③阐述灰色理论与多彩世界的依存关系,根据“正因为”和“也正因为”判断④应该在③前面。
故选:A。
【点评】衔接类题目先要读懂语段的大致意思,抓住关键句,确定衔接的第一句,然后根据句子相互之间语意的前后连贯,有时还可以利用其中虚词,排列出语意通顺且符合逻辑的一段话.其中,排除法是解决选择题排序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抓住自己最确定的句子,采用排除法选择答案,能够提高准确率.
4.下列词语中“靡”的意思与“靡计不施”的“靡”相同的一项是( )
A.望风披靡 B.靡日不思 C.风靡一时 D.靡靡之音
【解答】B.和题干均为“没有”的意思;
A、C两项均为“顺风倒下”;
D.低级趣味的。
故选:B。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注意分析语境和词语的含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和出身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B.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神话抒发“孤愤”,刺贪虐扬善美,行世200多年来,各种版本难以计数,至今仍有广大读者。
C.以卡夫卡作开端,西方20世纪的荒诞文学,如果从哲学上去把握其精神内涵,乃是“无”的本体论,即世界人生的无意义、无着落。
D.《文学欣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拓宽学生文学视野、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为目的,从文学宝库中撷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剖析、鉴赏和介绍。
【解答】A.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由于”造成句子缺主语,删去“由于”。
B.没有语病。
C.句式杂糅,“以卡夫卡作开端”两句式杂糅在一起,将“以……作……”改为“以……为……”。
D.语序不当,“剖析、鉴赏和介绍”语序不当,应为“介绍、剖析和鉴赏”。
故选:B。
【点评】句式杂糅的类型:
①两个句式的杂糅
例如: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句子中“主要原因是……”和“是……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②两个句子的粘连
例如:作为生物进化的直观而形象的证据,1861年在德国索伦霍芬附近的朗恩艾特罕出土了第一具始祖鸟化石成了尽人皆知的最为著名的化石。句子结构杂糅,“出土……化石”和“成了……化石”两句话“拼装”在了一起,使整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不再是“一套”,以致结构混乱,将“出土”后的“了”改为“的”。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和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他以数十年时间写成了一部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使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创作发展到了顶峰。
B.《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C.《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促织》这篇小说情节围绕着找虫、捕虫、失虫、得虫、斗虫展开,几经起落,大有迂回,人物心境又惊又喜,又悲又愕,千折百回,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解答】A.“文言短篇小说”应为“文言短篇小说集”。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B.丁口,即人口。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八岁男子称口。
C.学使,即“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科考两试的官员。凡府、州、县的生员等,每年都要参加岁考。
D.抚军,官名,明清两代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巡抚”这一官名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解答】B.“未满十八岁男子”错,应是“未满十六岁男子”。
故选:B。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骑桶者[注]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注]小说写于 1917 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这篇小说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因为贫穷没有煤烧而去向煤店老板求助,竟然是骑着空煤桶去的。
B.本文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骑桶者”的形象。
C.故事最后,煤店老板娘无情地拒绝了“我”借煤的请求,但如果煤店老板出来的话,他就会借给“我”。
D.“我”在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之前信心满满,认为煤店老板一定会借给“我”,却遭遇了现实残酷的打击。
(2)这篇小说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精彩,请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
(3)请探究作品的寓意。
【解答】(1)B.文中没有使用肖像描写。C.“但如果煤店老板出来的话,他就会借给‘我’”过于绝对,煤店老板出来也不一定会把煤借给“我”。D.“信心满满,认为煤店老板一定会借给‘我’”错误,从小说第一段中“我”的心理活动来看,“我”其实是没有信心的。
(2)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意,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把骑桶者的困境和老板的富足进行对比,突出文章的主旨。“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借煤人的美好愿望与悲惨的结局形成对比“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揭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3)根据骑桶者的困窘和老板娘的态度可知,作品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从骑桶者最后的结局“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中可以看出,人与世界的不通融;“‘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把骑桶者的困境和老板的富足进行对比,突出一种对外部事物的具体感受,强化一种孤独之感,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
答案:
(1)A
(2)对比:①骑桶者良好的愿望与悲惨的结局的对比;②骑桶者生活贫苦与煤店老板生活富足的对比。
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小人物命运的悲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
(3)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②人与世界的不通融;③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生存困境﹣﹣由物质的贫乏所引起的丧失尊严的自卑感,面对外部世界的强大而产生的孤独、无力之感。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人:“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财家无资产,惟日没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止宿其家 止:让……停留
B.谓其意在得直 直:通“值”,偿值
C.丁益异之 异:奇特
D.殊不言赠别 殊:完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B.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D.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某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某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某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②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③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丁前溪豪爽、重义气?
【解答】(1)C.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异:认为……奇怪。
(2)“申言”意思是“再三说起”,是“始忆之”的条件,其后不可断,排除A、D;“温室”前省略介词“于”,构成介词结构,后置,修饰“居之”,“温室”后断句,排除C。故选:B。句子翻译为:(杨某)再三说起(以前的事)后(丁前溪)才记起来。(丁前溪)连鞋也来不及穿上就跑出欢迎,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见他衣服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就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休息),又置办酒宴款待他,恩惠礼节超出一般。
(3)B.“重情”“施恩不图报”错,“重情”于文无据,文中写女主人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前溪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表现她的“义”,但未提到“情”;原文“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的意思是“杨家(处境)非常困顿,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劝他去投靠丁前溪,(杨某)听从了妻子的话”,可知并非不图报。
(4)①何业:以什么为业;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以:来;升斗:少量的生活用品。句子翻译为: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
②经纪:安排;幸:希望;舒:放宽;少:稍微;资斧:解决盘缠。句子翻译为: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
③若:你;赍送:送来;菽粟:粮食;所赠:赠与的。句子翻译为:从你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满了一屋子,说是丁氏客人赠与的。
(3)从“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可分析出,“在旅馆避雨时,得杨妻的资助,不忘恩情。等杨某去他家时,鞋都来不及穿跑出来迎接,行礼请客人进屋,置办酒席款待杨某,替他做新衣服、鞋帽,解决盘缠筹集百两银子,并为杨家送去布匹和粮食还有婢女”。
答案:
(1)C
(2)B
(3)B
(4)①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
②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
③从你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满了一屋子,说是丁氏客人赠与的。
(5)在旅馆避雨时,得杨妻的资助,不忘恩情。等杨某去他家时,鞋都来不及穿跑出来迎接,行礼请客人进屋,置办酒席款待杨某,替他做新衣服、鞋帽,解决盘缠筹集百两银子,并为杨家送去布匹和粮食还有婢女。
参考译文:
丁前溪,是(山东)诸城人。家中富有钱粮。是个喜好交游、豪爽重义的人,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御史台察访他(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做官)远离了(家乡)。到安丘时遇到大雨,(他)在旅馆避雨,雨到中午还没停止。有一年轻人出来,给他提供了丰厚的食物。一会儿夜幕降临,(年轻人)挽留丁前溪在他家住宿,拿饲料草喂养他的马匹,伺候得非常周到。(丁)问年轻人姓名,年轻人说:“我家主人姓杨,我是他的内侄(妻子弟兄的儿子)。主人喜好交游,适逢他出门在外,家中只有他娘子在。家贫不能给您丰厚的相待,希望您能见谅。”(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第二天雨仍然下个不停,(年轻人)给(丁前溪)的供给丝毫不懈怠。到晚上铡草喂马时,喂牲口的干草湿漉漉的,看起来极杂乱。丁前溪对此很奇怪。年轻人说:“实话告诉您,家中贫困没有什么用来喂养牲畜,(这是)刚刚娘子拆掉屋上的茅草(来喂养您的马匹)啊。”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以为主人的意图是想得到他的钱财。第二天(丁前溪)付钱(给年轻人),年轻人不接受,(丁前溪)硬要给钱,年轻人拿钱进去(请示女主人)。一会儿,(年轻人)仍然将钱归还给丁前溪,(并)说:“娘子说:我们并非以此(开旅馆)为业来谋取生活。主人出门在外,曾经几天都不带一文钱;您来到我家,怎么能(向您)索要报酬呢?”丁前溪赞叹着告别。(临别)嘱托年轻人说:“我是诸城的丁前溪,主人回来后,请转告他。得空时希望(他)光顾(我家)。”
(之后)几年没有消息。这年正遇上灾荒饥年,杨家(处境)非常困顿,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劝他去投靠丁前溪,(杨某)听从了妻子的话。来到诸城,向守门人通报了姓名,丁前溪模模糊糊不记得此人,(杨某)再三说起(以前的事)后(丁前溪)才记起来。(丁前溪)连鞋也来不及穿上就跑出欢迎,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见他衣服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就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休息),又置办酒宴款待他,恩惠礼节超出一般。第二天(又)替他做帽子、衣服,里里外外都很保暖。杨某觉得丁前溪很讲义气,但一想到家中断炊的情形,便增添了忧愁,只盼望主人能快点接济点钱粮赶回家去。停留了几天,(丁前溪)始终不说赠别的话。杨氏内心非常急迫,告诉丁前溪说:“(我心存)顾虑不敢隐瞒,我来时家中米不到一升。现在承蒙您赤诚相待,我本来很高兴,可是我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啊?”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丁前溪)令仆人招来一些博徒,让杨某不出力而向赢方抽头为利,一夜就得到百两银子,于是就送他回家。回家见到妻子,(他的妻子)衣服鞋子光鲜齐整,一个小婢在旁边侍候。杨某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妻子说:“从你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满了一屋子,说是丁氏客人赠与的。又送来一婢女,给我使唤。”杨某感动不已。从此他家过上小康生活,再不屑于从事以前开赌场的职业了。
异史氏说:“家贫却好客,饮酒赌博、性情放荡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大有人在;最难能可贵的,倒是杨某的妻子。受到别人的恩惠而不回报的,难道还称得上人吗?然而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即使是很小的恩德,也不忘记的,丁前溪就具有这种品德啊。”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10.结合后面的情节及《变形记》反映的主题,写一段简要评论,表明你的观点。
后面的情节:看到格里高尔异变成甲虫后,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最后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抛弃了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又饿又病,在绝望中死去。
【解答】题目要求写一段简要评论,表明观点。评论最重要的在于“评”,只有“评”得准确、精彩,“论”才有价值,才有可能出彩。评得不深入、不到位,则很难具有说服力,也自然失去了评论的真正功能和意义“评”是论的前提和基础,它为“论“提供必要的价值判断。“论”则是“评“的补充和延展,它是为“评“服务的,为其寻找一定的理论参考或事实依据。根据后文的情节,“看到格里高尔异变成甲虫后,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最后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抛弃了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又饿又病,在绝望中死去”,通过这些内容可知,格里高尔异变后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然后揭示这种变化的本质原因。
答案:
格里高尔异变前后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但是他的亲人无动于衷,把异变后的他视为累赘,最终无情地抛弃了他。小说以这样的悲剧结尾,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异化”后的亲人之间的无情和冷酷。在人遭遇灾难后,亲情漠然,更让人绝望,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点评】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
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
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
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11.中国古典小说大多是章回体小说,每一章回都有一个用对联的形式写成的回目,以此来概括本章回的内容。请你仿照这种形式,为本单元的外国小说和文言小说篇目拟写课文或单元回目。要求:内容不超出本单元篇目的范围,可任选一篇或两篇拟写,不少于10个字。
(示例)《水浒传》第三回的回目: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本单元备选篇目:《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节选)》
【解答】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知本单元和课文的内容(包括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其次,形式上要做到字数相等,句式基本对称。比如《百年孤独》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变形记(节选)》以格里高尔这样一个“怪物”为中心人物,写他变形后的不幸境遇和悲惨结局,语言要简明扼要,流畅生动。
答案:
(示例1)套中人作茧自缚 华连卡笑断姻缘
(示例2)别里科夫套上各种套 格里高尔品味人间情
(示例3)孩子变促织,蒲松龄暗讽官场黑暗面 人形成甲虫,卡夫卡痛陈怪异荒诞情
【点评】综合读写题的答题技巧:
1.建立话题意识。就是强调语言表达的内容,强调重视语言信息,这是语言表达的灵魂。
2.建立语境意识。题干包含着语境,试题所给的材料,也包含着一种语境。一般说来,语境对语言表达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考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
3.建立互渗意识。这里的“互渗意识”是指:生活和表达互渗,以生活中的人事作为表达的材料;读写互渗,以阅读的积累作为语用的材料;思想认识与表达互渗,以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作为表达的灵魂。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