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欧阳修诗词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欧阳修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
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
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舸”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乡清丽又显迷蒙的意境。
B.“更”“渐”两字叠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凸显出西湖美景深远无穷的特点。
C.“唯恐尽”与“似无穷”呼应,展现了诗人从害怕美景有限到发现美景无穷的心理转变过程。
D.尾联前一句写诗人借酒消愁,迷茫伤感;后一句以景结情,写夕阳景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2.本诗和柳永的《望海潮》都是写北宋时期的杭州,请分析两者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溪夜泊
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①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②,慰客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①暂:始、初。②残岁:一年将尽的时候。③慰客:犹“迁客”。慰,忧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自古以来的楚人一样,登临高处的诗人因满怀遗憾而感到十分悲伤。
B.颔联对仗工整,气象宏阔,“苍烟”与“明月”的色调令人黯然神伤。
C.诗人身在异乡的漂泊况味,让他自己拿起酒杯来,借以抒发心中郁闷。
D.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所表达的各种情怀与层层愁绪盘结于诗人之心。
4.本诗作者因自身经历,触景生情,全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情感。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怀
(宋)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居位时边境受侵,朝内统治严酷。
5.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
6.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说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7.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渐"字极妙,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行,借以诉离怨别恨,“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哀愁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8.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生查子
欧阳修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①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注]①雁柱: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着力刻画了初会和饯别两个画面,写得笔酣墨畅,婉曲动人。
B.女子弹筝至得意处,筝声婉转欢快,情感热烈,筝声、心声融为一体。
C.本词善于运用比喻,如“雁柱”“莺语”“娇云”等,增强了词的形象性。
D.本词哀乐对比鲜明,上阕充满欢乐气氛,下阕则情意孤苦。
10.结句“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是实景还是虚景?请结合全词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焦陂①
欧阳修
焦陂荷花照水光,未到十里闻花香。
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鱼肥鲙如玉。
清河两岸柳鸣蝉,直到焦陂不下船。
笑向渔翁酒家保,金龟⑦可解不须钱。
明日君恩许归去,白头酣咏太平年。
【注】①这是一首回忆题材的诗作,约作于欧阳修上表朝廷请求退隐期间。②金龟:唐武后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龟袋。此指身上所佩玩物。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写荷塘美景:荷花盛开,倒映水中,格外光鲜,香气四溢,沁人心脾。
B.“秋水鱼肥鲙如玉”一句化用了西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如玉”形容鲙鱼肉之细腻洁白。
C.七、八两句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相近,都表达了诗人开怀畅饮、豪爽的气度。
D.通篇以轻快酣畅的笔调回忆焦陂的美景、美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为官一方与民同乐的理想。
12.诗歌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斤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感”入题,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觉听觉巧妙结合。
B.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不禁遥想历史,怀人追往,感慨万端。
C.领联远观秋风瑟瑟,叶落山凸,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杯酒对赏,慰此幽独。
D.颈联以凛别西风,清哀画角,斜照落日,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幕的悲凉。
1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在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农耕者、闲居者多在忙碌。
B.“新阳”二句,选取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和勃勃生机。
C.“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二句,“知者谁”问后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D.结尾两句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也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
16.有评论认为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对此四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
D“写诗人借酒消愁,迷茫伤感”错误。尾联前一句中“醉”是沉醉、陶醉的意思,这一句是以游人迷失来侧面烘托西湖景色的美好,写的是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不是借酒消愁,迷茫伤感。
2.①从内容上看:本诗通过对“波光”“柳色”“斜桥”等景物的描写,侧重于展现景色秀丽、空濛的西湖自然美景;而《望海潮》不仅展现了西湖自然景色,更侧重于展现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活美。②从表达情感上看:本诗侧重表达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而《望海潮》则是干谒词,赞颂杭州繁华的同时,更表达了对治理者的称颂。
3.D “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错。首联是写因贬谪之恨,而溯源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可终不能抑制这种生活的愁怨,并不是“借景抒情”;第三联属于直抒胸臆,写客居异乡,苦恨经年,只有借酒消愁,也不是“借景抒情”。
4.①首联写因贬谪之恨,而源溯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可终不能抑制这种生活的愁怨。②颔联通过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谪居他乡的愁苦心情。③颈联写客居异乡,借酒浇愁,表达了内心的伤感和无奈。④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因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表达了一种旷达豪迈之感。
5.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咏尽节日佳趣。颈联承第二句做了回答,因“感事”和“包羞”。尾联表明抉择,不想“黯然”,就愤然思归: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
6.对自然的热爱;感叹国事衰微、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厌恶;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等。
7.D “紧扣‘梦’字”错。从词中来看,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离别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借景抒情,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处处扣住“恨”来写。
8.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9.A “着力刻画了初会和饯别两个画面”错误,按照生活逻辑,上下片之间,应该有欢会,有饯别,可是词人却采取了跳跃式的过渡形式,一笔带过,没有正面描写饯别。他所着力刻画的只是初会和别后两个阶段,词因而写得笔酣墨畅,婉曲动人。
10.实景。本词写一位女子的爱恋与离愁,初见男子时,含羞带怯,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纤指轻弹,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短暂的相会欢愉之后陷入长久的分离痛苦之中,如今只能在深深的庭院中,听着黄昏的雨阵阵打在芭蕉叶上。结句以景结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寂寞与凄苦。
虚景。本词以男子口吻,回忆了自己喜欢的一位女子弹筝的情景。先描写初见女子时,女子娇羞怯怯,弹至得意处,频频回首,琴声欢愉。短暂的相会欢愉之后与女子离别,陷入长久的分离痛苦之中。结尾二句以景结情,写男子想象女子深院独处,黄昏时刻,听窗外阵阵雨打芭蕉之声,表达男子思恋与烦愁。
11.B“化用了西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说法有误。诗人并没有运用典故,只是单纯表达对焦陂鲙鱼的喜爱与思念。
12.直抒胸臆。用朴素直白的对话式语句,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恳请皇帝恩准自己告老辞官,归隐田园的愿望,以及对物阜民丰的美好向往。
13.D“……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暮的悲凉”错误,颈联的西风、画角带有萧瑟悲凉之意,但是诗人“解带”迎之,落日照青松显示了不可凌迫的气概,并无年华迟暮之悲。
14.尾联“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想象终有一天乘着醉意带领友人一起踏雪,欣赏冬日美景。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展现了在被贬人生失意之时仍然积极乐观的感情。结构安排上,尾联写得潇洒遒劲,景物描写鲜明而意味深长,“乘兴携嘉客”呼应诗题,“群玉峰”暗合颔联“山争出”,使得整首诗看上去浑然一体。
15.B
A.“农耕者、闲居者多在忙碌”错误,结合“农夫在田居者稀”可知,应该是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C.“‘知者谁’问后没有给出明确答案”错误,“知者谁”和“吾独知之”为自问自答。
D.“结尾两句写诗人远离了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钓,悠闲自在”错误。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16.①选取“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视听结合。借鸠鸟齐鸣、布谷翩飞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突出了田园的勃勃生机。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⑤远近高低结合。极有层次地勾勒出了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