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元稹诗歌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惊蛰二月节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颔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凸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2.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 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款款”二字写出了春风缓慢柔和的特点,“淡淡”描绘出云的疏淡的状态,既有视觉美,又具有音韵美。
B.二、三、四句,以“翠笼裙”喻柳枝,以“鸡舌”喻梅花,以“琼花”比江水,比喻精妙,生动形象,让人遐思。
C.前三联写景,动静结合,交错出现,如梅是静景,江流是动景;山莺是动景,芦笋却是静景,使春景别具生机。
D.整首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既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热爱之情,又表现出因寻友不得的失意和怅惘。
4.白居易在《酬微之》中评价元稹诗歌:“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请分析这首诗中“缀色丝”的体现。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三首①(其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之意。
B.“百事乖”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C.中间四个叙述句用笔干净,刻画人物传神,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以及怀念的深情。
D.尾联写诗人虽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和妻子共享的遗憾,传达出极其悲痛凄苦的内心感情。
6.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乐天①
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②未生。
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当时作者被贬为通州司马。②髭:嘴唇上边的短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诗人写这首诗给白居易,既有思念,又有同病相怜之感。
B.颔联回忆同登科后二人成为挚友,当时白居易刚开始做官,还非常年轻。
C.第六句中“三千里”,写出距离的遥远,“老江城”表达出被贬的无奈。
D.诗人最后对朋友说前途或许还有,但对人生之路走向何处内心感到迷茫。
8.元稹与白居易交情深厚,被世人传为佳话。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二人的友情?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饮
元稹
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
诗篇随意赠,杯酒越巡①行。
漫唱江潮曲,闲征②药草名。
莫辞终夜饮,朝起又营营。
注:①巡,斟酒一周为一巡,越巡,指已经添了好几回酒。②闲征,将药草名嵌入句中作诗。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宾主无拘无束,开怀畅饮,越巡行再现了他们也饮过程中的豪迈气概。
B.颈联写夜宴酒酣时宾主将药草名嵌入句中作诗并吟唱,体现了他们清雅高洁的情趣。
C.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了诗人为朋友的相聚而快乐,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感。
D.这首诗描写了一次夜宴的情形,诗人的言谈笑语中蕴含着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感。
10.有评论认为,这首诗首联的描写非常精彩,请作简要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喜邻郡
元稹①
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
符竹偶因成对岸,文章虚被配为邻。
湖翻白浪常看雪,火照红妆不待春。
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②人。
【注】①长庆二年,元稹调至越州,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②越州产美酒,有“醉乡”之名。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即以诗词相互酬答唱和。元稹听闻白居易至邻郡赴任,喜而作诗相赠,酬答之中尽显情谊之深。
B.首联诗人自比“蹇驴瘦马”,慨叹梦里方能着“紫绶朱衣”,透露出了诗人刚到越州时心情的低落。
C.颔联中“偶”“虚”对举,表明友人邻郡为官,纯属意外;诗文唱和,承蒙厚爱,两字内涵丰富。
D.本诗第六句与苏轼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异曲同工,表达了初到越州的夜游之乐。
12.《一瓢诗话》中评元稹的诗“言浅而思深”,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诗论的理解。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东川·南秦雪①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②上南秦。
【注】①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途经骆口驿所作。②青骢:释义为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首七律对仗工整,首联“帝城寒尽”对“骆谷春深”,帝都寒意已尽,骆谷暮春已来却未有春意,写出了此地天气寒冷。
B.颔联“才见”“已惊”表现出蜀道气候变化之快;“云似盖”“雪如尘”有云就马上下雪了,更突显环境恶劣。
C.颈联化用岑参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样将雪比作银白色的梨花,表现出蜀道上雪景之美。
D.诗人受贬走在荒芜人烟的蜀道之上,“飞鸟”“猿”不飞不啼,只有几声青骢蹄声表现出四周环境沉寂苍茫。
14.元稹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本诗进行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除浙江,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①
元稹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②上越州。
兴庆③首行千命妇④,会稽旁带六诸侯。
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
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由同州升任浙东观察使之时。②双旌,朝廷赐予观察使的旗幡。③兴庆,即兴庆宫,唐玄宗所建行宫。④命妇,古代受封号的女子。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将“嫁归巴地”与“今上越州”对举,委婉道出“妻有阻色”的原因。
B.颔联叙写妻子于兴庆宫受封命妇班首而自己就任要地,流露出踌躇满志之情。
C.颈联想象海楼旁翡翠和镜水上鸳鸯雌雄相伴悠闲和美场景,颇具画面美感。
D.尾联直陈自己内心感受以及对君主无复他求的强烈愿望,尽显人臣之赤诚。
16.请结合全诗从情和理两方面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晓”妻的。
【答案】
D “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错误。尾联通过对田间忙碌的人们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①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世间万物都应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
D“又表现出因寻友不得的失意和怅惘”错。诗歌前三联写美景,末联写情,直抒胸臆,抒发了对于李校书的深深情意。应是“又表现出诗人和李校书的友情深厚”。
首句中“淡淡云”三字,既写出了浮云轻飘飘的状态,又能让人想见其乳白色的颜色,第二句写柳枝的青翠,第三句写梅花的红色,第四句写白色的浪花。绿色的江水。前四句,句句着色,描绘出早春时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优美图画。
B“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错误。“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
6.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7.B“当时白居易刚开始做官,还非常年轻”错,第四句说的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第一次做官时都很年轻,不只是白居易。
8.①深深思念。因为思念白居易而坐到天明。
②回忆交往经历。二人同科考中,而后成为挚友。
③劝慰朋友,但又感到迷惘,同病相怜;劝慰朋友说彼此前途依旧在,不要灰心失望,但又对前途感到迷惘。
C“主要表达了诗人为朋友的相聚而快乐,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感”分析不当,尾联写诗人厌倦了这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仕途而奔波的生活。诗人的言谈笑语中隐藏着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诗人暂时逃避现实,得到了片刻的安宁和快乐。
10.①视听结合。前句运用视觉写隔帘的灯火迷离朦胧,别具美感;后句运用听觉写风雨交加,描写细腻。
②虚实结合。诗人没有直接写宴会上的热闹场面,而是让读者从隔帘而望的明亮灯火去展开联想,虚实结合,意境幽远。
③运用对比。屋内灯火辉煌,觥筹交错;屋外风声雨声,显得凄清。这样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屋内的欢乐,也暗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11、D “与苏轼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异曲同工,表达了初到越州的夜游之乐”错。苏轼的这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对海棠花的喜爱,表达了苏轼与朋友游玩时快乐的心情,再现了他被贬黄州后达观、潇洒的胸襟。而本诗第六句,表达的是元稹被调任越州后,借夜赏美景来打发自己郁闷的时光,传达出内心的失落。
12.“老大那能更争竞”,近脱口而出,年老之人哪还能去跟别人争呢?表达了诗人调至越州后对仕途的迷茫和无奈; “任君投募醉乡人”,近口语化的言辞,期盼老友多相往来,把酒对盏,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知音的渴盼和内心的寂寞失落之情。
13.C “同样将雪比作银白色的梨花,表现出蜀道上雪景之美”错误。这首诗歌为作者被贬途中所作,写出了被贬途中环境的恶劣,借景抒情,写出了前途艰险和诗人内心的悲苦、孤独。颈联“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是说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树林也披上了万朵银花,写出了雪景的别样特点。岑诗将雪比作“梨花”,而这句诗将雪比作“银白色的花”,并没有说是“梨花”。
14.参考答案1:①辞浅意哀(表达):整首诗浅显易懂,简单、朴实地表达出最哀伤、最深沉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哀愁和对未知的忐忑。②仿佛孤凤悲吟(意象意境):即使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诗人独自骑马在入蜀途中,表现出被贬的孤独、悲伤。③极为扣人心扉(情感):全诗在写景中,描绘出苍茫沉寂的意境,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不禁让人生发同情。
参考答案2:①辞浅(语言风格):整首诗浅显易懂,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②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意象意境):即使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借景抒情,写出了前途艰险、诗人内心的悲苦、孤独。③极为扣人心扉(情感):全诗在写景中,描绘出苍茫沉寂的意境,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不禁让人生发同情。
D“对君主无复他求”错。此处“君”不是指君主,而是指妻子。
16.(1)“情”的角度:首联回忆“嫁时归巴地”的过往是以夫妻恩情感动对方;颈联用海楼、镜水的秀美风景及翡翠鸳鸯雌雄相伴的和美之情打动妻子。情感真实恳切,感染力强。(2)“理”的角度:颔联写妻为命妇班首,“我”为要地长官,旨在以夫贵妻荣、夫妻本应同进退的常理劝慰妻子;尾联感喟愧对主恩,希望妻子明大义、识大体。既有朴素的常理,又有深刻的家国情怀,颇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