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王维诗歌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 家
王 维
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柴车驾赢牸,草屩①牧豪豨②。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③,何烦问是非。
【注释】①屩:草鞋。②豪豨:健壮的肥猪。③愚谷:即愚公谷,春秋齐桓公会猎于此,遇一老翁,老翁言此山谷名为愚公谷,后用“愚公谷”指隐居或与人无争的地方,此处借指王维隐居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谷即将食尽,田里的庄稼还指望不上,即使是老年人也只能吃粥。
B.作者选取田园中从春到秋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展示田家生活常态。
C.“红榴折”“绿芋肥”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
D.本诗的语言平易自然,最后两句以典作结,给诗歌增添了含蓄之美。
2.诗歌前四句流露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结句又说“何烦问是非”,但两者并不矛盾。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近,恶说南风五两轻②。
青草瘴③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chēn)州:唐州名,今位于湖南省。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系桅杆顶上而成。“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据《番禺杂编》记载,“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有哀婉伤感的情绪,读完尾联之后,会感到本诗的基调并不凄怆。
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C.颔联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忧愁所贬地临近三湘水,厌恶南风大,生动描绘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
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湓城而归来,为尾联做铺垫。
4.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诗云:‘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与右丞此篇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请结合点评,简要分析尾联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头四句,通过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
B.颈联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以及旧主人心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C.结尾两句,写诗人的感情活动。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为之哀伤。暗蕴劝归之意。
D.诗中的人和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透露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某些特征。人们的精神状态健康、饱满。
6.本诗抒发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8.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作①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
注释: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霍嫖姚:指西汉霍去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烈火,表现紧张局势,与高适“单于烈火照狼山”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描绘出两幅生动传神的塞上风俗画,写吐蕃猎手们驱马驰骋、平原射猎,也暗示边情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铺垫。
C.颈联对仗精工,表意精微,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前句说早晨出击,后句写夜晚防御,表现唐军作战英勇,进军神速。
D.尾联中的“汉家”借指唐朝,写出朝廷要把镶玉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10.清代方东树《唐宋诗举要》评论本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如火如锦,乃称题。”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晓箭: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借指拂晓。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更声报晓,作者揽镜自照,一种迟暮之感油然而生。
B.颔联“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紧扣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使人如临其境。
C.全诗一韵到底,平仄相间,诗中“颜”“山”“闲”“关”都押同一个韵,读来感觉音韵和谐,极具音乐美感。
D.王维以袁安自比,表达了对袁安清高风骨的赞美,和自己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信念。
12.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康太守①
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②,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③。
【注】①这是王维在武昌江边送康太守赴江西临川上任时写的送别诗。②粉堞:女墙。③康乐侯: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宋书·谢灵运传》:“(灵运)袭封康乐公,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城楼下面是青苍色的长江水,江边是傲然矗立的黄鹤楼,点明送别之地的开阔。
B.三、四两句写黄鹤楼的朱栏和城墙的女墙挨得很近,美丽的景色把江水映照得更加清碧悠长。
C.末两句用典,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福,希望康太守像谢灵运那样,在任上除旧布新,取得政绩。
D.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描绘景致。
14.古代送别诗中连用地名叙写行程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往往也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本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祖三①至留宿
王维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余晖。
早岁同袍②者,高车何处归?
【注】①祖三:名咏,洛阳人,盛唐著名诗人,年轻时就已与王维相交友善。开元十三年冬,王维在贬所济州任上,祖咏及第授官,东行赴任路过济州,二人短暂相聚。②同袍:《诗经·秦风·无衣》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此处指朋友间的恩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写老友来探望,“下”“拂”二字使故交相见的场景极具画面感。
B.身居贬所本应希望见到故友,却说不要好友来访,违心之语传达幽情。
C.颈联借景抒情,行人归家,落日映雪,以凄凉的景象表达诗人的惆怅之情。
D.本诗既没作絮絮铺叙,也没有奔放的情感吐露,语调平淡,情感含蓄。
16.这首诗以问句作结,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C“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错误,此诗虽然描写了田家清苦的生活景况,但又有其自身的乐趣,“红榴”“绿芋”二句描写的是田家的自然之景,展现了田家自然的生活。
2.诗歌前四句客观呈现了青黄不接、年终岁末农民缺衣少食的困苦,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但在诗人眼中看到的是田家常见的生活情态,借此表现田家顺应自然、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诗人借写田家贫穷却自然而然的生活,以“何烦问是非”直接表达出诗人希望超世隐居的生活志趣。所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3.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错误。首联是作者想象之景,写友人走后来到洞庭湖所见之景,不是实写眼前所见。
4.①作者以贾谊拟杨少府,表达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夸赞。②以长沙不久留,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③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④本诗的忠厚平和就体现在反用贾谊典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
5.C 曲解文意,“暗蕴劝归之意”的说法显得牵强。其实,尾联“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诗人想到那离开家园的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即尾联表现的是诗人对远客的惋惜和感伤,而“无劝归之意”。
6.①首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明媚的春光,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②颔联写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的准备,表达出对农事劳动的热爱;③颈联写屋中的旧主人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似是计划新的一年的事情,体现其心中对未来充满希望;④尾联写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体现了作者的惋惜、惆怅之情及对远人的思念之情。
7.A “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说法错误,本诗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
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颈联以动衬静,环境描写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全诗没有比喻修辞。
8.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
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C“前句说早晨出击,后句写夜晚防御”说法有误,颈联“朝乘障,夜渡辽”应该是“前句说早晨防御,后句说夜晚出击”,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
10.①“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指前四句用“猎天骄”“驱马”“射雕”等写出敌人勇猛善战,表现出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烘托紧张氛围。②“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指后四句写出了唐军雍容镇静,应对自如,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③“写得如火如锦,乃称题”指全诗运用对比手法,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来之不易,暗寓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
11.D “以袁安自比……和自己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信念”错误,尾联借用袁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胡居士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他雪天生活的关切。
12.①借景抒情。前六句写诗人独居山中,见雪满山,营造寂静清幽的氛围,引出尾联对友人的忆念之情;②用典,想象。尾联借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高卧,赞美胡居士像袁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
13.D“嗅觉”分析错误,本诗没有运用嗅觉描写。“朱阑将粉堞”为视觉描写,“铙吹发夏口”为听觉描写。
14.①诗歌用沧江、黄鹤楼、夏口、郭门、芦洲等展示康太守的行程,突出了他的征途漫漫,表现出诗人对朋友旅途的顾念和祝愿。②这些地名的连续出现,能够带动对与这些地名相关的自然景色的联想,给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③这些地名的连用能够使诗歌更富节奏感,增强了情感、气势。
15.C “以凄凉的景象表达诗人的惆怅之情”错误,这里的“馀晖”比喻朋友之情,它虽然不能使心灵的积雪完全消融但短暂的温暖也能带来些许安慰。因此这是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依恋之情。
16.①依恋之情。早年的好友短暂相聚,又要匆匆分离,充满对朋友的依恋之情。②感叹自己前途渺茫。王维明知祖咏高就,却发出疑问,其实是在感叹自己身居贬所、前路渺茫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