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3 11:1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7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
选拔与管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
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础知识。
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
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通过中西选官制度的对比,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之废
(二)选官之变
科举制度的一生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科举创立
科举发展
科举完善
科举鼎盛
科举废除
晚清
(一)科举之废
(一)科举之废
“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收到很大的冲击。”
思考:新的时代条件是什么?
政治
经济
文化
……
材料: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客谓处存亡危急之秋,务亟图自救之术,此意是也。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一)科举之废
1、背景
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需挽救统治,科举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代改革不断冲击科举制;
经济: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管理需要新式人才;
思想:西方学进一步传播,思想观念解放,冲击旧观念;开启民智,普及教育的需要;
教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改革下新式学教育不断兴起;
(一)科举之废
2、过程
(1)1898年开设经济特
(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
(2)维新派提出废八股,改试策论。变法失败后废除。
(3)1901年清末新政,开设各级各类新式学堂。1904年颁布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4)1906年废除科举制。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二)选官之变
1、学堂选官
①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功名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2、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为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思考: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受西学传播影响
为挽救民族危机
为政治革新服务
近代化趋势明显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之废
(二)选官之变
1905年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思考:如何评价晚晴选官制度的变革?
1.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建立新式教育学制和体制,培养大量人才,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为后世教育改革奠定基础提供就经验借鉴;
3.加速西学的传播,促进思想解放;
4.未能完成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的任务;
了解民国时期官员的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
(二)北洋政府
(三)南京国民政府
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士掌管国家,美国等国家只是将考选制度应用于下级的官吏,且考试之权仍然在行政部之下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方得妥当.....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孙中山全集》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选官制度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孙中山五权宪法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选官制度
(1)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国家建立考试院,助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1、内容
2、意义:
(1)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2)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3)局限性:停留在纸面,未能真正实施。
(二)北洋政府时期选官制度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考试选官
甄别选官
报考条件
负责机构
考试类型
应用范围
考察内容
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
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 角 度 内 容
原 因
人事制度
公务员 制度
报考资格
负责机构
甄别制度
特 点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选官制度
1.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新设计颁布人事制度;
2.借鉴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
3.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落实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男女皆可
考试院
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中西结合;考试为主;中山理想;立法形式女子参加;开放公平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选官制度
影 响
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推动中国近代选官制度近代化;
女子可参加,推动女性解放;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局限: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受民国政府性质的影响和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1)干部的含义
“干部” 一词是外来语。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历史纵横
自主任务:通过时间轴梳理新中国干部制度的发展及其意义
(一)干部制度
(2)发展历程: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党管干部
原则
党管干部
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主要内容包括:由党制定干部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由各级党委管理和推荐重要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党管干部方法,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监督,保证干部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知识扩展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意义
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②为干部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
③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务员素质
④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
……
(二)公务员制度
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自主任务:通过时间轴梳理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意义
(二)公务员制度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年份 招录人数 招聘岗位数 参考人数 报录比
2016 27817 15659 140万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万 54:1
2018 28533 16144 129万 45:1
◎2016-2018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分析2018年的修订中出现变化的原因?并分析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变化:在公务员职务、职级等方面的规定发生了变化,非领导职务实行职级制,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有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
意义: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课思维导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废科举:背景、过程
清末新政对传统选官制度的改革
学堂选官制度
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建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