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导入新课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始终围绕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化而不断变化,是巩固王朝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更体现出中国古人在国家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方面的卓越智慧。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朝代 选官制度 具体内容(发展演变) 选官标准 评价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
元
明清
1、西周:世官制
世官制:也称为世卿世禄制,是一种官位的世袭制度。世官制与宗法制、分封制相配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都是各级贵族,拥有宗法关系,他们不仅世代掌握着政权,也拥有所封土地上的人口和物质财富。
选官标准:血缘关系
2、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荐举制、客卿制、军功爵制)
材料: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1)背景
世官制下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秩序走向瓦解,争霸战争迫使各国争夺人才,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
选官标准:才能、军功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
选官标准:明习法律
评价: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造成思想文化专制
4.汉朝:察举制
阅读课前导语,思考为什么汉武帝强制推行察举制?
(1)背景:
荐举功劳制适应战争状态,不适应汉朝大一统王朝建立后新形势的需要。
常科
科目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
“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茂才在开始只是特科,汉光武帝时设为常科,往往与孝廉并称,表明其重要性。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是最主要的特科,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2)内容:考察并推荐任用
4.汉朝:察举制
(1)背景
(2)内容
(3)选官标准:孝廉、茂才等
(4)评价
①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②察举制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③察举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官员手中,且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是一种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
④后期被豪强大族把持。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
(3)内容:
①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②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平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
③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4)评价:
①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缓和中央政府和世家大族的关系。
③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5)选官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6.隋唐:科举制
(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2)内容:
①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②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③铨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
当时的高官多出身于进士科,非进士出身者,即便位极人臣,也难享时人美誉。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3)选官标准: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6.隋唐:科举制
(4)评价:
①打击士族门阀,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官员选拔权力集中于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④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材料: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
——洪迈《容斋随笔》
隋唐科举考试中,士族门阀仍占有很大优势。
7.宋代:科举制
材料: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
◎已糊名弥封
◎锁院制度
◎誊录制度
(1)内容:
取士不问家世;严格考试制度(锁院、誊录、糊明等);变革考试程序和内容,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2)评价
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8.元代:保留蒙古传统、科举制
(1)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2)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提高,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
(3)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也不高。
延祐复科 元朝恢复科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
9.明清:科举制
(1)内容
三级考试制度(了解)
考试与学校制度相结合,府州县学校为科举储备人才。
考试采用八股文,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以理学为标准答案。
历史纵横
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
根据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而采取的措施。
9.明清:科举制
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2)评价
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进步,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积极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推动儒学发展 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提升行政效率 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推动世界文明 对东亚国家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消极 重才轻德 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对品德的考察
官本位思想 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
禁锢思想 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强化控制 是统治者控制读书人,维护统治的手段
朝代 制度 标准 特点
西周 世官制 血缘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 荐举功劳制 才能、军功 缺乏制度化,
战时(临时)的选官方式
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明习法律 专任法家思想
两汉 察举制 孝廉、茂才等 由地方官推荐取士;形式多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才能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两宋 科举制 才学 科举进一步完善
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血缘、军功、才学 四书试人;时断时续;等级色彩
明清 科举制 才学 八股取士,内容僵化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小结】
①选拔标准:
②选拔方式:
③选拔形式: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由推荐到公开考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问题探究
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考核制度
朝代 考核标准 考核机构 发展趋势
秦汉
隋唐
明清
文物档案
江苏尹湾汉墓出土木牍24方,简133枚。
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约葬于王莽时期。
《集簿》用草体书于木牍正反面,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
◎江苏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1.秦汉时期
2.隋唐
1.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2.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贪酷和不作为。
京察的考核,以“四格”、“八法”作为升降京官的标准。
1.“四格”分别为:守、政、才、年。
守,代表操守,分为廉、平、贪; 政,代表政务,分为勤、平、怠;
才,代表才干,分为长、平、短; 年,指年龄,分为青、中、老。
2.“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
3.明清
朝代 考核标准 考核机构 考核的发展趋势
秦汉 上计制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御史 考核法规普遍制定
隋唐 品德和才能 吏部 地方官和京官分别考核
明清 考满和考察 (官员的任职期满、贪酷和不作为) 中央政府 考核日趋严密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考核制度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优化方案41)
考核内容全面
考核对象合理分类
考核机构专业化
考核过程公开公正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中央
地方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监察制度
1.秦朝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郡
监御史
秦统一后,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监察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明确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可知御史大夫不仅是最高的监察官,而且地位显赫。……秦统一前已有御史掌监察,统一后更名为御史大夫,加上了“大夫”二字,显然是其地位极大提高的标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中设置郡守、郡尉、郡监。郡监,就是郡中掌管监察的官员。郡监又称“监御史”,表明是从中央御史系统派生出来的。
——卜宪群《秦朝御史大夫制度之历史得失》
监御史职责
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2.汉朝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汉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职责是定期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监察地方郡守、尉、诸侯相等二千石官和强宗豪右,六条以外不问。六条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越制度,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不遵守典制,以权谋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不恤疑案,教唆杀人……二千石包庇罪犯,勾结豪强,收受贿赂,损害国家法令。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 》
刺史特点:以小驭大,位卑权重
3.隋唐时期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划分十道监察区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
4.宋
宋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议事权,谏官拥有了监察权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中央 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 御史台 谏院 (台谏合一) 御史台 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
地方 秦:监察御史 汉:(州)刺史 唐:(道) 观察使 路设监察区 通判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明:御史巡按
各省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优化方案40)
1、皇帝我有最高检察权,监察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中央监察主体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运行的检察机关。
3、以轻制重,级别较低的检察官监察级别较高的官吏。
4、严格检察官的选任,完善对检察官的考核制度。
5、检查活动法律化,检查方式多样化。
6、允许风闻奏事。
本课思维导图
官员选拔制度
官员考核制度
官员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秦汉——御史大夫
宋代——台谏合一
明清——科道合一
秦汉——上计制
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隋唐宋—
明清——考满、考察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春秋战国——军功爵制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朝——察举制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