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1.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1.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1-12 21:1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遗传与进化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别”
遗传使生物体的特征得以延续,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而变异则可产生形形色色的生物体,是生物进化的源泉。
变异
遗传
遗传与进化的知识与农、牧、林、渔、工业发酵、医疗保健和制药等乃至国防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科学家访谈
请同学们阅读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谈谈你的感悟。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问题探讨
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就像把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倒在一起,混合液是另一种颜色,再也无法分出蓝色和红色。这种观点也称作融合遗传。
1、按照上述观点,当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后,子代的豌豆花会是什么颜色?
2、你同意上述观点吗?你的证据有哪些?
融合遗传的观点曾在19世纪下半叶十分盛行。然而,孟德尔冲破了这个错误观点的“束缚”,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论。
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
粉色花豌豆
走近孟德尔
孟德尔于1822年出生在奥地利(现为捷克)的一个贫苦家庭,他从小便喜爱自然科学。由于家境贫寒,21岁的他便进入一家修道院做了修道士。
由于他勤奋好学,1851年修道院的院长送他上了维也纳大学。1851-1853年他在那里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
孟德尔从1856年起开始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豌豆、山柳菊、玉米等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非常成功。
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走近孟德尔
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两性花,能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2、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3、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概念识记
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的花。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雄蕊的花。
雄花
雌花
雌雄同株:
雌花和雄花在同一植株上。例如玉米、南瓜等。
雌雄异株:
雌花和雄花不在同一植株上。如银杏、柳树等。
只开雄花的叫雄株
只开雌花的叫雌株
豌豆花的结构
传粉:雄蕊的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闭花受粉: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
花粉
自花传粉示意图
概念识记
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异花传粉示意图
去雄
高茎豌豆
(母本)
矮茎豌豆
(父本)
采集花粉
人工授粉
高茎豌豆


杂交获得的种子
子代植株
套袋
套袋
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
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授粉后所结。
(花蕾期)
(成熟后)
①去雄→②套袋→ ③授粉→④套袋
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性状明显
豌豆植株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
圆滑—皱缩
黄色—绿色
红花—白花
绿荚—黄荚
饱满—不饱满
腋生—顶生
高茎—矮茎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用P表示)进行杂交。
正交:
高茎豌豆作母本,矮茎作父本。
高茎豌豆作父本,矮茎作母本。
反交:
不论是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 F1 表示) 总是高茎的。
结果:
高茎
矮茎
高茎
为什么子一代全是高茎呢
(亲代)
(子一代)
(子二代)
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
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787高 :277矮
≈ 3 : 1
概念链接
自交
杂交
一般是指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用符号() 表示自交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是获得纯系植物个体的有效方法。
用符号()
表示杂交
孟德尔还对豌豆的其他6对相对性状进行了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可见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性状 F2的表现
显性 隐性 显性:隐性
种子的形状 圆粒 5474 皱粒 1850 2.96:1
茎的高度 高茎 787 矮茎 277 2.84:1
子叶的颜色 黄色 6022 绿色 2001 3.01:1
种皮的颜色 灰色 705 白色 224 3.15:1
豆荚的形状 饱满 882 不饱满 299 2.95:1
豆荚的颜色(未成熟) 绿色 428 黄色 152 2.82:1
花的位置 腋生 651 顶生 207 3.14:1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 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决定的。
孟德尔针对分离现象,大胆地提出了如下假说:
2.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____ 存在。
3.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进入不同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____。
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成对
一个
(如:DD、dd 为纯合子 , Dd 为杂合子)
4. 受精时,雌雄配子____结合。
随机
显性遗传因子(D)
隐性遗传因子(d)
绘制杂交实验遗传图解
DD
dd
D
d
Dd
P
配子
F1
高茎
矮茎
高茎
×

3 : 1
F2代出现杂合子的概率是 ,纯合子的概率是 ,显性纯合子的概率是 。矮茎豌豆的概率是 。
高茎豌豆中杂合子的概率是 ,高茎豌豆中纯合子的概率是 ,
1/2
1/2
1/4
2/3
1/3
1/4
问题探讨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实验用具
两个小桶,分别标记甲、乙。
两种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彩球各 20 个,一种彩球标记 D,另一种彩球标记为 d,记录用的纸和笔。
实验原理
模拟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实验步骤
随机抽取
充分混合
记录组合
组合类型 DD Dd dd
数目
重复实验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精巢(父本)
卵巢(母本)
雌配子
(卵细胞)
雄配子(精子)
D
d
实验结果
2. 统计全班实验结果,求平均值。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计实验结果:
彩球组合有几种?每种组合的数量是多少?
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接近 3 : 1。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1、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孟德尔当时只对F2中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他还能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
与小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总的结果更接近预测的结果,实验统计的样本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如果孟德尔当时只对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会出现较大的误差,难以解释性状分离现象。
2、将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结果相比较,你认为孟德尔的假说是否合理?
合理。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统计的样本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Dd
dd
D
d
配子
高茎
矮茎
高茎
F1
矮茎
隐性纯合子
×
后代
d
Dd
dd
1 :1
测交:
让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预测:
结果:
在得到的166株后代种,87株是高茎的,79株是矮茎的。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 1:1。
1 : 1
测交后代的分离比应为 。
分离定律
②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①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不相融合。
“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
特点: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普遍性。
应用:农业生产指导杂交育种,医学实践,禁止近亲结婚等。
适用范围:一对相对性状,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结果,再通过实验检验。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
②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③设计实验,演绎推理
④实施实验,验证假说
①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亲代的矮茎性状为什么在F1中消失了?后代F2中为什么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并且比例为3:1。
分析问题 ,提出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③成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分离。
④雌雄配子在受精时随机结合。
设计实验,演绎推理
之前做了Dd×Dd,接下来用假说预测Dd×dd等实验观察F1的Dd是否会分离产生D和d配子
实施实验,验证假说
实验结果与预测吻合,说明假说正确
回顾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分离定律
假说—演绎法
本节小结
知识拓展
亲本遗传因子组成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 AA AA : Aa = 1 : 1 Aa aa AA:Aa:aa = 1 : 2 : 1 Aa:aa
= 1 : 1
子代性状表现 全为 显性 全为 显性 全为 显性 全为 隐性 显性:隐性 =3∶1 显性:隐性=1∶1
设计实验方案
假设你正在一个花卉生产基地工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一种本来开白花的花卉,出现了开紫花的植株。你立刻意识到它的观赏价值,决定培育这样的花卉新品种。当你知道这种花是自花传粉以后,将这株开紫花的植株的种子种下去,可惜的是,在长出的126株新植株中,却有36株是开白花的,这当然不利于商品化生产。怎样才能获得开紫花的纯种植株呢?请你写出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
将获得的紫花植株连续自交几代,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花植株选育后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中不再出现白花植株为止。
遗传题解题步骤
一:写出相对性状
二:判断显隐性关系
三:画出遗传图解
四:概率计算
随堂练习
1. 下列几组杂交中,哪组属于纯合子之间的杂交( )
A. DD × Dd     B. DD × dd
C. Dd × Dd     D. Dd × dd
B 
2. 下列四组交配中,能验证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的一组是( )
A. DD × Dd     B. DD × dd
C. Dd × Dd     D. Dd × dd
D 
3. 马的白色与栗色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匹家系来源不明的雄性栗色马与若干匹纯种白色雌马杂交,生出18匹栗色马和19匹白色马,你认为亲本马的遗传因子最可能是( )
A.栗色马为显性纯合子,白色马为隐性纯合子
B.栗色马为杂合子,白色马为隐性纯合子
C.栗色马为隐性纯合子,白色马为显性纯合子
D.栗色马为杂合子,白色马为显性纯合子
B
4.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男方的父亲是白化病患者(白化病为隐性基因控制),女方的弟弟也是白化病患者,但女方双亲表现正常。这对夫妇生出白化病的孩子的概率是( )
A.1/2 B.2/3 C.1/4 D.1/6
D
5.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欲知一株高茎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让它与另一株纯种高茎豌豆杂交
B. 让它与另一株杂种高茎豌豆杂交
C. 让它与另一株矮茎豌豆杂交
D. 让它进行自花传粉
D 
知识拓展
亲本遗传因子组成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 AA AA : Aa = 1 : 1 Aa aa AA:Aa:aa = 1 : 2 : 1 Aa:aa
= 1 : 1
子代性状表现 全为 显性 全为 显性 全为 显性 全为 隐性 显性:隐性 =3∶1 显性:隐性=1∶1
1、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
1.自交法
待测个体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不出现性状分离
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2.测交法
待测个体
×
隐性纯合子
后代只有1种类型
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后代出现2种类型
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常用于植物的鉴别)
(常用于动物的鉴别)
3.花粉鉴别法
杂合子的某些性状可以从花粉的比例直接鉴定,如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
知识拓展
2、杂合子(Dd)连续自交和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
杂合子(Dd)的个体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分析
杂合子连续自交第n代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
3、从性遗传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AA Aa aa
公羊 有角 有角 无角
母羊 有角 无角 无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