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4 14:47: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A.瞭望 儒家 荣誉 不知所错 B.修身 哲理 栽种 格物致知
C.毅力 关键 灵感 袖首旁观 D.恐谎 激变 探讨 一帆风顺
2.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__________,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__________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__的。
A.测量 支配 领悟 B.测试 支撑 领会
C.测量 支撑 领会 D.测试 支配 领悟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蕴含“实践出真知”这一哲理的一项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D.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而且研究学术不可缺少。
D.实验的过程不仅是消极的观察,而且是积极的探测。
6.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美籍华裔_________学家,_________奖获得者。
(2)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篇,和《__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_________家主要经典。
7.品读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1)请为这段文字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参照下面的例句,自选内容仿写一句话。
例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仿句: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jiǎn( )讨或哲( )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zāi( )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哲( )理 探测( )
jiǎn( )讨 zāi( )种
(2)文段中有一对反义词,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3)文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错→措。C.首→手。D.谎→慌。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测量:用仪器确定空间、时间、温度、速度、功能等的有关数值。测试:对机械、仪器和电器等的性能和精度进行测量。(1)句的意思是用仪器对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值进行确定,故用“测量”。支配: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支撑:抵抗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勉强维持。根据两词的词义可知(2)句用“支配”。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领悟:领会;理解。“领会”一般与“精神”等搭配,“领悟”一般与“知识”等搭配,故(3)句用“领悟”。故应选A。
3.答案:C
解析:选择问句中,前面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4.答案:B
解析:该项所论述的是“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与“实践出真知”无关。
5.答案:A
解析:B.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C语序不当,应将“不但”与“而且”后的内容互调。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不仅是……而且是”改为“不是……而是”。
6.答案:(1)丁肇中 物理 诺贝尔物理学
(2)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儒
7.答案:(1)(示例)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铁球,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下降速度与重量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的速度落地。
(2)(示例)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家的利益。
解析:(1)此题属于补写事实论据类题。答题要点:①补写的论据要紧扣论点,事实论据要有代表性、典型性、真实性;②补写的论据尽量大众化,为人所共知;③补写的论据的格式要与已有的论据大致相同。此类题答题格式:人物+典型事件(要高度概括能体现中心的事件,并且与论点相结合)。
(2)运用“不是……,而是……”的句式进行仿写。
8.答案:(1)zhé;cè;检;栽
(2)消极;积极
(3)举例论证
解析:(1)“测”不要误读为zé,“栽”不要误写为“裁”“载”。
(2)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反的一对词语。“消极”是否定的、反面的,“积极”是肯定的、正面的,互为反义词。
(3)文段中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应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运用的是举例论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